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簡單談談《極樂迪斯科》(以下簡稱DE)中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本文大概會是科普+遊戲理解的形式。不過由於本人知識水平與遊戲理解所限,本文必然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還望諸位海涵。

你將在本文中看到以下內容:

  • 古老的爬蟲腦和邊緣系統是什麼?
  • 關於測顱先生映射的歷史背景參考。
  • 對24個技能的設定的理解。
  • 喜歡和自己說話是一種病嗎?
  • 關於失憶和夢境。
  • 以及最後,關於開頭前幾句話的重量的討論。

    注意:本文在2和5處存在輕微劇透,最後有嚴重劇透。

    —————————————————————————————————————————

    1、古老的爬蟲腦和邊緣系統

    這種說法來自於美國醫生神經學家保羅.麥克萊恩(Paul D. MacLean,1913-2007)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三腦理論(Triune Brain Theory),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 1934-1996)在他1977年贏得普利茲獎的的著名科普著作《The Dragons of Eden》中引用了這個概念,從而使它在美國變得家喻戶曉。在保羅後來1990年的書《The Triune Brain in Evolution》中,他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

    事先說明一下該理論是錯的,或者說過時的。以防萬一有人看一半出去拿這個亂套或被騙。

    這種理論是一種試圖描述脊椎動物的前腦(Forebrain)進化與行為之間關系的模型。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它將一個完整的人類大腦視為由爬蟲腦、古哺乳動物腦(邊緣系統)和新哺乳動物腦(新皮質)[reptilian complex, the paleo-mammalian complex (limbic system), and the neo-mammalian complex (neocortex)]組成的三位一體的腦。並且它認為這三個部分的腦具有各自獨立的意識。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在這個假設下,大腦進化是一個*累加的*過程:新的腦組織層出現在舊層的頂部,在「舊大腦」和「新大腦」之間僅留下微薄但有效的連接部分。

    *以下對爬蟲腦、邊緣系統和新皮質的介紹大部分翻譯自《The Triune Brain》並不代表我的觀點。【事實上,它表述的是一種過時、錯誤的理論】

    「爬蟲腦是最古老的部分,在2.5億年前的爬行動物身上,我們就已經可以找到類似的結構。它由腦干——延髓、腦橋、中腦和小腦,以及最古老的基底核——蒼白球和嗅球組成。它具有與蛇和蜥蜴相同類型的古老行為程序。它是僵化的、強迫性的、儀式化且偏執的,它「充滿了祖先的記憶」。它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同樣的行為,從不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對應於 Sri Aurobindo 所說的機械心智)。這個大腦控制肌肉、平衡和自主神經功能,例如呼吸和心跳。即使在深度睡眠中,這部分大腦也很活躍。

    邊緣系統(古哺乳動物大腦)。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James Papez 1937年提出的腦與情緒的迴路理論,認為情緒反應涉及由下丘腦、前丘腦、扣帶回和海馬組成的網絡。1949年,麥克萊恩將其命名為Papez circuit。1952 年,麥克萊恩在Papez迴路之上加入了杏仁核、眶額皮質和部分基底神經節,首次為大腦的中間部分創造了「邊緣系統」的名稱。這個名稱的來源很簡單,因為它的組成部分環繞在胼胝體的邊緣。位於邊緣系統的古老哺乳動物大腦與情緒和本能、進食、戰鬥、逃跑和性行為有關。正如麥克萊恩所觀察到的,這個情緒系統中的一切都是「令人愉快的或不愉快的」。生存在於避免痛苦和重復快樂。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麥克萊恩聲稱在邊緣系統中發現了教條主義和偏執傾向的生理基礎,以及為什麼思維(thinking)總是會為感受(feeling)讓步,使得欲望被合理化的生物學基礎。他看到了所有這些邊緣系統力量的巨大危險。據他所述,邊緣系統這個低等哺乳動物大腦往往是我們價值判斷的所在地,而不是更先進的新皮層。是邊緣系統決定了我們的高級大腦的想法是否是「好」的,以及這個想法*感覺*起來是否真實和正確。

