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

提起中國的宗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儒教、道教、佛教。這三大宗教同時亮相於中國的歷史舞台,正是三國時代。

儒教:根據孔子的思想發展而來

道教:中國自己的民間宗教

佛教:從印度傳來的

三國時代,是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雖說是三教鼎立,但它們之間的勢力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道教是剛誕生的新生宗教,佛教是終於紮根了,而儒教則面臨著巨大的轉變。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

三國時期的形勢圖

儒教的統一

漢代的今文、古文之爭

漢代的儒教經典,存在今文和古文的區別。一般認為,這個是由秦始皇焚書坑儒造成的。在漢朝時,朝廷開始恢復儒教,就召集了國內儒者,讓他們憑藉記憶重新記錄成書,這些經典被稱為「今文經書」。而後來在孔子故居的夾牆里發現的文本,被稱為「古文經書」。

因為所用的文本不同,又產生了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之間的學派對立。今文學派可以說是一種御用學問,因為它的研究對像是國教,所以只能為漢王朝服務。而古文學派,由於它一直沒有得到政府的公認,所以只能是一種在野的學問,但它的政治色彩也很濃,因為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劉向(曾幫助王莽篡權)、劉歆父子的推崇。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

鄭玄

到了後漢末期,從這個在野的古文學派里誕生了一個通曉各種經典的集大成的學者:鄭玄。他研究古今,博覽緯書,追求全面系統地領會經典內容,並用以經注經的方法註釋了當時的所有經典。

鄭玄終身不仕,他以一個在野學者的身份走完了他的一生。這與他不為某種特定政治目的、不為王朝服務的客觀治學態度密不可分。他的學問融匯了今文、古文雙方的學說,但其主體還是古文。至此,後漢以來的今文、古文之爭得以終結,古文學派占了優勢。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

鄭玄塑像

鄭玄打破了橫在經典之間的障礙,並為儒教和其它學派的交流開闢了途徑。

道教的誕生

道教是一個祈求現世幸福和志向的中國固有的民間宗教,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莊子等道家思想。但它作為宗教開始正規的教團活動,是在後漢末、三國時代。

從厚葬到薄葬

三國以前的中國古代信仰,主要特徵是追求長生不老和死後永生。王公貴族們會給自己營造規模宏大的陵墓。

從後漢後期,在知識分子之間出現了著平服入殮的薄葬主張。另外,在三國時代,因為連年戰亂,常會發生掘墳挖墓,把墓中木石用於軍事作戰的情況,所以也知道厚葬對死者沒有什麼好處。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

在這樣的風氣下,一種追求得到現世拯救的新宗教應運而生。這就是太平道和五鬥米道。

太平道與黃巾之亂

小說《三國演義》的發端黃巾之亂,正是初期道教集團太平道掀起的。隨著起義的失敗,太平道的教團組織也就銷聲匿跡了。

五鬥米道與張魯

相對於太平道教團採用的軍事編制,五鬥米道的教團組織則更接近於一種行政編制組織。另外,據記載五鬥米道還為行旅之人提供免費住宿,還組織輕罪犯人勞動修路等,因此吸引了當時大量的流民入教。通過這種宗教與行政一體化的組織形式,張魯的五鬥米道把漢中地區統治了幾乎整整二十年。

五鬥米道和太平道的最大區別在於,五鬥米道不存在企圖推翻漢王朝的革命思想。在曹操攻打漢中時,張魯幾乎是不戰而降。張魯投降之後,曹操封張魯一族為諸侯,並讓他的兒子娶了張魯之女。而五鬥米的教團組織,之後並未遭到鎮壓。

五鬥米道提倡道徒學習《老子》。隨著古代信仰的崩潰,老子又重新成為人們的信仰對象。但這種情況下的老子,已經脫離了那種哲學思辨的解釋,而演變成了一個能夠給人們帶來現世利益的存在。敦煌發現的《老子想爾注》,被認為是張魯為教化道徒曾使用過的《老子》的註釋書,是一本非常實用的道教經典。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

老子

佛教的普及

在前漢末到後漢初這一時期,佛教已經以某種形式傳入中國,不過它已經不是印度原來的佛教,而是受到西域一定影響的佛教。

佛教在經由北方陸路傳來的同時,還在相當早的時期,由南方海陸傳入中國。自後漢末期以來,為了躲避戰亂,大批知識分子從北方移居位於越南北部的交趾郡,在那里形成了一股避難地特有的文化氣氛。這里成為印度佛教與中國儒教、道教交流融合的最佳場所。當時,一個叫牟子的人,以問答的方式寫了一本《理惑論》的佛教概論,他援引儒教和道教的觀點,站在佛教的立場上,回答人們對佛教的種種疑問。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

孫權與佛僧

吳國北邊的徐州、揚州,南邊的交趾郡等,都是佛教比較盛行的地區,所以吳國在三國中佛教最為發達。三國君主中,與佛僧有來往的也只有孫權。吳國國都建業,當時活躍著許多佛教信徒和僧侶,其代表人物是支謙和康僧會。

支謙來自北方,精通胡漢雙語,他翻譯了《維摩詰經》、《大明度無極經》、《瑞應本起經》、《法句經》等大量佛典,對後來的以老莊思想理解佛教影響很大。

康僧會來自南方,孫權專門為他設立了寺院。康僧會翻譯了《六度集經》等佛典,也利用自己豐富的儒佛道教的知識對《安般守意經》《法鏡經》等加以註釋。

魏國的佛教

魏在佛典的翻譯方面,也毫不遜色於吳,當時也有許多譯者在魏從事譯經活動。比如中印度僧侶曇柯迦羅翻譯的《僧祗戒心》第一次向中國介紹了佛教的戒律,竺法護翻譯的《正法華經》第一次向中國介紹了法華思想。竺法護的佛典翻譯多達150部以上,為後世的佛教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進入三國以後,對佛典的翻譯非常盛行,在數量上甚至超過了後漢時代。大批的僧侶來到中國進行譯經和傳教活動、佛教在民間廣泛傳播開來。

結束語

三國時代是中國史上繼諸子百家活躍的春秋戰國時代之後的又一個華麗的亂世。在宗教、思想、文學和藝術等方面,它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

中國在世界史上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的國家,它的很多特徵都是以三國時代為起點而形成的。而三教合一的思想,只是其中一例。

關於三國的更多內容,推薦閱讀《三國志的世界:後漢 三國時代》一書。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

#三國# #三教合一# #​我要上頭條#

來源:kknews《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最早形成三教鼎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