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1

最近國內疫情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全國的中小學生們也逐漸從網課模式回到了上學模式,家長們也跟著鬆了一口氣。

過去的幾個月里,家長們每天都處於被逼瘋的邊緣。配孩子上網課的日子,讓他們徹底體會到了教導小孩子是多麼艱難與痛苦的體驗。

這也導致了疫情期間教鞭、戒尺的需求量大增。不少家長都指望著用這種神器能夠鎮住自己家的神獸。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甚至在兒童節,都有不少孩子悲慘的收到了自己從沒想要過的禮物。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在電商平台上搜索戒尺,就能發現戒尺的需求量還是相當大的,銷量較高的店鋪月銷量能達到幾萬根。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戒尺的買家大都是家里有娃的家長,他們多數並不是思想陳舊的老古板,反而是人們印象中代表當今時代的新青年。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這里的戒尺和家法是比較廣義的,外觀不拘泥於形式,有的圓有的方。材質有藤條的、竹片的、樹脂的,只要夠疼的就可以。

有的戒尺能控制傷害,枝條細小,不容易造成內傷,只造成皮肉上的痛苦。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不過也有的戒尺是為了增加殺傷力,比如實心竹條、帶刺的荊條,屬於家法的威力加強版,為某些需求特殊的的家長定製。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很多家長在打孩子的時候喜歡借鑒自己當年被打的經驗,所以皮帶、雞毛撣子、掃帚、藤拍,這些生活用品也時常會被拿來當做家法。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在父母的手中,任何東西都可能成為混合雙打的道具,而有些家法的殺傷力會超越一般人的想像。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所有的家法中,最受歡迎的一類是仿古式的戒尺,可以像鎮宅寶劍一樣供在桌上,樣式好看,而且威力不俗。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這些戒尺上通常還刻有傳統名篇、名言警句,可供不同需求的人自由選擇款式,不同的文字也反應了家長們各異的心理。

選擇弟子規、朱子家訓的,一般都是希望孩子能乖巧聽話。選論語、三字經的估計是希望孩子成績優異。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而選擇在戒尺上刻上一首莫生氣的家長,可能更希望能找到一條教育孩子的正路。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戒尺的好壞主要以打人疼不疼作為標準,好的戒尺能夠瞬間讓熊孩子喪失戰鬥力。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同時戒尺的威懾力也非常重要,嚇人程度是獲得五星好評的關鍵,不能讓熊孩子退避三舍的戒尺肯定不是好戒尺。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有些主戰派的家長對戒尺的要求達到了武器級別,超過了一般戒尺的能力范圍,客服人員也只能進行勸解。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在很多家長眼中,戒尺就是家庭教育中的救命稻草、定海神針。

2

如今不少家長都把家里的孩子稱做「神獸」或者「怪獸」,不管叫什麼,里面總要帶個獸字,意思是年齡小的孩子就像一隻幼獸,無法無天,到處作妖,而且沒法講道理。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而家長購買戒尺的原因在於它確實能夠制服怪獸,再調皮的孩子打一頓之後也立刻老實,省時省力,投入少,起效快,一次使用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威懾效果。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雖然說來很無奈,但比起曾經的拳腳相加、棍棒齊上,用戒尺打孩子也算是一個微小的進步,至少它的殺傷力相對可控。

而從另一個角度說,用戒尺打孩子,家長自己的手也更輕松一些。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出於多種原因,戒尺成了不少家長選擇或者被選擇的鎮宅之寶,汪涵就曾在節目中自曝說自己家里就有戒尺,孩子犯錯了就要懲罰,之後就很少再犯了。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其實買戒尺的家長並不都是凶神惡煞,其中很多反而是不願意打孩子,希望能夠用更溫和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但這種方式註定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而另一邊孩子又一再的觸犯規則,讓他們變得筋疲力盡。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不少人都表示買戒尺不是為了打孩子,只是作為一種威懾,希望這種儀式感很強的懲戒形式能讓孩子學會些規矩。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但更多時候,家長的教育手段在面對調皮、無知、無畏的孩子時是蒼白無力的,不論家長怎麼講道理,孩子都不為所動。當一些家長的耐心被消磨殆盡時,和平談判最終就會升級為武力鎮壓。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2014年的教育綜藝《一年級》曾在一期節目中請來了一位 「戒尺先生」,讓小學生們體驗「中國傳統式教育」。戒尺先生的教學法寶就是戒尺,即使在鏡頭前他也毫不手軟,一個淘氣的學生因為不遵守紀律、狀態散漫一天之內就被他打5次。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對於這種教育方法,擔任臨時班主任的陳學冬是不認可的,他認為現代的教育不應該用體罰的方式。而另一方面汪瑞華則認為陳學冬在教育孩子上太軟弱,雖然也在努力糾正孩子的問題,但很難說有什麼效果,「當當保姆還行」。

