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文/Demogorgon
原載於《金屬樂界》第一輯(2003年),已修訂

作為漫畫的《銃夢》(GUNNM),作為音樂的金屬,誰見證了它們的創造?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金屬和漫畫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時很難想像,然而這是事實。想想我們曾經在多少金屬樂隊的封套設計上看到過漫畫?

KISS、MEGADETH(百萬死亡)、ICED EARTH(冰封大地)、NOTRE DOME(聖母院)……ENTOMBED(被葬)在《X 戰警》的基礎上創作了「Wolverine Blues」,ICED EARTH 的《陰暗傳說》(Dark Saga)來自於《再生俠》(Spawn),MEGADETH 甚至還和「混沌!」(Chaos!)漫畫合作將樂隊歌曲改編成漫畫!

BOLT THROWER(投矛器)和 MORBID ANGEL(病態天使)則是身處電子遊戲和金屬音樂間的最典型例證——前者與 Games Workshop 的聯姻催生出一張張精彩的唱片封套;《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等等動作類遊戲則出現在後者唱片內頁的致謝名單里。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我相信還有更多的金屬樂手是電玩高手,更多的金屬樂手沉浸於漫畫世界。那麼,兩方面的文化不可能不彼此滲透、互相影響。木城雪戶先生的《銃夢》就是漫畫中的一個例子。

《銃夢》和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吻合的:對未來的悲觀看法,整體的灰色氣氛,以及生存在這樣的世界上的少數個體的掙扎與奮鬥會震撼每一個仔細看過《銃夢》的讀者。我們都知道,在加里到達故事結局之前,她要面對多少種不同的感情,多少人物,而他們/它們「沒有一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故事最為誘人的地方是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的真心願望。而且,荒誕不羈也好,違反常理也罷,大家都為自己的真心願望付出了一切。我相信這是每個如我一般沉浸於金屬音樂的樂迷必定贊同的一點——這是鋼鐵的精神。

注意到《銃夢》中兩座重要城市的名字:耶路(耶魯)和撒冷(扎勒姆)(可以參閱 Final Fight 第 36 頁),我們有理由確信木城雪戶先生的創作基礎是《聖經·啟示錄》——一如《暗黑破壞神》(Bastard)。不同之處在於《銃夢》的機械化,與現實更同步且較少具有無意義畫面。薩曼的姓名來歷;Fight 18 最後一頁對《聖經·舊約》的直接引用;Tuned 支援系統名為加百列(Gabriel);向量電磁場武器名為阿巴頓(Abaddon);中央電腦名為梅爾基戴克(Melchizedek ——撒冷之王);雅各的天梯(Jacobs’ Ladder)等等均為佐證。

這些元素在加里成為撒冷的特工之後有明顯的減弱,據此我不時覺得市場上最常見的版本將作品攔腰截斷是否就此有所考慮,畢竟前半部的《銃夢》字字珠璣,後一半(靠前)則或多或少攙雜了商業因素。

談到木城雪戶先生創作所受到的影響,一定是來自諸多藝術門類——還記得庫布里克執導的《全金屬外殼》嗎?Joker 的樣子是不是和伊多有幾分相象?巴傑克成員接受采訪的分格是不是和《全金屬外殼》里的采訪鏡頭如出一轍?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全金屬外殼》里的采訪鏡頭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回到正題。很多人認為鐵渣街是一個骯髒頹廢的世界,我卻說那里只亂不髒,甚至這凌亂也只是外在,表象下是復雜至極的高度平衡與秩序化。就像金屬音樂最大的特色往往是「重」而非「吵」。為了創造出最接近於真實的漫畫世界,木城雪戶在繪畫和情節之外,也賦予了該部作品不容小覷的音樂性:不只是加里在酒館里演奏的 YES 的曲目《Big Generator》,Fight 37 最後一頁傑臥士所演奏曲目為 Alan Parsons 作於 1987 年的《Inside Looking Out》,電最後一次沖鋒時的古典配樂即是卡爾·歐福(Carl Orff)作曲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詞作取自慕尼黑南部阿爾卑斯山谷中的小鎮貝內迪克特博依倫修道院里 1280 年寫就的一部中世紀詩歌手抄本。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銃夢》選取的是《布蘭詩歌》第一樂章《命運,世界的女王》(Fortuna Imperatrix Mundi)中《哦命運》的第三段詞——通過在最後的再現貫穿作品的主旨。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伴隨充滿輝煌與豪邁的生死之歌,電完成了他悲劇性的命運,「……我作為沒有身體的人而出生……作為亡命者而奔走……」「倒不如在這里死了還要——光榮!」單憑這一聲足可比擬《勇敢的心》的吶喊,這個「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的英雄就成為書中最具有重金屬感覺的形象。而單憑這一段配樂,我們即可以斷定假使有朝一日能有影片完全再現木城雪戶的創作初衷,他親自指導該片的原聲也定有不遜於《魔戒》(Lord of the Rings)的輝煌與壯麗。

