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

2004,在中國的基礎建設史上,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全國城市化率突破40%,道路總里程首超190萬公里,汽車產銷量邁入500萬輛大關。

交通環境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背後是人民群眾道路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的滯後。

在這樣的背景下,同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頒布前後,省市級電視台陸續推出了各自的交通普法類欄目。這些節目均不約而同的採用了這樣的模式——

交警發現路面上的典型交通違法案例,在對當事人進行教育的同時,也對觀眾開展普法宣傳。

由於鏡頭下所記錄的都是身邊事,又容易出現吃瓜群眾最愛的奇葩場面,時效性、接近性、娛樂性,再加上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使其紛紛化身為了各地黃金時段收視率的「扛把子」。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在眾多交通說法節目中,《譚談交通》永遠都是辨識度最高的一個

內容和形式上的高度趨同,並不妨礙此類節目呈現不同的流派。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的放大、變形之下,至少在UGC視頻愛好者心中,交通說法類節目只有兩類——其一是《譚談交通》,剩下的都可以歸入「其他」行列。

1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具有特色的交通說法節目,歸根結底也是當地執法環境的產物。

就拿筆者生活的南京地區來說,全市十年來的私家車保有量增加了近20倍,但市區面積在長江天塹的制約下卻很難擴大。因此教科頻道的《宏琪說交通》,更加注重對事故現場的責任分析,向觀眾,尤其是機動車主普及安全駕駛知識和事故處理方法,以此提升城市的通行效率。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今年初,王宏琪榮升三級警監,成為了全國唯一一位穿著「白襯衫」的交通普法主持人

深圳《交警說法》的熊警官,更注重通過標準化、原生態的現場執法,對不法駕駛行為人產生震懾。畢竟在人口密度、擁堵指數穩居全國第一的經濟特區,跟當事人聊半天的操作性幾乎為零。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熊崇君警官的節目素材,很多都來自於自己和同事的執法記錄儀

《譚談交通》同樣也具備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回望「川島警官」的上千期節目,可以看到他的「勸導」對象,大都為尚未產生後果的輕微交通違法行為,且非機動車占據了相當的比例。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B站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違法四兄弟」

這種「選擇性執法」,同當時成都相對特殊的交通環境密切相關。在《譚談交通》開播的2005年,全程高達51km的三環路的建成通車,使得蓉城市區面積較五年前擴大了近一半,而交通事故數量也以兩年翻一番的速度飆升。成都地區急需一檔頂流電視欄目,能夠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向廣大交通參與者,尤其是法制觀念相對薄弱的新市民和進城務工人員普及安全知識。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DNA里面就刻著「說學逗唱」四個字的譚警官,完全就是「時代的選擇」。

2

初看《譚談交通》的外地觀眾,很難在第一時間適應其風格。

除了面對直接危害公共安全的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節目中譚Sir身上很難見到警察的威嚴感。詼諧幽默的話語與夸張的肢體語言,總讓人覺得是跑錯了片場。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

其實,即便是成都觀眾,在《譚談交通》剛剛播出之際,也產生了類似的「錯覺」。

有人指責他「只逮騎三輪的窮人」,甚至有人當著鏡頭對他的身份進行質疑……對此,譚喬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相對經濟相對優越,且有保險兜底的城區私家車主,很難有穩定收入和其他生存技能底層群眾們,他們為了生計而違反「道法」的可能性更大,但抗拒風險的能力又無限趨零。所以走上交警崗位之後,譚Sir在執法過程中都習慣性的跟他們多聊兩句,登上電視螢屏之後更是如此。

然而,一個「聊」字,又談何輕松……

3

以節目出境者們普遍的受教育水平來看,即便是把羅翔老師拉上去給他們普法,恐怕也是浪費大家的時間。

「法」行不通,只能從「理」入手。遺憾的是,後面這條路更加難走:這些被譚Sir「重點盯防」的交通違法者,未必真的對交規一無所知。就連用跨服聊天成就一期經典的二仙橋大爺,也知道電瓶車「不能拉,只能拉一點點」。

他們罔顧自身,乃至他人安全參與交通的違法行為固然需要批評和處罰。但對於這些沒有體面營生手段的當事人來說,遵守交規和養家餬口在很多時候都是無法兼顧的:

讓收二手沙發的「呂老闆」將貨物從自行車後座搬上租來的小麵包車,最多賠點本錢進去。而教育「富貴大爺」不要在蹬人力三輪車的時候帶著弟弟,對於沒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後者意味著什麼,我們不敢想像……這種情況下,即便從關心對方的角度多問一句「家里人不擔心你嗎?」,不但無法引發對方的共鳴,甚至有可能收獲讓人語塞的回應——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讓無數人情感破防的「富貴大爺」

無論是一張罰單,還是苦口婆心的教育,都很難阻止他們下一次的違法,畢竟在經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中,「生存」永遠排在「安全」之前。

看似註定是雞同鴨講的交流過程,卻被譚Sir以一己之力,整成了全球華語地區野生綜藝節目的天花板。

4

譚Sir將自己《譚談交通》十三年的方法論,進行了如下概括——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

普通人在面對交警執法時,大都都會產生敬畏心理,更不要說還有「上電視」的壓力了。對此,譚喬向來將每一次執法,都當成了一次基層工作去做。盡快和群眾拉近距離,引導對方認知到自身交通違法行為的危害性,成為了營造節目效果的關鍵。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努力放低自身姿態,創造對等的交流氛圍,是譚Sir讓交通違法者「入戲」的關鍵

