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缺點,學習優點

【經典原文】

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樂殊貴賤,禮別尊卑。

【孔老師素講】

甘棠就是棠樹,有紅白兩種,開紅花的木質很堅韌,開白花的果實可以食用。在《詩經·召南》有一首詩叫《甘棠》,贊美召伯的。召伯是誰呢?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幫助武王討伐商紂王有功,被封為燕王太保。周武王去世以後,召伯就輔佐周成王,就是周武王的兒子。召伯和周公一起輔佐周成王,使周朝禮樂文明,能夠得以延續下來。

觀看缺點,學習優點

召伯在甘棠樹下建了一間很簡陋的草房,作為辦公休息的地方。就是「召伯所茇」。他不住在老百姓家里,也沒有去蓋豪華的辦公室,而是蓋了一間草房。因為召伯秉公執法,勤政愛民。所以他離世後,老百姓愛屋及烏,就在這甘棠樹下祭祀他、紀念他。《詩經·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後人以”懷樹”為懷念仁政之典。

《甘棠》這一首詩,在《詩經》當中流傳到今天已兩三千年。召伯走了,但是人們還在懷念他、歌頌他。其告誡我們做官要做好官,愛護人民利益,為國為民辦實事,受人民愛戴。值得人民永遠懷念的好官,就永遠活在人民的心目中。這棵甘棠樹,我們不要剪它,不要砍它,不要毀壞它,不要折它,不要拔它,不要攀爬,以免樹枝弄斷了,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下來的對一棵樹的敬畏。樹神的背後是對文明人、對做出貢獻的中國人的一種懷念。表面上是懷念古人,實際上是繼承名人聖人的思想。價值在於文化的傳承,至於這是些什麼人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人的精神價值流傳了下來。

所以我們讀歷史的價值就在把歷史所有好的,有時候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讓他成為一種符號。比如說,孔子、老子、岳飛等,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名人,包括國外的精神領袖、宗教。這些都是一種文化的符號,都是集大成,把善良敦厚的正能量,都集中在好人的身上,我們去學習所有的人。有人說古代的聖賢也有缺點,請問,我們為什麼要去看他的缺點呢。我們學習歷史、學習經典,就是學習古代聖賢的優點,這樣,自己的優點才會越來越多。

觀看缺點,學習優點

「亡者為大」,我們不便去批評、去否定歷史。否定歷史的人物,就等於說我們去掉了「根」,以批判的形式學歷史,我們很難學習到其精華部分。在學習精華部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完善了自己,就承載了千年的智慧,走好我們這幾十年、一百年的人生旅程。我們活一百年,就要有一千歲的閱歷和經歷,這就是我們讀書人所要思考的問題。所以,我們讀歷史,繼承歷史的文明,傳承歷史的文明,就好像甘棠樹的精神一樣,這棵樹已經超越了它本身的價值,後代視它為我們的老師,我們的教材。我們去學習和傳承這棵樹映射出來的精神價值,讓每一代人都跟這棵樹一樣,常青常綠長壽。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樂」有五個讀音,第一個「yuè」,音樂的「樂」;第二個「lè」,快樂的「樂」,第三個「yào」,「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第四個「lào」就是地名樂亭,第五個就是「luò」就是痴迷。「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樂殊貴賤」就是音樂能夠分辨一個人的階級、地位、雅俗。音樂當中有詩歌、音樂、舞蹈。音樂形式上有來自於民間的,有來自各個群體的。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這就告訴我們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音樂喜好。

在《荀子·樂論》中講「先王貴禮樂」。《孝經》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一種修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唱着自己的歌,來到這美麗的世界,又是聽着別人的歌,離開這可愛的世界。每一天說着好聽的話,聽着婆娑樹葉聲,嚶嚶鳥兒聲,見着山川河流,雲卷雲舒,狂風暴雨,這些都是音樂,都是天籟之音。

觀看缺點,學習優點

我們國家是世界上音樂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考古發現在八千年前就有吹奏骨笛——用骨頭做的笛子。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已經能夠製造出非常精美的玉磬、編鍾等。在孔廟里面都有編鍾、編磬。此外,古箏、古琴等都是非常古老的樂器。

有了這些的樂器,再結合人類在大自然中悟出的一些道理,周朝建朝的時候就制定了禮樂制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禮樂機構叫春官。春夏秋冬天地六官,周朝六官形成六部委。所以在清朝以前,中國大部分歷史的朝代,中央都只有六個部委來管理,一個部管天,一個部管地,還有管春夏秋冬,合起來就是天地四季。

商朝的時候禮樂制度十分嚴格且繁瑣,尤其是在貴族舉行的政治、軍事、外交、民俗、祠堂等,這些地方都配有專業的音樂,等級森嚴。所以《論語·八佾》的「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要想文明要先學禮再學樂。樂使人內心和諧,禮使自己高雅。

人從小要先學禮樂,先學文學和道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從小成為有責任、有禮貌、有境界、有格局的人。然後再去學才藝,學習琴棋書畫,機器人、電腦、開車等等。這些後面學都來得及,技藝是很快能學習的。如果從小沒有學文學、道德,那這些長大以後沒有了文學藝術道德的修養,那是一生當中的遺憾。什麼遺憾呢?使人境界高不起來。先學習道德的人,在道德的高度的情況下去學才藝,長大了,就容易德藝雙馨。如果一個人先學才藝沒有學道德,他才藝上升了道德沒有提升,甚至還要下滑,下滑的時候那我們就很難培養起一個人,一個真正德藝雙馨的人。

觀看缺點,學習優點

《禮記》中專門有一章叫《樂記》,主要是講音樂的道理。音樂的道理跟禮貌有哪些關系呢?在《禮記》中講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這句話已摘錄在《禮行天下》這本書中,已經做了詳細的講解。《論語·堯曰》當中講:「不知禮,無以立。」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在古代有三禮,指《周禮》《禮記》《儀禮》三本書。《周禮》主要是記錄周朝的官職體系,從中央到基層各級官員的名稱、職責,什麼時間干什麼,怎麼干都規定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各個層次各個級別各個地方該做什麼,這在《周禮》當中都已經明確。《儀禮》記錄周朝貴族社會各種的活動行為規范和法定方式,包括成人禮、加冠禮,朝見天子,招待出國訪問,婚喪喜慶,射箭比賽等。這些都在《儀禮》當中介紹清楚了。《周禮》《儀禮》看不懂怎麼辦呢?那就讀《禮記》這本書,其書對《周禮》《儀禮》進行了解釋說明,並做了一些資料的補充,可以說是兩本書的一種論文集。文中明確規定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師徒、親戚、朋友這些往來,該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往來,有哪些的姿態、禮節、服飾、氣質等,迎來送往,這些禮在《禮記》當中,都講得非常明確。

《禮記》的核心思想就是「四尊四卑」(君尊臣卑,長尊幼卑,男尊女卑,兄尊弟卑)。因此我們學了禮樂制度的文明以後,我們要深深的知道一個人要謙卑恭敬。「樂殊貴賤,禮別尊卑」,就是告訴我們,他喜歡什麼樣的音樂,我們就知道他是否貴賤;他遵守什麼樣的禮,就知道他是否尊卑尊貴。我們在祭祀,還有開會以及和別人的溝通交流接觸過程中,都能展示出人的風度,是陽春白雪的,還是下里巴人,是高雅還是粗俗。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