    新皮質、大腦,也稱為新哺乳動物大腦,幾乎包括整個半球(由較新類型的皮層組成,稱為新皮層)和一些皮層下神經元群。它對應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的大腦,因此也對應於人類。區分人與動物的高級認知功能在新皮層。MacLean 將皮層稱為「發明之母和抽象思維之父」。在人類中,新皮質占整個大腦質量的三分之二。雖然所有動物也有新皮質,但它相對較小,很少或沒有褶皺(表明表面積和復雜性和發育)。沒有皮層的老鼠可以以相當正常的方式行動(至少在表面上),皮層分為左右半球,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左右腦。皮層的左半部分控制身體的右側,大腦的右側控制身體的左側。此外,右腦更具有空間感、抽象性、音樂性和藝術性,而左腦更線性、理性。」

    MacLean的錯誤在於過度簡化了大腦本身,也過度簡化了大腦進化的過程。

    現代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大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結構,不夠簡單地一分為三。就拿麥克萊恩認為的掌管情緒功能的邊緣系統來說,它實際上包含了許多的皮層下結構,而其中大部分與情緒的關系並不是很大,比如說最早被認為屬於邊緣系統的、現在受到最廣泛研究的海馬體,它實際上的功能就更多關乎記憶而非情緒。而就情緒本身而言,一些高級的復雜情緒也需要新皮質——即大腦皮層——的多個區域(包括腹內側前額葉、背外側前額葉等等)共同參與加工和控制。很多復雜的任務並沒有專門對應的腦區,很多腦區也同時負責著處理許多不同的任務,某項特定任務最終對應的很可能是某種獨特的連接或激活模式。

    大腦是1+1>2的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前文引用中對左右腦優勢的判斷也是這樣,除了左腦在語言加工上的優勢,其他大部分功能的半球特異性並沒有那麼明顯,那些所謂的右腦訓練全腦開發,多半都是一些教育機構的噱頭。同樣,Maclean的理論也最終給許多所謂的教育機構提供了一個誆騙普通人的系統。這些機構往往會打著「教你如何應對爬蟲腦,如何和爬蟲腦溝通,如何發揮新皮質作用」的幌子來賣給你一些偽科學的成功學那套東西。當然,現在市場上的所謂心理學相關書籍也大多賣的都是這種東西就是了。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說回MacLean,盡管他的理論顯然有其局限性,並且在一開始就沒有被進化神經科學家們接受,但有賴於Carl.Sagan的暢銷書,它還是得到了非常廣泛的傳播,以至於許多說法流傳至今依然在使用(比如「邊緣系統」和「新皮質」)。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其簡潔性和對人腦功能的准確概括與分類,它是有利於人們去理解大腦的。除此之外,它還為許多科幻、奇幻小說的創作者們提供了靈感來源。

    在《極樂迪斯科》中,顯然Robert Kurvitz(主創)就使用了這種設定。當然我個人認為,他並沒有將之設定為「整個極樂世界遵循的真理」,而只是「讓哈里相信了這麼一套理論」,就像是我們馬上要講到的測顱先生等人對「科學種族主義理論」的深信不疑一樣。

    正是因為哈里對這套理論深信不疑,再加上他本身具有的神經質特質,讓他能夠在每晚的睡眠中與爬蟲腦和邊緣系統對話。而它們的一言一行,也都是體現著前文所述的那些特點的。所以,即使在最深的夢境里,爬蟲腦和邊緣系統依然活躍著;所以爬蟲腦是第一個出現的;所以它會告訴你這里是「純粹的無」,或者「甜蜜的湮滅」;所以如果你堅持不放下過去,一再糾葛,邊緣系統就會出現;所以,掌管情感的邊緣系統的聲音會是那樣的撕裂,因為你的情感就是這樣,撕心裂肺、支離破碎。

