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浮世繪、茶道、俳句、歌舞伎、二次元……日本文化早已悄然融入我們的生活。然而,談到日本的歷史,大多數人能想到的,可能只有歷史課本上的「鑒真東渡」「幕府統治」「明治維新」,最多再加上流行文化中慘遭惡搞的歷史人物。

現在,終於有一套書。
能夠讓我們從里到外地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進而理解今天的日本乃至世界。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

國內已經出了很多日本史的書,「講談社·日本的歷史」有什麼特別之處?

首先,不得不說這套書的出版社。

講談社,是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出版社,如今已經成立百年之久。對於日本國內的讀者而言,「講談社」本身就是掏錢買書時的重要標杆。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其次,是一流的編委和作者團隊。

編委的領銜專家,是日本史學泰鬥網野善彥。著名史學家葛兆光教授就曾專門撰文,向讀者推薦網野善彥為這套書而寫的第00卷,並說自己從中得到許多啟迪。

在「講談社·日本的歷史」誕生之前,日本中央公論社出版的「日本的歷史」叢書,是日本史套系中的權威作品。但中央公論社版出版於1965年至1967年,不管是作者還是內容,都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了。

為此,要做出一套專屬於新世紀的日本史,網野善彥和講談社的資深編輯鷲尾賢也,特地邀請了一眾具有代表性的學者,由此形成了這套兼具權威性與前沿性的著作。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十位作者無一不是各自研究領域內的權威。

因此,早在中文版面世之前,「講談社·日本的歷史」在國內的歷史學者間已經獲得極高的口碑,國內史學名家湯重南、王勇、王新生、劉曉峰鄭重推薦。

其中,王勇教授評價道,這是一套代表日本史學界水準的精品。

「講談社·日本的歷史」各卷均為單人獨著,各卷時段難免偶有重疊,每位著者敘述重點不一,但這將最大限度發揮著者「術業有專攻」的優勢。

日本史學界專業壁壘森嚴,史學家大多博通不足而深耕有餘,浸淫擅長領域,積淀十分深厚,對相關史料掌控無遺,對學界動態緊追不懈,這既是日本史學界的嚴謹風格,也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看點。「

這樣一套大部頭的出版,不僅是日本圖書業,更是日本史學界的大事。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讀日本史,既有短小精悍的「簡史」、深入淺出的「專題史」,也有重點突出、脈絡清晰的「通史」。

很多人會選擇從「簡史」入手,希望迅速構建起知識框架。

但歷史有趣的地方,並不在於知道朝代的更替,或社會階段的發展,而在於看到宏觀歷史走向之下的一草一木,以及那些與歷史走向無關,甚至險些改變人類歷史的偶然事件。

只有對歷史有了豐滿的理解,才能真正認識日本,認清我們自身所處的世界。

從這點來看,國內最新引進的這套「講談社·日本的歷史」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 完備性  
  • 考慮到國內市場的實際情況與大眾讀者的閱讀偏好,「講談社·日本的歷史」此次引進了其中的10卷,保留體現歷史發展脈絡的卷冊,暫未選入偏專題性和學術性的卷冊。

    10卷,4112頁,200萬字,覆蓋了日本從部落發展為近代國家共2000多年歷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時期。

    這樣的體量,決定了它所獨有的優勢——用一套書讀懂日本史。

    從水稻傳入,到王權誕生

    從天皇的權威確立,到攝關制度登場

    從武士階層崛起,到南北朝分裂

    從戰國割據,到江戶幕府一統天下

    再到明治維新,近代國家建立

    讀者既能獲得對特定時代的全景式了解,也能借日本學者從內部看待自身的獨特切入點,了解日本的歷史,進而理解今天的日本乃至世界。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 主題性  
  • 這套書的第二個特點,是獨具一格的編排方式,用主題梳理繁雜的歷史時代。

    歷史,說白了就是在一個時間序列里發生的事情。所以,有很多歷史叢書都按照時間順序,用既有的時代來劃分歷史階段。

    而「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獨特之處在於,以關鍵問題和主題為每一卷命名,突破了原本以時代命名卷冊的常規做法。

