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法官辭職:我有一個大律師夢

來源:律芽

前不久,我人生第一次換工作成功。從提出申請到拿到批准文件,耗時一個月。

在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我做出了人生的一個重大決定:辭去法官。一如我十年前去考公務員般義無反顧。

也許有人會問,甚至帶著一種嘲諷和不解:擠破頭去考,到頭來又辭,何必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你過往的任何經歷,都是你餘生限量版的財富。離開體制,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恰如其分地呈現與綻放。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人常說,「十年磨一劍」。

十年前,學了四年漢語言文學的我,即將大學畢業。身邊的同學要麼選擇本專業考研繼續深造,要麼選擇進入專業對口的學校去做老師,而我則走上了不同的路:一個中文專業的師範生,立志要從事跨專業的法律工作。

最終,我考上了公務員,進入了法院。

這讓人看起來多少有點「叛逆」,但也並非毫無徵兆。

十年法官辭職:我有一個大律師夢

01 夢想律師,卻成為法官

在這樣一個什麼都追求「短平快」的時代,夢想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擁有的奢侈品。

記得很小的時候,老師問我的夢想是什麼,我脫口而出「大律師」。至於為什麼在律師前面要加一個「大」字,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要做不一般的律師吧。

而我讀大學時並沒有選法學專業,與自己的夢想似乎漸行漸遠。

2007年七、八月份,我還在上大二,當時應聘了一個小培訓機構的兼職工作,月薪300元,工作內容是在學生公寓區附近張貼宣傳海報。

但我盡心盡力做了一個月後,卻被告知只能拿到150元,原因是他們「發現」我工作沒做好。

我當時覺得很委屈,在多次去找他們討回公道被拒後,我憤怒地拍著桌子罵這個公司的老闆「要做事先做人」。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到出離憤怒,卻孤立無援,第一次感受到被這樣欺負卻無法保護自己。

不過,我沒有因此放棄。在自己上網搜索,在向老師求助後,我撥通了當時那個培訓機構所在區的勞動局的投訴電話。

接著,我被層層轉到了社區,一位居委會大媽帶著我,找上了培訓機構的門。

我當時猶如抓到了救命稻草,激動地認為,一定要相信法律的力量。

但事實證明,我還是——too young , too simple。

居委會大媽最後只幫我多要了50塊錢。

那件事後,我體會頗深:居委會大媽不是法律,我的委屈和憤怒也不是證據。而當時的我,只能選擇「服判息訴」。在我不知道的世界里,還有多少人和我有過同樣的遭遇呢?

後來,在公務員面試中,主考官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考法院?

我給考官們講了上面這個故事,然後用一句話總結了我的答案:我想用法律,去保護弱者。

主考官會心一笑,點了點頭。

可是當時的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

十年法官辭職:我有一個大律師夢

02 在成為法官之後

這是一個不缺夢想的時代,而長期主義才是證明自己的「秘密武器」。

2009年7月20日,我正式到法院報到。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走進法院的大門。

眼前這棟樓雖然才6層高,但大樓正面數十級寬敞的階梯,大門兩側雄偉的大理石柱子,以及頭頂正上方耀眼的國徽,一種莊嚴和神聖,瞬間從腳底升到發尖,讓我的心跳加速。

最初在法院的5個月時間,我的身份是實習生。

如果沒經歷過,你可能不知道,在公務員考試筆試、面試和體檢通過後,基本上你就是「准公務員」了。接下來還有政審和錄用公示,公示完畢後才能下發正式文件,有了那個文件,你才是真正的公務員。

所以,雖然法院通知我去報到了,但事實上,當時體檢才結束,還沒開始政審。不過為了緩解人員緊缺的情況,按照他們的「慣例」,會先通知「准公務員」以實習生的身份去「熟悉工作」,這段時間沒有工資,但會適當發放一些補貼。

那5個月里,法院每個月給我發600元補貼,並給我提供了一間宿舍暫住。

在民一庭做了三個月的書記員之後,我被調到了研究室,工作內容也變成了寫材料。雖然不能繼續參與案件辦理有點遺憾,也有點不情願,但只能服從安排。

不過,私下也有人悄悄告訴我:當初你這個崗位是專門為研究室招的,到了研究室離領導近,以後被提拔的可能性大。

我問自己:如果想去做「領導」,我考法院幹嘛呢?到了研究室後,是陷在文字材料里,還是堅守初心?