說起《魔戒》,大家在我以前撰寫的《魔戒只需一枚:與金屬音樂》里看到過關於《魔戒》對整個金屬音樂界的影響。而木城雪戶在使用漫畫手法同樣營造出又一個平行於現實的幻想世界時,則不只在於表現理念的一致,他還從金屬音樂獲得了很大啟發。因為他三十三歲開始創作《銃夢》,正是一個金屬音樂的顛峰時期。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首先,整部作品從第三本單行本起出現了大量金屬樂隊的標志與創意:機器球比賽場地周圍出現了美國鞭撻金屬樂隊 MEGADETH(Fight 18 第 7 頁)、TESTAMENT(遺囑)(Fight 16 第 1 頁),加拿大鞭撻金屬/速度金屬樂隊 ANNIHILATOR(殲滅者)(Fight 17 第 3 頁),德國力量金屬/速度金屬樂隊 HELLOWEEN(地獄萬聖夜)(Fight 16 第 1 頁),德國硬搖滾/重金屬樂隊 SCORPIONS(蠍子/蠍群)(Fight 18 第 6 頁)、RUNNING WILD(撒野)(Fight 16 第 1 頁),巴西鞭撻金屬/死亡金屬樂隊 SEPULTURA(墳)(Fight 17 第 3 頁)等的標志。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Fight 16 第 1 頁畫面左側的一幅招貼甚至是改編自英國重金屬樂隊 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的 1990 年專輯《體爾(北歐戰神)》(Tyr)的唱片內頁;Fight 9 標題《鋼鐵的處女》來自不列顛重金屬新浪潮樂隊 IRON MAIDEN(鐵處女),電的精銳部隊「Metal Meltdown」、迷幻藥劑「Painkiller」、「Ram It Down」無不為英國老牌重金屬樂隊 JUDAS PRIEST(猶大牧師)的專輯名;德斯丁·羅亞教授的眼鏡構思則來自 SCORPIONS 在 1982 年發行的《暈眩》(Blackout)專輯封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男性化的女性角色,主人公的譯名為「加里」會更好(可參閱 Fight 49 第 38 頁)。她總是讓我想到《強殖裝甲》(Guyver)里的阿普頓——「可是我……還是不能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湧上來的沖動……作為戰鬥生物的本能……驅使著我!戰鬥、吞食、反復進化,直到成為絕對最強的生物體的那一天為止……為了索姆和泰姆。還要為我自己!!」加里和他一樣,生命肩負著註定停不了的戰鬥,為了意識的回歸,為了弄清自己為何戰鬥,為何生存。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銃夢》還從金屬樂隊的化妝借用了人物設定,最典型的是加里從與馬拉克交手到在機器球比賽時所用化妝(雙眼下的條紋)取自 MÖTLEY CRÜE(一幫小丑)——可以去看樂隊首張專輯《呵斥惡魔》(Shout at the Devil)的封面——也和美式橄欖球運動員的化妝有關;薩曼的標志(倒問號與三條短線)則是 BLUE ÖYSTER CULT(藍牡蠣教派)的團標;機器球比賽中一位觀眾的設定來自於 MEGADETH 的吉祥物 Vic Rattlehead(Fight 14 第 14 頁左上角那個眼不能看、耳不能聽、口不能說的角色)。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原因?我們相信它們都是作者精心考慮的結果。加里自己說:「節拍跟旋律……格鬥也跟音樂相似嘛……」尤其是充斥力量的,尚武的金屬音樂。所以,和金屬音樂相關的元素在機器球比賽附近應用最多也是烘托氣氛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金屬音樂作為具有最強力量的大的音樂類型,近五十年來發展日益蓬勃。「你為什麼戰鬥?」各種金屬亞型都有著自己的回答,但是基礎卻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及對力量的追求!