每每在節目開始前的「破冰」環節,我們總能看到譚Sir強大的「讀心術」。他總能通過細節看到交流對象背後的生活和思想狀態,在「聊」中尋找突破口,最終無縫升華到遵章守法的高度。

在那些看似天馬行空,時常在失控邊緣左右橫跳的對話中,譚喬之所以能夠始終掌控局面,靠的就是「三百六十行從不慫」的本領。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譚警官對安徽籍武術選手王光齊的執法過程

上圖的這期節目中,即便從視頻截圖當事人的肢體語言中,也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戒備和抗拒心理。

在得知對方是「全國散打三連冠」和「自然門第五代傳人」之後,譚Sir立刻以捍衛《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道法門」傳人身份,將話題從交通違法跳躍到了中華武術——「你們自然門也應該排在我們』道法門』之後,因為』道法自然』!」,「你說闖紅燈時因為』太急』,太極也要慢嘛!」……

在氣氛緩和之後,他成功運用「自然門創立者杜心五保護孫中山先生」這一冷知識,讓王師傅認識到武林中人在保護他人生命的同時,也要重視自身安全……眾多典故和諧音梗的運用,最終讓對方心悅誠服。一場看似無法避免的衝突,就這樣變成了一堂妙趣橫生的交通法制教育課。

5

憑借強大的共情能力、出色的反應力,還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無論是天拋的包袱還是硬凹的梗,在譚Sir這里都能變成爆笑小劇場。

當然,這種讓人過目不忘的土味小品聯播氣質,靠主持人一個巴掌註定是拍不響的。那些和譚Sir碰撞得火星四濺的交通違法者們,才是這檔節目真正意義上的主角。將人笑抽的對白,腦洞大開的情節,意想不到的連環反轉、歐亨利式的開放性結局……初看《譚談交通》,很多人會覺得這貨純粹就是「擺拍」出來的情景劇。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對此,譚Sir也深有「同感」

譚Sir承認,每期拍攝過程中的確存在NG。尤其是05年節目剛剛播出的時候,首批「洗腦殼」的對象,他們在鏡頭前普遍都表現拘謹。一期節目常常要中斷數十次,拍出近一小時的素材,才夠剪出幾分鍾的節目。

遇到冷場,譚喬會關掉攝像機,拉著對方在路邊繼續聊。在發現一個具有節目效果的點之後,讓他們對著鏡頭再說一次。即便如此,「他們可能剛剛講得說得天花亂墜,可一轉眼就啞火了」。

隨著譚Sir的人設迅速被大眾所接受之後,豁達幽默,敢做敢當,將調侃、杵人、嘻哈笑罵視作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成都人,也跟隨著這位非主流交警一道放飛自我。同類項節目中的那些因為處罰或是責任判定而氣急敗壞的玻璃心,在《譚談交通》中極少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爭先恐後在鏡頭面前各種騷話絕活的「表演藝術家」。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

故事全靠偶遇,道具靠路邊撿,內容土到掉渣,後期製作最多無毛……然而,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硬是靠鮮活的生命力和旺盛的表演欲,與譚Sir合力造就了一個個吊打專業喜劇創作團的作品。

和如今恨不得將「我想紅」三個字寫在臉上的短視頻作者相比,這些拍攝於幾十年前的模糊畫面中,處處洋溢著城鄉文化碰撞出的朴實和真誠。這些,才是《譚談交通》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二次爆紅的珍貴歷史財富。

6

《譚談交通》的命運,無疑讓人唏噓。

2018年,譚喬被診斷為抑鬱症。很快,這檔全國最具代表性的交通普法節目,也宣告停播……或許,任何喜劇的內核,真的是一場悲劇。

然而,這檔節目至今依然散發著的能量,卻讓我們倍感欣慰。

自從四年前開始,成都市的機動車保有量連續蟬聯全國第二。但蓉城的擁堵指數和交通事故傷亡人數,卻常年位列二十名開外,如此「落後「的成績,同以譚Sir為代表的成都交警十幾年如一日的努力密不可分。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成都交警曾經以「學譚喬,做譚喬」為口號,倡導文明、耐心執法

雖然交通說法類節目絕非《譚談交通》首創,然而譚喬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啟迪著同行們如何實現處罰和教育的有機結合,如何在交通執法過程中將群眾路線落到實處。

回望「川島警官」留下的一個個名場面,今天的我們發現這個節目的意義,早已不局限於普法,它成為了社會百態的日記本,一部見證城市發展的紀錄片。「有記憶」的網際網路保存了我們的喜怒哀樂和逝去的青春記憶,也精準呈現著時代變遷對每一個普通人的影響——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

「高端訪談」呂老闆的生意越做越大,已經是一位擁有多家鋪面,將生意推向網際網路平台的二手家具行業大佬;二仙橋大爺給自己自己和兒子購置了新房,每天拉貨的過程中不時陷入幸福的煩惱;牽動無數網友的富貴大爺,用自己依然清貧,但卻充滿希望的新生活,為「向前看」三個字進行了最生動的註解。

至於這檔節目真正的靈魂——譚警官,也在找尋這群老朋友的過程中,完成了靈魂的救贖,逐步走出人生低谷。他的臉上,再次閃現昔日的神采。身為一個交警,他的職業生涯已經接近終點。然而作為一個新晉沙雕UP主,他和我們的狂歡,或許才剛剛開始。

交通普法節目這麼多,為什麼《譚談交通》成了經典?

來源: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