在研究室的近10年之間,我先後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研究室負責人,在職攻讀法律碩士,又被遴選為員額法官,期間還多次有機會調入上級單位工作;我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個人嘉獎2次,受到國家、省、市、區等各級表彰獎勵20餘次,在各級刊物及新聞媒體發表文章稿件數百篇。

我終於當上了法官。

十年法官辭職:我有一個大律師夢

03 希望跳出舒適圈的我

在通往夢想的路上,你必然會經歷自我懷疑,但,殊途同歸。

在我辭職之前,很多人勸我:你現在的工作很不錯啊,有身份、有地位,工資待遇也不差,幹嘛放著舒舒服服的日子不過,出去冒風險?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一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是「人生贏家」的標配。但於我而言,恰恰是想跳出的「舒適圈」。

也許你要說我「矯情」:前面信誓旦旦地在說夢想,員額法官當上了,名譽和榮譽也算雙收了,現在卻來說要跳出「舒適圈」,是好日子過慣了要「憶苦思甜」?還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干」?

事實上,十年的法院職業生涯,讓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夢想。和一群法官共事,並且自己也如願成了一名人民法官,這不是自己一直追求的夢想嗎?

但夢想畢竟是「美夢」加「幻想」,跟現實還是有差距的。

到研究室的最初兩三年,我的工作只是撰寫各種宣傳、文秘材料,類似於一般的辦公室文秘工作,工作很飽和。我只能用業餘時間看法律書籍,準備司法考試。

而在這期間,我曾經單純地認為,只要我努力工作,就會得到肯定。但慢慢地我發現,我得到的認可,只是領導口頭的表揚,而真正的榮譽,卻揣進了別人的口袋。

第一次,我的心態在現實面前開始發生位移,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夢想。

而這個時候,一位領導讓我明白「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道理:人的價值,不在於把名字寫在榮譽證書上,而是它能讓你走多遠。

兩三年後,我成為我所在法院最年輕的中層幹部,在自己的崗位上,成功做到了「讓自己的價值沒人能取代」。

十年法官辭職:我有一個大律師夢

04 在法院,我看清現實

當你的指尖有幸觸及夢想,你該做的不是抓住不放,而是隨它一起飛翔。

在研究室的第一年,我準備了大半年司法考試,到考試那兩天卻因為和工作衝突,放棄了;第二年,排除萬難,終於參加了考試,通過了。

接著就是為期一年的預備法官培訓和實習(實習期仍然做原來的工作),再到各種程序走完,手續辦好,任命助理審判員,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再後來,員額制改革,我通過遴選成為法官。

坐在審判台上,當法槌敲響的那一刻,那種神聖和榮耀,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更重要的是,「夢想成真」帶給我的不僅僅只有驚喜和滿足,而是多了一種使命感。

這種使命感,隨著辦理的案件的增多,而變得愈發強烈。

曾經,在一起合同糾紛案件中,面對原告方的舉證和陳述,認為自己「贏定了」的被告,在庭審中幾次情緒失控。因為在他眼里,雖然協議中是那麼寫的,但雙方當時口頭說的是另一回事。原告看似「陰險狡詐」,但是證據合法有效;被告所言「可以用人格擔保」,卻拿不出任何證據。

作為居中裁判的法官,我是結合查明的事實證據下判,還是採信被告的真誠,去行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老百姓打官司,認的是「理」,認為有理就能贏,但真正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光有理是不行的。就像本案的被告,我可以相信他說的每一個字,也能對他的憤怒和無奈感同身受,但在法庭上,我只能判他敗訴。

我能告訴他的,正如我十年前告訴自己的:善良不是法律,憤怒和發誓也不是證據。

而在我辦理的案件中,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我開始更加深入地思考:法官這份職業,對於我而言的價值是什麼?是去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實施,還是去幫助真正的利益受損者?

答案無疑是前者。法律和懲奸除惡有時候是兩碼事。

另一方面,由於工作安排,我無法像一般的法官那樣,專職做審判。在研究室這樣的「綜合業務部門」,我的辦案量是有限的,因為各種報告、講話稿、方案文件會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成了一名「兼職法官」。

不過,這樣的工作經歷,卻給我打開了另一片天地。

十年法官辭職:我有一個大律師夢

05 新的領域,新的嘗試

都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而只有人才會對一些事情念念不忘。

在近10年從事法院宣傳工作的過程中,我不斷嘗試和琢磨著,該怎麼去講普通人都能聽懂的法律語言?該如何去把我的工作更加務實化?

因為我不想把每次外出普法宣傳做成「擺攤任務」,不想把每篇提供給媒體的宣傳稿件寫成公文。我不願把自己放在大家看起來都「高高在上」的位置,卻做著絲毫感覺不到價值的事情。

2014年底,在微信公眾號越來越火的時候,在研究了全國寥寥無幾的法院公眾號只做簡單信息推送的情況後,基於多年宣傳工作的感悟,我很堅決地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微信訴訟服務平台,要把法律知識講成最有趣的故事,要把諮詢、立案、領傳票、找法官等在法院的人看來很簡單,對打官司的老百姓來說非常繁瑣卻特別重要的事情,統統搬到微信上來辦。

很快,一個只做原創趣味性普法的法院公眾號,一個可以在線諮詢法官、可以預約立案、可以領傳票的微信訴訟服務平台上線了。

但這只是個初級版的「架子」。

之所以說它是「初級版」,原因在於,這個平台,我雖然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擬定了一整套內部流程和工作制度,但所有功能的實現,是我夜以繼日利用各種功能和插件「組裝」起來的,本質上還是一個「概念版」。

很快,各大新聞媒體紛紛介入報導,我也成了全省法院系統的「紅人」。因此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和成就。

但最讓我欣慰的,還是有當事人通過我做出來的微信平台,享受到極大的便利和快捷時,對法院工作的讚賞。

那時我覺得,所有熬過的夜,都值!