    比如,被日本人視為達到了文化高點的「平安時代」,並沒有單獨成卷,而被拆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與前面的奈良時代組成《律令國家的轉變》,講述日本如何從仰慕唐朝,轉而開始尋求文化上的自立;後期的時間段則單獨成卷,構成《武士的成長與院政》,講述一部坎坷的武士成長史。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再比如,江戶時代被拆成兩本書:

    《天下泰平》講述江戶時代的前期,寫出了戰國亂世之後實現天下大治的昌平景象;《開國與幕末變革》則重點寫後期,講述封建時代鼎盛之後的風雲詭譎。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這樣一來,帶著關鍵問題閱讀歷史,那歷史便不再只是一系列按先後順序排列的事件,而成為具有意義的網絡,讓人對歷史的理解更加透徹。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 客觀性  
  • 這也是讀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歷史寫作的立場是否客觀中立?

    在日本對本國歷史的諸多闡釋中,宣揚軍國主義的歷史觀始終占據著一席之位。

    但「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的作者,十分警惕任何扭曲史實的觀點,杜絕使用有任何政治傾向的措辭,還大力批駁那些立場。

    書中內容客觀中立,足以可見這幾位當代日本史學家的良知與果敢。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 生動性  
  • 讀歷史,最怕枯燥和無聊。

    「講談社·日本的歷史」正致力於克服這點,讓普通大眾都能輕松閱讀歷史。

    書里有非常多生動具體的例證,如在第09卷《開國與幕末變革》中,在講述農民生活境況時,直接亮出了某戶人家留存至今的帳本,讓人感受到一個家庭在大時代之下,為生存而做出的種種努力。

    此次引進的中文版,除了內文中詳細生動的圖表,還特意為每一卷製作了精美彩插,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重現經典歷史場景,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圖文互證。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從翻譯、編輯到裝幀設計,諸多細節,無不用心。歷時五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終於與中國讀者見面。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橫看成嶺側成峰」——日本人書寫的日本歷史

    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王勇 作序 

    2014年,理想國出版十卷本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文版,引起中國讀者廣泛關註:有人敬佩成立已達百年的講談社打造學術精品的底蘊與擔當,有人驚嘆日本史學家對中國歷史理解的深度與廣度。

    閱讀過這套叢書的讀者,體味到「從周邊看中國」的觀念刺激與知識沖擊,繼而衍生出對日本歷史的好奇與興趣。

    如今,新經典文化推出十卷本的「講談社·日本的歷史」,既與前述「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成雙,也契合了中國讀者積聚多年的閱讀趣味和需要。

    放眼國際史學界,「日本歷史」是重要的熱點之一。從東方視角觀之,因獨特的地緣及緊密的文化紐帶,日本史與周邊國家的歷史互相交織,自然而然成為各國觀照自身的鏡鑒;以西方立場視之,從古代神秘的「黃金島」傳說到現代經濟騰飛的神話,無不觸發西方人的探秘欲望與破譯沖動。

    因此,日本歷史研究的熱潮,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均經久不衰。以中國為例,從3世紀末的《三國志》到20世紀初的《清史稿》,歷代正史專設日本傳凡十七篇,時間跨度超過一千五百年,是研究日本歷史不可或缺的原始史料群。加之,日本古代多以漢文撰寫史書,依託此種得天獨厚的史料解讀優勢,以周一良等主編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為標志,中國史學家的研究在中日關系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領域別開生面,頗有建樹。

