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大家好,我是鴆的注視,隨著《刺客信條 英靈殿》的發售,維京人又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大多數人一聽到維京,腦海里就會浮現出戴著牛角盔穿著皮甲的野蠻人形象。那麼這種形象是否是歷史上的維京人呢?借著這股東風,我們來說說真實的維京吧。

本文主要討論維京時代(8-11世紀)維京人的盔甲

那我們開門見山來說說頭盔。

首先作為維京人象徵之一的牛角盔截至目前沒有任何出土。不同於後世騎士騎乘時用於彰顯身份與武德的盔頂飾品,以步戰為主且講究靈活機動的維京戰士可不需要如此不便之物,那麼是否就可以百分百肯定牛角盔是不存在的呢?

其實也不能。因為有少量的記載以及繪畫中有相關描述,如《Kungsangen, Sweden》——兩人中一人戴著牛角盔一人帶著狼頭面具([HAGG 1984]:p.186)。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考慮到其在傳說中的地位,可能會作為祭祀用品少量存在,並且其距離維京時代有一定差距,所以從任何角度上來說將它作為史實裝備都是不恰當的。

那除了牛角盔還有什麼盔有維京特色呢?那當然是眼框盔了。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這是目前最完整的眼眶盔,可以清晰的看出眼眶盔分瓣鉚接圓頂的特徵,斷代是在10世紀早期。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其次是刻在劍柄上這款。可以注意到不同於常見的分瓣鉚接盔,該盔是圓頂下鉚接護目護鼻。其護鼻與護眼眶有一定落差,因此亦有可能是圓頂護鼻盔搭配鎖甲。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剩下的眼眶盔就不那麼完整了,也許是時間的流逝或是刻意破壞,基本都只有眼眶的一部分保存至今,而現代根據形制進行了復原。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值得注意的是,現存的維京盔均存在裝飾或是雕刻或是鑲嵌銅件。甚至在挪威國王哈康(961年)戴著「鍍金」頭盔和另一件裝備被埋葬的記載。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除了眼眶盔,另一種維京人使用的頭盔則是當時的歐洲潮牌——錐型盔以及其帶有護鼻的改進版,現存文物於俄羅斯出土保存完好。

這種盔型大量存在於當時的畫作中。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並在後世稱為諾曼盔而在十字軍東征中與桶盔一起成為當代大眾騎士文化的代表。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至於東歐盔型以及加洛林盔今天就不過多展開了。總之頭盔作為中世紀早期蠻族貴族的防禦武器的主要裝備之一,頭部防護在近戰中尤為重要,因此在其發展過程中領先於其他防護裝備 由於價格昂貴,早期的中世紀頭盔並不是大眾產品。它們通常有豐富的裝飾,以此彰顯主人的社會地位。

在10世紀期間,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至少存在三種盔型。

眼框盔是最維京貴族主要使用的傳統盔型並一直使用到公元1000年,早期無護鼻錐型盔也在此期間流行,到了11世紀開始廣泛使用的錐型護鼻盔則可能代表著當時一種新的時尚潮流。而東歐盔則表明了維京人與東歐民族以及拜占庭互相交流與影響。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接下來說說盔甲吧。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很遺憾,歷史上的維京人並不會使用奇幻遊戲中常出現的皮甲。

首先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維京人會製作硬化皮甲,更不要說用小塊皮甲穿成札甲。至於單純把動物皮披在身上除了保暖以外毫無作用,並且在維京乘船搶灘的戰術背景下,這種行為無異於自討苦吃。

至於現代主流維京愛好者熱衷於使用的札甲,今天也不過多展開以後會出視頻詳談。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整個維京時期僅僅出土了少量札甲甲片並且與世面上的D型甲片相距甚遠,同樣沒有證據表明維京人能夠自產札甲。一般學界認為維京札甲是通過貿易或其他途徑進口的。

必須強調的是,札甲並不適用於維京時期的歷史復原,即使在東歐札甲裝備最廣的情況下也只有1/4的盔甲屬於札甲。這一事實與現代某些東歐人均使用札甲的觀點相矛盾,更不用說只能進口甲片的維京人。