在之後的一期節目里,班上的另一名同學當眾脫褲子耍流氓,陳學冬知道後當著全班同學教育了他並說要找家長,然而他依然無動於衷,還在做鬼臉。這一下終於把一直努力克制自己的陳學冬激怒了,有史以來第一次請出了班里的戒尺,在孩子的手心打了三下。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事後陳學冬流著淚說自己其實也特別的心疼,但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教育孩子是需要非常多耐心的,但很多家長白天工作賺錢,晚上顧家看娃已經占用了他們幾乎全部的時間,每個人都承受著莫大的精神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打就變成了一條非常有誘惑力的捷徑。家長要選擇用愛和耐心去感化孩子,還是去走那條可能有副作用的捷徑。戒尺在約束孩子的同時,也在一次次的拷問著家長。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3

關於應不應該打不打孩子的問題,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無止境的爭論。

打對孩子的管束效果是人所共知的,但它的副作用也一再被提起,表面上的有效管束,可能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創傷。

然而這種教育方法又非常的普遍,不但父母會打孩子,在一些學校里,老師也會用戒尺打學生。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對於老師打孩子的問題,家長分成了完全不同的兩派。

一些家長堅決反對老師任何形式的體罰孩子。尤其是近年來全國曝出多起駭人聽聞的老師體罰虐待學生的事件,讓人們對於老師體罰孩子的話題倍感敏感。

而另一部分家長又認為老師就應該打學生,覺得負責任的老師才打學生,不負責任的都懶得管。所謂教不嚴,師之惰。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有的老師體罰學生遭到了教育局的違紀處理,有些家長會覺得是可惜了一個好老師。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還有些人會主動把戒尺當做禮物送給老師,意思是讓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多加管束。讓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一些家長會和老師說,「這孩子要是不聽話就往死里打」。

於是學校的教育出現了兩個極端,一邊是一些學校的老師面對不遵守紀律的學生管不了、不敢管,另一邊則是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殘忍的體罰、甚至虐待。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最近幾年開始有人提議「把戒尺還給老師」。這里的戒尺是抽象的概念,說的其實是教育懲罰權的問題。

很多教育學家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學校中需要有規范,而規范要發揮作用就需要有懲戒措施,所以老師必須具有懲罰權。

不過人們也贊成,必須對老師的懲罰權予以限制,規定懲罰的范圍和程度。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該意見規定了教師可以使用的不同強度的懲戒措施,輕度懲罰有點名批評、責令賠禮道歉、書面檢討等。更重的措施有擔任校內公共服務任務、隔離反省、接受校規校紀教育、家長陪讀甚至停課。

同時該規定也明確提出,教師不得採取擊打、刺扎等體罰行為。

雖然這些規定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的阻力的和困難,但至少我們正在尋求更好的教育方式。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4

懲罰是必要的,但懲罰的方式有很多,讓孩子回到在自己房間里思過,或者剝奪他的一些特權就是比較常用的辦法。家長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出獎懲規則,讓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打孩子一定不是上策。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不少家長說自己打孩子只是點到為止不會傷害孩子,但問題是家長很難去界定什麼是輕、什麼是重,而且在氣頭上也很可能控制不住自己。

更重要的是多數家長並不明白懲罰的真正目的。懲戒是讓孩子意識到規則的存在,並懂得准守,因此只有在孩子違反了規則時才能夠給與懲罰。很多家長見孩子犯了錯就打,成績差就打,學業跟不上就打,題做不對就打,很多時候打孩子更多是在宣洩自己的憤怒和挫敗感。

最終的結果只有管束,並沒有教育。反而容易導致孩子變得畏首畏尾,思考的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如何不被打。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我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父母打自己時的情形,以及他們的那種兇狠的眼神,即使現在想起來還是心有餘悸。

而且打了之後,真的有用嗎?我個人覺得,它只是讓自己對大人產生了更多的戒心,平時要裝得更像個好孩子一樣,然而一旦離開大人的視野我就會報復性的玩樂,變得更加的放肆。

也許有些家長對這樣的結果就感到滿意了,但在孩子眼里,大人的形象也許就這樣和戒尺綁定在了一起,成為了痛苦的源泉。這是家長的無奈,也是教育的悲哀。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作家吳曉樂記錄了自己在當家教過程中遇到的真實教育故事,後曾被網飛改編為電視劇。書中第一個故事《人子與貓的孩子》講的是眼鏡仔的經歷。眼鏡仔平時有些笨,成績不好,做題非常的困難,每一道題都要花費非常長的時間,尤其對寫下答案這件事非常的恐懼。

後來吳曉樂才知道原來眼鏡仔之前的老師會一題一題的盯著他,只要出了錯就會打他。而如果他的成績不好,他的媽媽也非常推崇棍棒教育。

最終吳曉樂得出結論,眼鏡仔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信心,「他不相信犯錯是件很尋常、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都2020年了,是誰還在買戒尺打孩子?

她說:「我們服膺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後者的情形沒人關心,我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

我寫下這些並不是為了嘲諷那些家長,也不是為了將所有責任歸於某一方,在教育過程中有時候家長也非常的無助,有時候老師也有自己的難處。

正如吳曉樂所說,「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如《一脈不相承》中的茉莉所言,事情的最初,我們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樂,最後我們的期待卻無限制地擴張開來,於是傷害就無可避免,我們也失去了凝視孩子的初衷,曾經在某個時刻,我們光是觸摸小孩柔軟的掌心就滿足不已。」

「我們可以不再復制這些傷害。」

來源: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