這家餐廳的心靈處方為何讓人忘不了

來源:文匯報

這家餐廳的心靈處方為何讓人忘不了

目前,「忘不了餐廳」每天有兩位老人當班。深受綜藝節目觀眾喜愛的「小敏爺爺」為顧客服務時,雖然一旁的志願者提出要幫忙,他卻總是說「我自己來」。 本報記者 袁婧 攝

中午11點,看到當天第一位客人走進餐廳,朱彩萍一手拿著茶壺,一手提著洗手液,熱情地迎了上去。如果不是慕名而來,顧客很難發現這位手腳麻利的七旬老人是一位認知障礙患者。

近日,以關愛認知障礙患者為主題的「忘不了餐廳」在上海永嘉路570號開門迎客。通過社會公開招募的老年認知障礙服務生,與小敏爺爺、朱彩萍奶奶、賈迎芬奶奶等《忘不了餐廳》綜藝里的熟面孔一道,穿上工作服走到顧客身邊。

對這群「在歲月中迷路」的老人來說,在餐廳工作不僅是一種非藥物的干預治療,更能體會到被需要的快樂。而實惠的價格、特殊的服務生群體,也吸引著眾多市民前來公益「打卡」,大家的友善與溫情成了爺爺奶奶們心中最珍貴的「忘不了」。

「如果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平均發病時間能夠延緩五年,那麼患者人數將會減少一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醫師李霞說,要延緩發病時間,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為此,上海已在全國率先開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即在社區中廣泛開展老年認知障礙的宣傳教育、風險測評、早期干預、家庭支持、資源連結和平台建設等。目前,全市共有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試點街鎮77個,至「十四五」末將實現街鎮全覆蓋。

記不住,就把他們的名字都寫下來

這間不大的餐廳被朱彩萍分成四個區域,她會根據不同的顧客安排最合適的位子。

健忘,是大眾對於認知障礙患者最為熟悉的印象,因此這家特殊的餐廳列出了一些「霸王條款」,比如服務員可能會上錯菜、記不住菜名等。不過,來這里用餐的顧客發現,店里上錯菜的機率並不高,更多人驚訝於爺爺奶奶們能自如地與人交流,手腳也挺利索。

為了提供優質服務,朱彩萍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在家時,她一閒下來就背桌號、背菜名、背價格。每份新出的菜品,她都要先嘗嘗味道,以便更好地向顧客推介。「18塊錢的工作餐既便宜又好吃,炒飯里有臘腸,味道老靈額;巨人檸檬茶老大一杯,夠兩個人喝……」說起菜單上的吃的,她滔滔不絕。

朱彩萍的圍裙口袋里總是放著一張白紙,上面會記下當天遇到的人的名字,如果想不起來了,她會時不時把紙拿出來看一看。「上崗至今,我還沒有上錯過菜。」一提到這件事,她就樂開了花。

為了最大限度保證老人們的安全,每一位服務生都需要有家屬陪同。「我媽有點『人來瘋』,客人越多她越賣力,在這里她幹得特別開心。」朱彩萍的女兒說,有一次,一位四歲的小客人送給朱彩萍一張自己畫的畫,老人一下子紅了眼眶。自此之後,這位四歲的「聰明囡囡」就成了她的「忘不了」。

在「嘗鮮」中打破對認知障礙患者的偏見

開張不到兩個月,「忘不了餐廳」儼然成了永嘉路上的「網紅」餐廳。中午倘若來得早,還能和爺爺奶奶們聊上幾句,到了12點,店內就已座無虛席。來這里消費的既有在周邊工作的白領,也有慕名而來的老年人,他們都喜歡拉著服務員「嘮嘮嗑」。

60多歲的周阿姨家就在附近,過年時看到這里新開了一家餐廳,便招呼「姐妹們」一起來「打卡」。趁著時間還早顧客不多,她便邀請「酒窩奶奶」合影,朱彩萍也不「怯場」,還和這群「姐妹們」講起了自己的故事。周阿姨說:「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對這個病多些瞭解,不僅能幫助身邊的姐妹,也是對自己負責。」

龐女士是在美食網站上找到這家店的,她特意拉上四五位同事來「打卡」。與店員交流後,她發現自己之前對認知障礙患者有些偏見,「以前聽到這個詞就會聯想到反應遲緩、脾氣古怪,有些不敢接近,看到這群爺爺奶奶,他們的快樂令人治癒」。

為什麼「忘不了餐廳」里的爺爺奶奶總是笑容滿面,犯錯也似乎比待在家里時少呢?李霞解釋,認知障礙與人的情緒密切相關,悶在家里或者無事可做,會讓患者沉浸在抑鬱、自責的情緒中,參與社會活動能夠活躍大腦、提振精神,從而緩解病情。

走出餐廳,這種老年病需要全社會的關愛

認知障礙是包括最常見的阿爾茨海默病在內的一系列腦部退行性病變,被稱為「全球老齡化社會金字塔尖的挑戰」。據統計,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超過1000萬,是全球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按照目前26.9%的就診率和21.3%的規範治療率推算,未來至少有500萬家庭處於該病的高風險之下。

「對於這個群體最好的關照就是早發現、早治療,但因為許多人對它還不夠瞭解,錯失了早期病症的蛛絲馬跡,使得相當部分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發展到了中度或重度。」李霞說,來「忘不了餐廳」上崗的服務生大都屬於輕症患者,通過與社會交流這種非藥物干預治療,情緒有了明顯好轉。

事實上,「忘不了餐廳」還是一家聚焦認知障礙的科普基地。餐廳門口設有關於認知障礙的小問答,「達醫曉護」等醫學傳播組織志願者會在這里定期組織「忘不了健康課堂」,讓大眾瞭解認知障礙,學習如何更好地照顧病人,為患者家屬提供心理輔導。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患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超過30萬,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家中。社區中,認知障礙長者及其家庭對於相關公共服務的需求日漸顯現。2019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啟動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在首批27個試點街鎮的基礎上,去年9月又啟動了第二批50個街鎮的試點。

在這些社區街道,系統化的干預措施正在開展。比如,由專業團隊為老年人提供科普預防、測評轉診、早期干預等一站式記憶健康服務,為患者家屬提供家庭照料者增能培訓和心理支持等。通過專業機構的有效干預,不少患者家屬反映,老人與家人的爭執少了,有效溝通逐漸增多。

與此同時,早篩早查也在社區中推進。截至去年9月,上海首批27個試點街鎮共完成認知障礙風險測評5.8萬餘人。專門為社區居民製作的科普口袋書詳細介紹了認知功能減退七個階段症狀及對應的照護方式,指導大眾共同識別早期患者。

來源:kknews這家餐廳的心靈處方為何讓人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