    然而,中國史學家少有人通曉日本古代「和文」系統文獻,如古代的宣命體、中世的武士文書、近世的候文等,因其解讀難度大,所以迄今尚無一部獲得公認的日本史叢書問世。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再舉歐洲的例子,在英語讀書界最受追捧的無疑是馬里烏斯·B. 詹森(Marius B. Jansen)等人主編的「劍橋日本史」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這套集多國史學精銳撰寫的六卷本,在西方史學理論框架下梳理日本歷史脈絡,無論其宏觀視域還是研究方法,尤其是對政治史、社會史的敘述視角,都有頗多可取之處。然而,西方史學家的短板也同樣存在。如第四卷至第六卷敘述近現代四百餘年歷史,而遠古至中世數千年歷史僅占全套書一半篇幅,薄古厚今的傾向明顯;又如第一卷《古代日本》(Ancient Japan)拘泥於「成文史」的史觀,將敘述重點置於彌生晚期以後,對日本歷史黎明期的無土器時代、繩紋時代一筆帶過。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總之,中國的日本史研究與歐美的日本史研究,屬於「旁觀者」書寫的日本歷史,雖各有建樹,但存在不足。那麼,作為「當事人」的日本史學家,他們書寫的日本歷史,又會具有什麼特色呢?

    正如蘇軾《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名為「日本歷史」的「山」,倘若從中國望去是「峰」,站在西方看到的是「嶺」,那麼映現在立足於本土的日本史學家眼中的,又是何種「山容」呢?

    大凡了解日本圖書現狀的讀者都知道,歷史題材受到的關注從未減弱。這方面筆者有親身體驗,但凡關涉聖德太子、鑒真、阿倍仲麻呂、最澄、圓仁等歷史人物,每次演講的聽眾動輒數百上千,報紙專欄、雜誌特輯、系列叢書等的稿約應接不暇。正因為有眾多歷史愛好者旺盛的需求,日本大型出版社均有底氣傾力打造標志性的日本歷史叢書。

    此次新經典文化譯介的「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便是代表日本史學界水準的學術精品。

    該叢書原版共二十六卷,中文版萃取其中十卷,大致展示彌生時代至明治時期約兩千年的日本歷史進程。

    大而觀之,第一卷《王權的誕生》敘述彌生時代至古墳時代,第二卷《從大王到天皇》聚焦古墳時代至飛鳥時代,第三卷《律令國家的轉變》起自奈良時代、迄於平安時代前期,第四卷《武士的成長與院政》重點置於平安時代後期,第五卷《源賴朝與幕府初創》大抵等同鐮倉時代斷代史,第六卷《〈太平記〉的時代》跨越南北朝時代與室町時代,第七卷《織豐政權與江戶幕府》聚焦戰國時代,第八卷《天下泰平》側重於江戶時代前期,第九卷《開國與幕末變革》框定江戶時代後期,第十卷《維新的構想與開展》鋪敘明治維新時期邁入近代化的進程。

    前述中國學者周一良等主編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與美國學者詹森等主編的「劍橋日本史」,邀約各領域專家共同執筆,因而能確保歷史脈絡的連貫性及敘述層面的完整性。

    與此相較,中文版「講談社·日本的歷史」各卷均為單人獨著,各卷時段難免偶有重疊,每位著者敘述重點不一,但這將最大限度發揮著者「術業有專攻」的優勢。日本史學界專業壁壘森嚴,史學家大多博通不足而深耕有餘,浸淫擅長領域,積淀十分深厚,對相關史料掌控無遺,對學界動態緊追不懈,這既是日本史學界的嚴謹風格,也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看點。

    這套叢書呈現的是日本人書寫日本歷史的成果,既不是從中國側視的「峰」,亦非西方人橫看的「嶺」,置身此山的日本人,雖然未必能俯瞰延綿起伏的山脈,縱覽雲霧繚繞的山勢,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作為「當事人」,比任何「旁觀者」更能對溪流的叮咚、山谷的微風、草木的枯榮感同身受。

    比如在第二卷《從大王到天皇》中,「治天下大王」的「治」字讀作「治(シラス)」久成定論,著者則將其訓讀為「治(オサム)」,二者間微乎其微的差異,絕非外國學者所能體味。而著者對此的解讀是:前者「強調統治者擁有絕對性的統治權」,後者「強調互酬性……的統治權」,從而定性大王具有「以人身依附關系為紐帶的原始性統治權」,區別於具有「以絕對君權和國家機器為後盾的強制性統治權」的天皇。

