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登逍遙音樂節舞台,一曲《茉莉花》為上交140周年世界巡演收官

倫敦時間 9 月 1 日中午,隨着余隆瀟灑地將指揮棒鏗鏘一收,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內此起彼伏的掌聲、口哨聲、歡呼聲,不絕於耳。應近四千名觀眾的熱情期待,余隆數度返場,悠揚清麗的江南小調《茉莉花》緩緩響起,瞬間把觀眾帶到遙遠的東方大地。緊接着,傳奇樂隊披頭士的《Hey,Jude》被以管弦樂的形式演繹,滿場頓時笑聲四起,大家隨之大聲哼唱,站立區的觀眾更是揮手、擊掌、舞動。台上樂手也深受感染,激情昂揚的演奏,為上海交響樂團 140 周年世界巡演劃上圓滿句號。

首登逍遙音樂節舞台,一曲《茉莉花》為上交140周年世界巡演收官

東方遇見西方,上交首度亮相逍遙音樂節

此次演出是余隆攜上交在逍遙音樂節的首度亮相。今年,這個老牌音樂節迎來了第 125 屆。” 每年在逍遙音樂節有 100 多場演出,但只有 10 多支海外樂團能夠獲邀參演。” 逍遙音樂節總監大衛 · 皮卡德說:” 上海交響樂團 140 歲,歷史比很多歐洲的樂團都要長。我們選擇上交,是因為我們認為,即使在世界范圍內,它也是一支一流樂團,是中國交響樂團的代表。”

在本屆逍遙音樂節的 150 余場活動中,英國文化藝術網站 Cultural whisper 很早就為觀眾劃好了 ” 重點 “,將余隆和上海交響樂團,跟海丁克與維也納愛樂、巴倫博伊姆與西東合集、楊松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等,列為今年逍遙音樂節上值得期待的 ” 精彩看點 “。

上交以 ” 東方遇見西方 ” 的主題音樂會首次亮相逍遙音樂節,受到了英國樂迷的極大關注。演出開始前,可容納五千多名觀眾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已經爆滿,其中有千餘人在內場、環廊的地板上或站或坐,成為音樂會的一道獨特風景。

首登逍遙音樂節舞台,一曲《茉莉花》為上交140周年世界巡演收官

其實,站票是逍遙音樂節的一大特色。不必正襟危坐,無需西裝革履,甚至可以隨意走動,逍遙音樂節讓聆聽典音樂變得更輕松、更具親和力。每場音樂會發售當日站票時,都會吸引大批觀眾排隊購買。上交演出當天,慕名而來的樂迷早早就繞着阿爾伯特音樂廳排起了長龍。 排在第一位的威廉老先生,清晨六點就從沃特福德的家中趕來,他說,” 在逍遙音樂節能聽到中國的交響樂團演奏,太難得了。”

11 時,音樂會正式開場。當陳其鋼《五行》的叮咚水聲汩汩 ” 流進 ” 音樂廳時,有人微閉雙眼,也有人靜坐沉思,中國數千年古老哲學化作音符,在西方觀眾的腦海中久久回盪。古老深刻的哲思在鮮明的現代色彩映襯下,煥發着跨文化的感染力。” 配器非常當代,但我能聽到音樂中遙遠的中國味兒。” 荷蘭的一位大學生說。

隨後,利茲鋼琴比賽首獎得主陸逸軒與樂團合作帶來了莫扎特《A 大調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贏得陣陣掌聲。下半場,拉赫瑪尼諾夫的絕筆之作《交響舞曲》再次展示了樂團的扎實功底,站立區內,原本坐着的不少觀眾紛紛起立,隨着節奏舞動、搖擺身體。

首登逍遙音樂節舞台,一曲《茉莉花》為上交140周年世界巡演收官

至此,上海交響樂團 140 周年全球巡演的七場演出完美收官。上交在二十餘天里接連登台一系列國際一流音樂節,不僅創下了中國交響樂團國際巡演的紀錄,即便放眼國際樂壇也並不多見。

在此次橫跨歐美兩大洲,貫穿大西洋兩岸的音樂之旅中,上交通過東方與西方對話的音樂作品,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全球觀眾熟悉的方式呈現,俘獲了大批歐美樂迷的心,也引起了海外主流媒體的關注。美國《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英國《泰晤士報》《蘇格蘭人》等媒體都不吝贊譽之辭;其中,《泰晤士報》的報道被國內《參考消息》以《上海交響樂團見證中國迅猛發展》為題進行轉載,《蘇格蘭先驅報》更是為上交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上的首次亮相打出 4 星好評。

上海交響樂團在國際古典樂舞台上展示了中國交響事業的發展水平,也開拓了一條中國樂團國際巡演的可供借鑒和參考的職業化道路。縱觀這次規模浩大的巡演,近 140 人,23 天,5 個國家,十個航段,累計飛行里程達兩萬多公里。從恆溫恆濕的樂器運輸,細節繁多的劇場對接,迅速適應不同環境的排練走台,百餘人隊伍的行程規劃和安排,所有細微之處無不體現着上海交響樂團的職業和專業,這也是國際巡演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七場東方與西方對話的音樂會,上海交響樂團用實力讓各國觀眾傾聽 ” 中國聲音 “、感受中國文化、留下美好的 ” 上海印象 “,在彼此交融、多元碰撞的同一個世界,用音樂增進理解與包容。