    2、關於測顱的歷史背景

    在DE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民族主義和一個法西斯主義人物。其中貨車司機提過所謂的支持種族主義的研究,而測顱先生(Mr. Measure Head)更是滿身紋身,以自己的頭骨測量作為種族優越性的證據。

    關於這一設定的歷史參照我曾經在微博和Steam評價里大致提過,這里我講的再深入一點。簡單來說就是3個點:加爾的顱相學、高爾頓的優生學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移民心理測試的濫用。不過等我講完你就會看到,這三點實際上是統一的。

    先從顱相學說起。顱相學的前身是古老的面相學(我們此處不談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面相研究),早在公元前4世紀,和老師柏拉圖不同,注重肉體與心靈關系的亞里士多德就出版過一個小冊子闡述自己對身心關系的看法,他認為個體心靈的改變會影響人的外貌,反之亦然。他還歸納了一系列可以從一個人的頭發、額頭、眉眼、鼻子、嘴唇的形狀看出來的心靈特徵。

    亞里士多德之後也有一些拉丁文作者寫到過面相學,但是直到幾個世紀後一個瑞典神學家寫了一本面相學的暢銷書後,它才成為一個繁榮的學科。再往後直到18世紀晚期,Johann Lavater(1741-1801)的Essays on Psysiognomy一書讓面相學徹底在西歐和美國流行了起來。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就這樣,在面相學的基礎之上,顱相學發展了起來。弗蘭茨·約瑟夫·加爾(1758-1828)是一個出身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醫生,在他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就注意到:那些能夠輕松記住長篇文章的同學似乎都有突出的眼睛和大額頭。由此他推斷,在眼睛後面一定有一個語言記憶器官。他推測,如果一種能力「由外部特徵表明」,其他人也可能如此。 他1796年在大學教授顱骨測量學(此時還不叫顱相學),1809-1819年完成了自己的主要著作。

    至此,明確了顱相學的主要思想:

  • 大腦是心靈的器官;
  • 大腦不是一個統一體,而是各種功能器官的集合;
  • 個體的功能發展會使大腦的相應部位增大;
  • 因此,頭骨也會隨之出現凹凸起伏
  • 加爾的很多判斷是正確的,對於後來的研究也有啟發作用,但是他最後這個最關鍵的論斷錯的很離譜,而他的學生和後世之人強化擴散了這種錯誤。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加爾的學生約翰·卡斯帕·斯普茨海姆 (Johann Kaspar Spurzheim)發揚光大了他的學說。1832年他來到美國後就參加了一次如颶風般的巡迴演講,在哈佛耶魯等多地講學,盡管僅僅半年後他就去世了,但他依然改變了數千人的思想,其中就包括George Combe這樣的人。後者在美國對顱相學進行了進一步的宣傳,他使之簡明易懂,梳理緩和了顱相學與宗教的關系,並出了許多廉價的小冊子,這使得顱相學走進了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思想當中,從而在美國飛快的開枝散葉。

    19世紀早期,顱相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時候,美國很多地方都有看顱相的店,就像是中國路邊看手相的大仙一樣。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它也成為了評判姻緣、匹配度的工具(就像是現代人測星座匹配度一樣)。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說到這想必大部分讀者心中都已經瞭然了:既然評判姻緣好壞都可以,那麼評判人種優劣豈不是更理所當然?沒錯,在顱相學面世,流傳開來之後,它應用的最廣泛的領域就是種族主義,它為無數苦於沒有支持自己歧視的論據的種族主義者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一個具體的案例是:在20世紀30年代,盧安達的比利時殖民當局就曾使用顱相學來解釋圖西人優於胡圖人的所謂優勢。然而可笑的是,他們對種族的分類是基於財富進行的:如果家中有10頭牛就是圖西族,不滿10頭牛就是胡圖族。也就是說,二者的顱相本應沒有顯著差異。 比利時引入的身份制度改革將盧安達的階層徹底固化,將一群原本相差無幾的人割裂成兩個不可轉變的民族。 後來比利時殖民者又搞了很多的騷操作以最大化自身利益,這種和階級矛盾相融合的民族矛盾在比利時的挑撥之下不斷積累和激化,直到1994年以一種最極端的形式徹底爆發出來,短短3個月內,整個國家1/8的人口消失了,80-100萬人死於種族大屠殺,其中絕大多數是圖西人。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接著我們來談談高爾頓的優生學。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是查爾斯·達爾文(沒錯就是進化論作者)的表弟,此人出身富貴,天縱英才,不愛財只愛測量,平生志趣多而廣,但都和測量相關。