書中,直到結尾,我們才知道對於這個問題,加里開始時候的回答並非像《新機動戰記高達W》里經典的一句——「全世界都瘋狂的時候,我只為我一個人戰鬥。」那時她沒有絲毫的猶豫,也許她認為自己思考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而後來加修剛遇到同樣的提問,他選擇了自己的妹妹——那個世界上他最親愛的人。「我以前都是為自己而戰,但是,只有最後這一戰是為她而戰!」但是,他們都是鐵渣街的一個組件。

加里明白,「我是個外人」,一個對於鐵渣街而言的外人——和伊多一樣。她不可能為誕生在鐵渣街的任何人(或是事)戰鬥——即使她可以為他們/它們犧牲——她只能為了自己。因為「人所能做的唯一一件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動」。那是一種愛。

電說:

馬拉克的愛是扭曲的,是常人眼中不可禮遇的,但它也是令人心碎的:當僅僅有一個人關注你——即便不是常人眼中,甚至她自己眼中的關心——的時候,敵人和朋友也就完全失去了界限;你會覺得即使有人只是恨你,也會比什麼都沒有要強……所以他在最後才想藉助同歸於盡和唯一關注他的加里永遠在一起。雨果(裕高、遙科,不管如何翻譯)的愛卻有著反轉片的效果:

所以在最後,撒冷殺了他。

加修剛的愛是冰冷的。可以說他只愛自己的事業,和雨果十分接近。我們注意到最後兩瓶紅酒之一被打碎正是預示了他的死亡。「電」的形象完全把他的理念推到了極端:同樣的戰鬥,同樣的孜孜不倦,同樣地成為「加里」的老師。

伊多的愛是平凡的。他可以去犧牲自己拯救愛人,他明白真正的愛不應該有獨占欲,但是他不知道要想達到真正的愛還要有付出自己一切的勇氣!所以,開始他說:「是我不對,你有自己的人生」,而最後,他說:「對不起!加里!希望你能找到幸福!再見……」或許在第一部開始不久,他說出「我要給你一個能抵受戰鬥的強勁身體,我要給你一擊便可奪取人命的力量,接著你便會距離我的夢想越來越遠」的時候他業已知曉,業已放棄。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關於羅亞教授的愛說點題外話。也許由於我的專業是生物化學,看這部作品有著和文科生不太一樣的感受:我喜歡他那句氣撼天地的「我仇恨熱力學第二定律!」世界變得愈發無序似乎已成定論,卻依然有著如羅亞一般的人努力拚搏,為世人尋找可能的出路。他的手法不為常人理解,必須的犧牲難以得到認同……而他和加里在「對自核夢」里的一段,總是道出了我的心聲: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誰敢說他有過錯?為了人之「罪業」的解脫,為了人人能實現自己心中真正的夢想,他的付出比書中哪一個角色要少?皆為命運逼迫至此,他的堅強無與倫比!他的勇敢卓越空前!他就是書中所有反面角色都在等待的,「地上怨靈所呼喚的命運之子」!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後來有人畫了 Eddie 的消防員造型——有點像伊多的賞金獵人形象。

和鋼鐵一起出生,和鋼鐵一起死亡:金屬漫畫《銃夢》

所有角色都有著完善且獨特的世界觀/解釋體系。重要的不在於這些世界觀/解釋體系本身,而在於它們的指導作用,要怎樣地打出旗幟,要怎麼做才是正當?雖然利用它們留下自己的生存痕跡總會很難,我們還是會努力——正如木城雪戶和他的作品。帶有此般金屬外殼和濃烈火藥味道的作品,其書名即道出了價值標準的真諦。

《阿麗塔:戰鬥天使》終極預告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