如果以復原歷史為目標則應該以典型物體的重建為基礎為指導,那麼應該清楚的是,歐洲札甲僅適用於遊牧民族和拜占庭人的復原。

毋庸置疑的是鎖甲在維京盔甲中占據絕大多數席位。並且部分鎖甲由有色金屬環裝飾,材料通常是銅合金(銅,黃銅,青銅),很少是金。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在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的7-11th鎖甲,環外徑7mm,下邊緣由三排銅環裝飾。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捷克斯洛伐克保存的10世紀鎖甲領口則用金環裝飾。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中世紀早期最完整的鎖甲文物是在米海洛沃附近的土丘中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10至12世紀由鍍銀的黃銅環製成,這些鎖環是該時期內已知最小的,外徑為4.7-5.5 mm,線徑0.5-1毫米,尺寸75×47厘米。

那麼鎖甲是怎麼製作的呢?首先通過將金屬拉過拉板製成線 然後圍繞芯軸「紡絲」製成環,再將其沖孔並鉚在一起,或直接做成無縫環搭配鉚接環使用。

鎖甲的製造也有一定經濟與工業要求,需要開采鐵礦或是可以進口大量礦石,鐵必須被冶煉、加熱、加工然後再加熱。總而言之,製作鎖甲既耗時又需要專業知識,熟練工需要長期培訓而非隨意就能製作,這一切都表明維京人並非是只知道搶劫的野蠻人。

維京鎖甲的形制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而後又有加長下擺延伸過檔的短袖鎖甲,並沿用到文藝復興。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再者有長袖長下擺鎖甲,在維京時期末尾出現了長袖長擺分叉鎖甲並且畫作中還有鎖甲護腿出現。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可以從鎖甲的進化中看出貼身化、全身化的趨勢,這也表明了生產水平提升以及作戰環境的改變。

隨便一提,現代愛好者熱衷的鎖甲配札甲維京衛隊搭配是毫無證據的,是現代LARP等活動生造出來的形象,其毫無普遍性,更無法作為歷史復原的裝備。

鎖甲作為最靈活的甲冑之一,恰好符合維京高機動搶灘作戰的要求,並且由於其防護能力足以應對當時環境從而受到維京人乃至全歐洲青睞。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世紀早期鎖甲裝備數量較少,根據當時的古畫以及描述大多數人只能攜帶武器和盾牌。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據上文所述鎖甲絕非手到擒來,其耗時費力價格昂貴,而且和現存維京頭盔一樣一些鎖甲通過裝飾來彰顯主人的地位,因此鎖甲往往只被少量精銳或是貴族使用。

接下來輪到主流維京盔甲中必不可少的板條甲了。

首先,確實是有板條甲出土,也有出現含有板條甲的雕刻,14世紀也出現過板條甲。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些都不算是維京時代的東西。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斯堪地那維亞唯一倖存的板條四肢,是在可追溯到6-7世紀瓦爾斯加爾德八號墓中發現的。

歷史上的維京防具長什麼樣

並且在(可能是保加利亞人)騎士的雕刻上描繪了板條護脛和護臂。但是在7世紀的Nagyszentmiklós的羅馬尼亞寶藏中發現的,這意味著在7世紀歐洲軍事貴族中使用了一些肢體保護,但這與後世8-10世紀維京盔甲復原沒有任何關系。

說了板條再來說說維京活動中最常用的護手吧。

在中歐,西歐和北歐的中世紀早期沒有出現過分別對手,手掌,手背或手腕進行精密保護的記錄,並且缺少考古證據支持,甚至絕大部分人都沒有任何盔甲。

盡管突出的肢體很可能是經常擊打的目標,但保護肢體並不是當時作戰人員的主要關注點。

此外,必須考慮到維京時代使用的是鋒利的武器,而不是如今活動中常用的鈍器以及非金屬武器,作為久經訓練與戰爭的軍事貴族他們當然知道如何使用武器並為之搭配防具,在靈活與防護中選擇了前者,因此不必過多地保護雙手。

待續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