    以下為介紹此人有多牛逼,可以略過。

    他4歲的時候就可以寫詩,7歲就開始對博物學產生興趣並收集昆蟲標本分類。到後面大學畢業父親去世繼承了一筆財產,對掙錢興趣不大的他就跟著朋友出海去非洲了。你知道,那時正是歐洲列強到處搞殖民地的時代,而歐洲船出去一般都會帶些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之類的學者出去。這個時期他的測量習慣讓他發現了反氣旋,並繪制了一段非洲海岸的地圖(具體哪里我忘了),此舉讓他進入了英國皇家地理協會。這期間他還出了一本教野外生存的書在英國也火了。另外,在統計方面他是先驅級的人物,發現並命名了回歸現象;在心理學上他1884年世博會搞了個實驗室收集了近萬人的生理數據包括聽力色覺等等研究個體差異;在犯罪學上他發現了指紋的個體差異性,開發的指紋分類法被蘇格蘭場採用。簡而言之就是跟測量和分類有關他都感興趣,是一個真正的全才。

    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這本巨著,然後高爾頓就開始對測量人類的差異,把進化論應用到人類身上產生了興趣。他1869年就出了一本《遺傳的天才》。此書內容大概就是他調查了1768-1868年100年間英國的首相、將軍、科學家等共977名獲得「智力成熟」的人的家譜,發現,其中有332名傑出人士。而在一般老百姓中每4000人才產生一名傑出人士。因此他認為普通能力是遺傳的——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他的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忽略了環境因素的重要性。

    根據這個家譜研究和後面一系列的研究,他認為人的差異主要來自於遺傳,因此我們要倡導優生,即選擇優秀的基因繁衍後代。基於這種思想,他在1883年正式提出了優生學的概念。這是一種通過選擇性地與具有特定理想遺傳特徵的人交配來改善人類物種的實踐或倡導。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高爾頓的計劃從未在他自己的國家真正實現過,但在美國卻得到了更廣泛的接受。

    1896年,康乃狄克州將癲癇患者或「意志薄弱」的人結婚定為非法。1903年,美國育種者協會成立以研究優生學。從1909年到1979年,加利福尼亞州精神病院以保護社會免受精神疾病患者後代侵害為幌子進行了大約20000次絕育手術。1927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對殘疾人強制絕育不違反美國憲法。用最高法院大法官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all Holmes)的話來說,「……三代笨蛋就夠了。」(如果你覺得這里沒什麼問題,可以看完後面第3點再想想)。

    1934年出版的《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也提到了美國優生學。由此,希特勒宣稱猶太人和吉普賽人等非雅利安人種為劣等人種。他相信德國人應該盡一切可能,包括種族滅絕,以確保他們的基因庫保持純淨。1933年,納粹制定了預防遺傳病後代的法律,導致數千人被迫絕育。後面發生了什麼我想不用我說了。總的來說,估計有 1100萬人在大屠殺期間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因為他們不符合希特勒對優越種族的定義。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然後我們來說第三點。

    20世紀初期,正是大量移民湧向新大陸的時代。1910年,美國心理學家亨利.H.哥達德(Henry H. Goddard)受移民專員邀請來到Ellis島,以讓他們的移民工作更加准確。在這個時期,美國民間對於弱智人群和移民抱有很深的偏見。