而即便來考察學習的單位絡繹不絕,甚至也被上級主要領導關注到,但我的公號和平台發展的並不順利:我想把這樣的平台優化升級,成熟後能在更多的法院使用,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信息技術給打官司帶來的便利。

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我無法得到財力和技術支持。因為我的這一「探索和嘗試」在一些人看來,已經用最低的成本獲得了「成績」,幹嘛還要「浪費錢」?畢竟經費緊張。

就這樣,我成了名副其實的「牆內開花牆外香」,這個「項目」,夭折了。

而在兩三年後,越來越多的法院推出了智慧法院項目,通過微信立案、領傳票、查案件進展等,都像雨後春筍一樣面世了。

而我的「概念版」,還躺在2016年1月6日第x版的人民法院報和早已無人維護後台的服務號上。

但我不甘心。

十年法官辭職:我有一個大律師夢

06 離開體制,是我的選擇

決定了,就出發吧。

進入法院工作的這10年來,遇到了很多優秀的人。他們或是某業務領域的審判專家,或是某個單位的崗位能手,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優秀的品質和令人尊敬的拼搏。

但同時,我也彷佛看到了自己的餘生。

通過若干年的努力,或許我能有幸做個副院長甚至院長,當個榮耀的大法官;或者像一些到政府部門的前輩們一樣,熬過了最艱辛的歲月,可以主政一方。光鮮亮麗。

可是,然後呢?做了副院長、院長或者主政了一方之後呢?

現實告訴我,熬過了那段最艱辛的歲月,還有另一段更艱辛的日子,因為你得「在其位謀其政」。

當然,我說這話不是因為怕吃苦,而是要看個人真正的價值追求是什麼。

曾經為了攻克微信訴訟服務平台創建過程中的難題,我經常廢寢忘食、日夜兼程,一個人的團隊挑燈夜戰,仍舊不亦樂乎。

當然,我也可以選擇不吃苦。身邊除了那些優秀的、奮戰在一線的人,還有一些人選擇了「與世無爭」,安安穩穩的過小日子,「只要不犯錯誤」,舒適的日子可以持續到退休,退休後,又可以開啟另一段安穩舒適。

終於有一天,我頓悟了:所謂體制內,越是這樣的「優越感」,越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越是安逸舒適的環境,就越容易產生「溫水煮青蛙」的惶恐。

我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嗎?

有一天晚上加完班,在電梯處遇到了一位庭長。我問他這麼晚了還來單位幹什麼,他說「來加班,白天開庭沒時間寫判決書,下班還要回去先看下孩子,這會兒才能抽出身來。」言語中透露出疲憊和無奈。

作為一名80後的庭長,在法庭中高高在上,莊嚴神聖,但頭髮已經開始大面積發白了,他給我說的最多的就是「心累」。

還有一次,我去參加新浪微博組織的法律創新影響力大會。活動中,認識很多優秀的法律從業者,見識到很多藉助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推出的法律服務產品和項目,瞬間覺得,我所引以為傲的「項目」,被秒到了渣。

不過,我天生不是一個只想躺在「功勞簿」上坐吃山空的人,更不是願意服輸的人。

幾年的法律自媒體經歷,讓我意識到,在輿論場上,想不挨罵是個技術活兒,但沒有天生的「槓精」,每個人本來都有一顆溫暖的心。

我想要,並堅信自己可以,再做出一個像微信訴訟服務平台那樣讓更多人受益的東西,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去開創法律服務的新天地,用法律,用網際網路,去幫助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保護不了自己的普通人,去溫暖那顆本來就柔軟的心。

也許到那個時候,我可以不用理會任何經費問題,不用把頭髮都熬白了還過著一眼能望到頭的生活,不用在做任何事情先看別人的眼色。

那樣才叫真的活出本我。

事實證明,當你動了心,一切就真的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跳出舒適圈」成了一根「救命稻草」——離開體制,去創業!

於是,在所有人詫異的目光中,我提交了辭職申請,並且成功「裸辭」。

離開體制,並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在個人的價值選擇中,它剛好不適合我而已。但我無比感謝這10年的法院職業經歷,它讓我的價值觀更加完善,也讓我的人生更加圓滿。

終於,我又奔赴在實現夢想的路上了。

來源:kknews十年法官辭職:我有一個大律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