傾心傾力,用音樂溝通世界

從今年 8 月中旬到 9 月初,上海交響樂團 140 周年世界巡演跨越美國、英國、瑞士、奧地利、荷蘭,分別參加華盛頓狼阱表演藝術公園夏季演出季、芝加哥拉維尼亞音樂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琉森音樂節、格拉芬內格音樂節、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夏季音樂會系列、倫敦逍遙音樂節。

上交的七場音樂會中,無論是首次亮相的四場演出,還是在琉森音樂節、格拉芬內格音樂節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的再度登台,指揮家、演奏家都給觀眾奉獻了一場場高品質的音樂會。用音樂總監、指揮家余隆的話說:” 我們不會因為第一次亮相或者再次登台,演出就有質量的不同。樂團是用音樂來展現自己、溝通世界的,無論是面對新觀眾還是老朋友,我們都會一以貫之,傾心傾力。”

” 一以貫之,傾心傾力 ” 蘊含着音樂家們的本心和匠心,演出的效應卻攪動了樂迷平靜的心湖,所到之處都激起了一片盪漾不已的波瀾。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全球盛名,在藝術節主會場之一的亞瑟音樂廳,上交音樂會座無虛席。雖然大多是中老年聽眾,但他們的掌聲和歡呼聲,熱情程度絕不遜於年輕人。演出結束後,還有大批聽眾趕到後台出口,列隊向演奏員鼓掌致意。在琉森音樂節主會場 KKL 音樂廳演出結束後的上交 CD 簽售現場,樂迷們有的拆開 CD 盒封,有的拿着提前製作的余隆演出照,有的甚至手持當晚音樂會的曲目總譜,一一排隊等待簽售,贊語不絕於耳。一位專程從德國杜塞爾多夫趕來的樂迷請余隆簽名合影後興奮不已,與上交工作人員一路交談到賓館門口,才想起還要回到音樂廳取車連夜趕回家。在狼阱夏季音樂季、拉維尼亞音樂節、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倫敦阿爾伯特音樂廳,每次演出結束後,都有大批聽眾遲遲不願離去,他們對這一場演出意猶未盡,即使面對同樣來聽音樂會的中國觀眾,也會毫不吝嗇地用一連串的贊美之語來表達激動的心情。

首登逍遙音樂節舞台,一曲《茉莉花》為上交140周年世界巡演收官

圓滿收官的世界巡演,更展示了樂團的穩定實力和演出常態。近年來,上海交響樂團充分依託 ” 一團一策 ” 發展契機,積極拓寬國際合作空間,借力國際著名經紀公司渠道,制訂高質量的演出季、創辦夏季音樂節和新年音樂會,與世界一流樂團和音樂大師密切合作,與國際著名唱片公司簽約發碟等,不但持續提升樂團水準,還大大擴展品牌影響力;因此,各國的著名音樂廳、一流音樂節紛紛拋出 ” 橄欖枝 “。這支立足於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的老牌樂團,也不失時機敢於作為,用充滿活力的真實形象展現在全球樂迷面前。

中國的樂團要被世界各國著名音樂廳演出季或音樂節邀請,總是會有第一次,即取得 ” 入場券 “。憑着真實的實力和正常的發揮,給當地聽眾留下美好印象之後,才會獲得再次邀請。再度登台,意味着這些著名的音樂廳和音樂季向樂團發出了 ” 通行證 “,是對樂團水準的充分認可。畢竟,邀請中國樂團從遙遠的東方不遠萬里來演出,音樂廳或音樂節需要承擔高昂的成本,沒有藝術品質和觀眾口碑的保障,誰敢輕易發放 ” 通行證 “?

” 一以貫之,傾心傾力 ” 還展現了上海交響樂團建設國際知名音樂品牌的文化自信。這次巡演中,歐美樂評人和樂迷對陳其鋼的《五行》和黃貽鈞根據二胡曲改編的《良宵》猶感興趣,稱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五行》是 ” 中國的現代音樂作品 “。《良宵》演出時,弦樂的含蓄和靈動,常常激起聽眾的會心笑聲。在倫敦逍遙音樂會奏響謝幕曲目《茉莉花》時,全場更是情緒激盪,共鳴強烈。上海交響樂團多年來的巡演中,用歐洲經典作品的傑出表現展現當代中國音樂家風采,用中國作品的交流互鑒傳播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已經成為音樂會曲目編排的共識和機制。正是這樣的悉心策劃和傾心設計,使得樂團的國際巡演不但是中國文化的 ” 走出去 “,更深化為用音樂推進民相親、心相通的 ” 走進去 “,促使具有 ” 上海文化 ” 標識的樂團品牌影響力,更加深入人心。

擁有 140 年豐厚底蘊的上海交響樂團,在世界巡演中用 ” 一以貫之 ” 的音樂會品質向各國聽眾奉獻藝術的精彩、展示閃亮的上海城市文化名片,堅持以 ” 傾心傾力 ” 保持永遠在路上的不懈奮鬥和用音樂溝通世界的創新活力,為打響 ” 上海文化 ” 品牌不遺餘力。也許,這也正是讓人為之點贊叫好的上交精神。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