    Goddard是20世紀初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最早將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最早的智力量表,1905年法國政府委託比奈和西蒙編制的篩選弱智兒童的量表)翻譯成了英文,並在新澤西州很多學校進行過弱智兒童及相關測驗的研究。在來到Ellis島後,起初他還認為移民中存在智障的偏見「完全高估」了實際情況。然而短短一年之後,他就完全改變了自己的觀點。在此後的20年里,Goddard成了推崇使用智力測驗對移民中的弱智群體進行篩選的忠實支持者。

    Goddard的轉變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遺傳決定論者,也相信優生學那套理論。他認為大部分的不良行為如酗酒、賣淫、犯罪都源自於實行者的智力低下,因此應該對這些「智障」進行殖民統治,限制他們的生育。

    二是因為他使用測驗後的發現。他把翻譯後的測驗讓助手拿給移民做,一個較小樣本中的數據顯示:83%的猶太人、80%的匈牙利人、79%的義大利人和87%的俄國人都是弱智。然而這種結果實際上源自於他對測驗的錯誤使用和解讀。試想一下,一個剛剛橫跨大西洋(很可能還嘔吐了幾次)的疲憊不堪的義大利農民,剛剛到岸,就被帶去在一個翻譯的幫助之下做一個從法文翻譯成英文又翻譯成義大利語卻使用的還是法國的常模的測驗(這里不符規范的操作很多,但是解釋起來比較麻煩就不深入了),他會是怎樣的緊張、害怕和一頭霧水?

    在Goddard所處的時代,很多測驗被隨便地開發出來進行胡亂的使用,得出的也都是錯誤的結果。

    至此,你可以看到,以上3點的統一之處就在於它們和種族主義的關系,它們的發端與發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種族主義的影響,而最終,也都成為了種族主義為自身辯護的「科學證據」,這也就是所謂的「科學種族主義」。

    而這,就是《極樂迪斯科》中貨車司機和測顱先生的底氣。

    3、關於24個技能

    經常看到有人說哈里是多重人格患者,24個技能都各是一種人格。對於這種說法我不贊同,但我對能讓人們產生這種想法的ZA/UM感到欽佩。

    為什麼?因為它很好地描繪出了真實的DID(解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即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所謂的「多重人格」——其實只是人格的碎片這一事實。如果說正常人的人格是1,那麼DID患者的多重人格其實就是被拆散成0.3、0.1……的1,它們加起來甚至會少於1。這種症狀並不「酷」,也不會讓人獲得更好的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它產生的原因往往是巨大到難以承受的痛苦。

    從哈里的情況來看,24個技能中的一些是一種能力(Intelligence)。只是哈里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加上由此而來的獨特思維方式,以及遊戲的敘事特色讓它們以「對話」的方式在哈里的腦海中交流,而這種對話恰恰證明了哈里並非DID患者,因為DID患者的多個人格之間是幾乎不能交流的,更別提這樣方便的腦內對話了。

    神經質(Neuroticism)是大五人格理論中的一個人格維度,它的概念就如同意識一般難以定義,有人把它簡單定義為情緒敏感性,也有人認為它還涉及到人的覺醒水平高低和快慢。 總的來說,神經質得分高的人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情緒化, 這些人被認為應對壓力時的表現更差,並且更有可能將一些較為普通的事情(例如輕微的挫折)理解為非常難處理的麻煩事。他們被認為自我意識很強,並且往往難以控制沖動和延遲滿足。並且,研究者們一般認為這種人具有更高的患上一些常見精神障礙的風險,在患上一些精神疾病之後,他們的症狀也可能更嚴重。

    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情感派主要的技能「內陸帝國」可能就基本對應著一個人的神經質水平,它影響著你內心世界的豐富程度。不過總的來說,哈里始終是一個神經質水平較高的人,無論你是頭腦派還是情感派,這點都一樣,並且曾經遭受重大的打擊,他能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如人一般在腦中以「談話」的方式產生想法,但他並沒有發展到DID或是精神分裂症的程度。

    4、自我對話是正常的嗎?

