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時光發悲兆開心一刻難以開心祖孫三代厄運組合難逃厄運

歡樂時光發悲兆開心一刻難以開心祖孫三代厄運組合難逃厄運

【故事和原文】 賈母見元春有興,便命他姊妹們作謎語,大家一起來玩猜謎語的遊戲。賈政見母親高興,便在賈母上房懸掛彩燈,設了酒果、頑物,命人將賈蘭喚來,一家老小共同取樂。寶玉不再長談闊論;湘雲也自行禁言;黛玉本不不肯多話;寶釵悄然自若。皆因為賈政在座,大家都有些拘束。賈母便對賈政下逐客令:你在這里,他們不敢說笑。你要猜謎,我先說一個,猜不著可要罰呦。賈政忙笑道若猜著了,也要領賞。猜完,賈政也說一個。偷偷告訴寶玉謎底,通過寶玉告訴賈母。賈母覺得還真是,便說是硯台。賈政笑道還是老太太厲害,一猜一個準。讓把賀彩送上來。賈母甚喜,便命給老爺斟酒。

【評點和賞析】賈母覺得這大節下猜燈謎挺有意思的,就要舉行一次猜謎語的活動。賈政很少參加這類家庭的活動,今兒見母親高興,況且又是年下。晚上也來參加猜謎語的活動,與賈母一起賞燈取樂……因為賈政在場,大家放不開,賈母就攆賈政去休息。賈政堅持要參加活動,賈母就出一謎,讓他猜。

賈母的謎語猴子身輕站樹梢。打一果名。賈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亂猜別的,罰了許多東西,然後方猜著,也得了賈母的東西。

歡樂時光發悲兆開心一刻難以開心祖孫三代厄運組合難逃厄運

賈母識字不多,故謎面不是一首詩,這與賈母相符。賈母這個謎語是荔枝,但是它的謎面卻很容易令人想到某個成語。就是樹倒猢猻散。賈政早就猜到是荔枝。樹倒猢猻散這一成語在小說中最早出自秦可卿給鳳姐託夢。秦可卿早就料到賈府在盛極一時之後必然走向衰敗。猴子站在樹梢上,並沒有緊緊地攀援樹枝,稍有風吹草動,猴子們隨時都可能離枝而去。賈母就像支撐賈家的大樹。賈家各房就像樹上的猴子。有賈母在,大家都圍繞在她的周圍。一旦賈母不在,榮府兩房分解,跟寧府也不再親近,更不要說其他諸房分支。賈母終有一死。賈母這則淺顯易懂的謎語就是整個賈府命運的概括。光賈母這一則謎語尚可,偏偏賈政又和上一則。讖意就更強烈了。

賈政所作謎語的謎面是:

身自端方 體自堅硬 雖不能言 有言必應 打一用物

謎底是硯台。硯台是讀書、做官的象徵,方正正硬邦邦的。用硯台來比喻賈政最合適不過了。說畢他悄悄告訴寶玉,寶玉悄悄告訴賈母。大家得讓老太太開心,不能讓她猜不到。賈母想了想,果然是那麼回事,便猜道那是硯台。賈政笑著稱讚老太太真行,猜得就是准,命送上賀彩。這是大戶人家的禮節,雖然有一點虛假,但是體現的是儒家孝道的傳統,其實現在的生活中這些傳統都還存在著。

歡樂時光發悲兆開心一刻難以開心祖孫三代厄運組合難逃厄運

這首謎語和賈政的身分、性格非常相稱。按照封建階級的人格標準來說,賈政還算得上是有德之人。他恪守忠孝之道,做事一板一眼,正可謂身自端方;在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和貴族家規方面,賈政一點都不含糊。他對寶玉的叛逆行為深惡痛絕,逼急了把寶玉往死里打;他為人端方正直,謙恭厚道,人品端方,風聲清肅。從全書看,賈政沒有絲毫越矩,他是賈府唯一可以肯定的男人;賈政為官木訥,古板而不知變通,顯然夠得上體自堅硬;他雖然才學平平,卻死撐著讀書人的架子。作出這樣的謎語,既令人覺得正常,又不乏諷刺意味。

寓意最深刻的是後兩句,雖不能言正是賈政性格當中最突出的特點。這第三句簡直就是賈政的自畫像。賈政代表傳統儒家文人形象,他在為人做事上遵循孔孟禮教,循規蹈矩,正如硯台的僵硬和方正。雖不能言就是說賈政語言枯燥;有言必應指的是賈政恪守傳統禮教的君臣父子思想,上有所言,下必從焉。這里的上不僅指皇帝,也包含賈母,更包含了傳統的禮教思想。

問題在於此前賈政已經猜出元春的謎是爆竹。而且心內沉思,爆竹一響而之物。心中暗暗嘀咕,似乎有某種不祥之感。

歡樂時光發悲兆開心一刻難以開心祖孫三代厄運組合難逃厄運

那句有言必應更加意寓元春、賈母等人所做謎語中的讖語之意,必將得到應驗。無意之中,賈母、賈政、賈元春這祖孫三代構成了一個組合,她們的謎語構成一段賈府命運的交響曲。所以她們這個組合可以稱之為厄運組合。難怪賈政悲讖語,當他看了寶玉、三春和寶釵的謎語後,更加意識到不祥之兆。

來源:kknews歡樂時光發悲兆開心一刻難以開心祖孫三代厄運組合難逃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