    關於大王稱號的前綴「天下」,在著者細致入微的考證下,此「天下」與中國語境中蘊含「德治」與「天命」要素的「天下」觀迥異,是指在眾神群居的「高天原」之下,王權中心的所在地,與排斥「天命」且「萬世一系」的天皇觀一脈相承。

    諸如此類,抽絲剝繭地推演日本歷史的內在機理,是該叢書的又一大亮點。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相對於其他學科,日本史學界給人的印象較為刻板、固守傳統,連臭名昭著的「皇國史觀」也尚存一席之地,右翼學者炒作的新歷史教科書便屬此類。然而,「講談社·日本的歷史」 帶給我們的是開放式、客觀性、國際化的史學新風。

    還是以第二卷《從大王到天皇》為例,朝鮮半島南部曾有一個小國林立的地區,名為加羅,日本史書《日本書紀》稱該地為「任那」,大和朝廷在那里設有「日本府」。長期以來,日本史學界偏信《日本書紀》,認為任那是大和朝廷的屯倉,也有朝鮮學者憤而反駁此觀點,雙方論戰火藥味甚濃。本卷著者持論公允,指出加羅地區雖然存在倭人勢力,但尚未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 「任那」一詞暴露了「日本古代國家的政治立場」,所以史學家不應使用該詞。

    在墨守成規的日本史學界,這些看似微弱的聲音,實如驚天霹雷,讓我們看到現代日本史學家的良知與果敢,值得我們贊賞。

    前面說過日本史學家「博通不足而深耕有餘」的特點,窮盡史料、追根問底是其優勢,局限性則體現在研究古代史的絕不涉獵中世史、近世史,攻日本史的鮮少涉足中國史、朝鮮史,總體而言多在日本框架下研究日本史。

    然而,「講談社·日本的歷史」向讀者呈現出些許不落窠臼的氣象,從「從世界史和現代角度看王權誕生」(第一卷)、「東亞世界中的倭國」(第二卷)、「國際秩序構想的轉變」(第三卷)等章節標題可見,一些著者不再局限於在日本列島之內觀照日本歷史,而是從東亞乃至世界的聯系中洞察日本歷史的脈搏,剖析文明發展的機制。雖然上述氣象還比較微弱,但也是這套叢書令人耳目一新之處。

    【內有抽獎】打磨5年,「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面世

    《題西林壁》下聯有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置身此山的日本史學家,能夠在至近距離凝視日本歷史之「山」,可以鼻聞花草之芬芳,耳聽蟲鳥之啼鳴,眼觀雲霧之聚散,手觸泉水之冷暖——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真實、細膩、神奇,深耕之下或許還能發現地下的根須、山中的礦石、溪流的水源,這是日本史學家與生俱來、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正因為置身此山,未必能看清廬山真容。比如日本古代歷史以「和漢」兩條主脈交織而成,近代以來則形成「和洋」交疊的結構,而這套叢書呈現的基本上是「和」之一脈,甚至對國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也有所忽略。然瑕不掩瑜,此不贅言。

    臨近尾聲,筆者突然想起禪僧青原惟信的珠璣之語: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

    這說的是參禪的三重境界,化用到本文主題,中國人側觀、西方人橫看、日本人仰視的「山」,屬於第一境界;領悟到山有嶺峰之姿、高低之相、遠近之別,大抵邁入第二境界。何謂第三境界呢?或許等我們凝聚眾人之眼,閱遍千姿萬態,才能徹悟「山」之真容吧!

    最後附言幾句:大概因為筆者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日文原版的作者之一,又曾強烈建議早日推出「講談社 · 日本的歷史」中文版,這兩套精品叢書的策劃人楊曉燕女士囑我寫一篇序言。
    自忖國內日本史專家人才濟濟,還輪不到筆者這般資歷尚淺、學養未豐之輩擔綱作序。但念及「講談社·日本的歷史」足可填補國內日本史學界的一塊空白,身為行內一員有責任和義務為之推介,故不揣淺薄,勉草一文塞責。是為序。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王勇

    辛丑槐月吉日

    寫於武林桃花源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