    剛聊到24個技能,說到哈里喜歡以腦內自我對話的方式幫助捋清思緒(而金沒有),現在我們就來談談關於自我對話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Well, the answer is it depends.

    自言自語確實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我們很多人都會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在心里給自己加油打氣,在後悔的時候在心里責罵和貶低自己,另一些時候,就像電影里那樣,在一個兩難抉擇面前幻想心里有兩個小人在吵架。

    自我言語在我們生命的早期就已經出現了,關於它對於生命發展的意義,兩位發展和教育心理學界的先驅:皮亞傑和維果茨基曾有一個著名的分歧。按照皮亞傑的理論,2-7歲的孩子認知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此時的認知特點包括不守恆、不可逆、自我中心主義、泛靈論等等。此時的幼兒言語能力快速發展,但還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經常會把心中的話語念出聲來,內部言語(即不出聲的自我對話)尚未發展完全。這種對話被稱為私人言語(Private Speech)。

    1923年,皮亞傑在《兒童的語言與思想》中將Private Speech視作兒童發展階段的自我中心性的體現,對於皮亞傑來說,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論是認知不成熟的標志。他認為,在孩子獲得相當數量的認知和溝通技巧後,以自我為中心的演講將發展成為完全成熟和有效的演講。簡而言之,私人言語是消極的非社會性言語。

    而維果茨基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語是溝通、自我指導、行為自我調節、計劃、步調和監控技能正常發展的一部分(Vygotsky將語言看做是個體將社會知識經驗內化的工具,他強調社會與個人發展的關系)。Vygotsky 解釋說,私人言語源於孩子在蹣跚學步時的社交互動,然後在學齡前或幼兒園期間當孩子們大聲自言自語時達到頂峰。私人言語作為「語言的社會/文化工具或符號系統,首先用於人際交流,孩子公開使用,不是為了與他人交流,而是用於人際交流和自我指導。」 在小學後期,私人言語會逐漸減少,孩子們不再大聲說話,而是開始使用不出聲的內部言語。簡而言之,私人言語是積極的社會性言語。

    後世的發展學者們更贊同維果茨基的看法。許多研究也證明了這種早期自我言語對於自我指導、自我管理等多個領域的積極意義。

    但是,並非所有的自言自語都是正常的。從前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積極的、消極的Self-talking(給自己打氣、貶低自己),還是孩子的自我指導和出聲思考,這里的Identity始終都只有一個,即一個完整的「我」而不是別人。而另一些自言自語者看著則像是在跟別人說話,就好像他旁邊或是身體里有另一個存在似的。這些人往往面臨著幻覺的困擾,由於絕大多數的幻覺都是幻聽,所以他們可能就可能會去跟這個幻覺對話,比如說跟一條領帶對話。

    在DE中,根據玩家在內陸帝國(也就是神經質水平)上的加點,你可以決定他能否聽見自己領帶等一系列無機物的聲音。對於一些伴隨著妄想的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跟幻覺談話是一個並不少見的事情。當然,並非只要有妄想和幻覺就是精神分裂症,很多其他心理障礙和精神病也可能會伴隨著幻覺,就比如說物質濫用障礙,或者,具體一點——我們接下來要談到的科薩科夫綜合征。

    5、酒後失憶,REM剝奪與補償

    科薩科夫綜合征(Korsakoff』s syndrome),又稱酒精性遺忘障礙(Alcohol Amnestic Disorder),是俄國精神病學家卡薩科夫於1887年發現的一種最嚴重的酒精相關精神障礙。它一般只出現在那些長期過度飲酒的酒精濫用者身上,起因可能是某次喝斷片了之類的。患者的症狀表現為遺忘最近一段時間的記憶(雖然可能看到聽到會覺得熟悉),搞不清楚最基本的時間和地點,甚至是自己的名字。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正如上圖所示的那樣,這些患者可能會表現得精神混亂,或是產生妄想和幻覺。這往往出自於他們對找回記憶的迫切期望,因此,他們可能會虛構或是拼湊一大堆混亂的記憶來填補腦海中的空缺。

    這種症狀往往源自於營養不良,尤其是維生素B1的缺失。在發病後的48-72小時,如果沒有進行任何醫學干預或是飲食調整,這種記憶損傷就可能成為永久性的。

    很顯然,我們的哈里就處於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中。在又一次宿醉之後,終於,失憶找上了他。他忘掉了自己的名字,忘掉了某些自己所處的時間、地點,這些最基礎的存在。

    在故事的開頭,我們正處在一種酗酒後的最深層的無夢睡眠當中。這里的安排很有意思,因為酒精實際上確實會減少人的REM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快速眼動睡眠,一般我們根據腦波和眼球活動將睡眠分為1-4階睡眠和REM睡眠,3-4階睡眠就是俗稱的深度睡眠,此時的腦波是低頻寬幅的δ波,而REM睡眠的腦部接近於清醒時的α波)。而REM睡眠是跟那些光怪陸離,栩栩如生的夢境息息相關的,事實上,大部分人在大部分REM睡眠階段都會做夢,只是不一定醒了後能記起來。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然後,遊戲里第二天晚上(即失憶後的第一天結束,和金在陽台抽完煙睡覺的那天晚上)是一定會做夢的,這個設計也很科學很巧妙。因為睡眠是會自動補償的,人沒法通過不睡覺殺死自己,就是因為睡眠會自動補償,REM睡眠也一樣。如果你長期剝奪睡眠,它就會擠到你清醒的時候來小段小段地讓你犯困睡覺;如果你長期剝奪REM睡眠,它就會增加一晚上REM睡眠所占的時長比例,甚至在清醒的時候出現PGO波(即橋膝枕波,一種原本應該只出現在REM睡眠中的腦波)。所以,在DE中,當我們從被長期酒精濫用和宿醉引起的一次無夢睡眠中醒來,第二天晚上補償的REM睡眠讓我們做了一個非常Creepy非常Weird的夢。因為酒精(尤其是長期濫用酒精)對睡眠的破壞作用,所以我們幾乎沒睡過一天好覺。

    —————————————————————————————————————————

    警告:以下內容涉及遊戲核心內容劇透

    好了,至此,在您了解了上文所述的一切之後,我終於可以分享為什麼《極樂迪斯科》的開頭就令我無比破防了(這也是我寫作本文的理由)。

    回到遊戲當中。在一切的開頭,我們正處於酗酒之後無夢的深度睡眠之中,這里什麼都沒有,只有掌管著呼吸和心跳的古老的爬蟲腦。

    「時間在這里洶涌的流逝。它是湮沒了一切呻吟的終極寧靜。」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本應如此才對。

    然而事實並非這樣。

    如果你是二周目,且把字幕切成英文,就會看懂兩個無比明顯的暗示。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 你可以看到中文譯作「舊日之物」的是”ex-wives”,即”ex-wife”的諧音。
  • “A mass lies hidden in your dead angle.”這句話同樣是一語雙關,或者說暗示。如果把mass作名詞lie作動詞,就是遊戲中翻譯出來的意思。但如果lie作名詞mass做形容詞,那這里的意思就是:「一大團謊言隱藏在你的死角」。毫無疑問,這是Kurvitz滿懷「惡意」的設計。
  • 那麼這里的「一大團謊言」指的是什麼呢……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哦,哈里……

    即便是在放縱墮落的失憶之後,最深層的無夢睡眠之中,本該空無一物的爬蟲腦之內……那個*存在*,那個陰郁的跟蹤者,那個某種聚合體,那個導致你墮落的幕後黑手——她,所留下的痕跡,依舊沒法抹去。它們毫無意義。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淺談《極樂迪斯科》中精神心理方面的內容,和對遊戲開頭的一些看法

    背叛徘徊,無處不在。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