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包俊宜

這次全國第三屇篆書展的成功舉辦,充分體現了當代書法藝術全面發展中的嶄新局面,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特別是本屆篆書委員會各位同仁在中書協的直接領導下,帶領廣大篆書藝術工作者堅持傳統學習,博採新的美學觀念,在繼承中錘煉隊伍,舉辦各類專題展覽,擴大視野,凝聚向心力,可以這樣認為,一支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帛書、秦楚簡文的不同層次的人才隊伍已形成相當規模,現在是我們不遠的將來實現超越的關鍵時期,這次委員會議的召開,即是對過去一年的深入總結,更是商討新的一年工作的思路和履行職責的重要會議。明年,我們將努力實現篆書委員會最重要的品牌展覽——全國篆書篆刻雙年展。該展覽如果能如期完成,必將極大鼓舞篆書、篆刻藝術工作者的熱情,從而使我們的工作形成立體交叉的大好局面。這樣才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許雄志

從徵稿到截稿,對來稿總體情況有一定瞭解。評審後入選名單的公佈,讓我有點吃驚。一些朋友對我調侃說,這次投稿作品中寫得比較差的肯定是沒入選,但寫得很好的、有個性的作品也沒選上。布展的兩天我都在現場,對二百件入展作品有了近距離的接觸。感覺這次全國三屆篆書展入展的作品,藝術水平總體好於前兩屆,這點可以肯定。但是,特別有個性的作品入選的確實很少。

入展作品中,小篆類作品以《嶧山碑》、李陽冰、清代篆書為主流,形成壓倒性的趨勢。寫意類的作品少之又少。這個現像個人認為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它可能會對未來幾年的篆書創作有引領作用。這種引領是好還是不好?我個人是持否定態度的。它傳遞的更多信息是,投稿作者刻意於製作,用小毛筆寫大作品,經過無數次的設計組合,進行分割與拼貼,這種創作狀況,從作品的大效果來看,更多的是創作技巧層面上的製作,體現的是近乎工匠的炫技。在這種創作心態中,作品的自然書寫性就大大地降低了。眾人一面,作品在精整精工中失去了書法創作的個人靈性,顯得刻板無味。如果一個展覽出現一種壓倒性的創作模式,那就不正常了!這個不容迴避的現象需要反思。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言恭達篆書作品

近年來我也參加了一些專業的大型綜合類書法展覽的評審。如果從一個評委的角度來看問題,有些作品「個性化過度」。不少年輕的作者在篆書創作中,選擇用字的標準過於隨意,想當然,所以然。不瞭解篆書字形結構的演化規律,欠缺古文字修養。經常會使用一些自己生造的文字,過度追求字形的誇張變形,認為與眾不同才會有新意,但會造成不少的評委和其他受眾對作品的不認可。作品雖有筆墨靈性,但在審讀這一環節中,往往出現文字與文詞方面的硬傷而最終被淘汰。所謂新意,是要搭建在古典審美平台上的;所謂個性,是要建立在廣泛的共性基礎上,個性才可能會有價值。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高慶春

第三屆全國篆書展在漯河開幕了,此次篆書展非常圓滿。

首先,篆書展引領當代篆書的發展,篆書單獨拿出來辦展已經三屆了。首屆是二〇一〇年,第二屆是二〇一三年,今已時隔五年,這五年來書法有了很大的發展,篆書也不例外。此篆書展覽,實際上是當代書法展覽的一個縮影,但主體是篆書,所以它凸顯了古文字書法的魅力和重要性,也給書壇起一個警醒的作用:篆書是書法之源,學任何書體者都要涉獵,都繞不開。單獨辦展,對推動篆書這個書體的傳承和發展意義重大。對於普及和提高兩方面都有積極作用。普及方便,一般的愛好者知道了這個展覽入選的作品與形式,他們會進行摹仿。這里有很多名家參展的作品,他們的形式風格、技法手段都會對作者起到一個示範引領的作用。且在未來至少五年之內會影響到篆書書風的發展。實際上好多作者就是看了這個展覽,翻作品集,才走上寫篆書的道路。提高方面,很多風格和趨向為有志篆書的書家提供了方向或參考,這對於推動未來篆書的發展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李剛田篆書作品

第二,從入選書體的比例上分析,為篆書創作提供了參考。前兩屆篆書展有獲獎作品,尤其是第二屆篆書展,獲獎的比例是這樣的:大篆是主體,然後小篆、簡帛、甲骨文,按四大類分。這一屆有微妙的變化,小篆占主體,小篆明顯的就是第一位了。大篆,包括戰國文字占第二位。最少的就是兩類:簡帛和甲骨文。當然這個現狀不能說好或不好,它就是一個現實狀態。清篆里面也有好多雷同的,比如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等。恐怕未來一段時間還會如此。另外大篆,整體也是大篇幅、字多的樣式,但普遍面目雷同,有個性化追求的不多,這是存在的問題。第三類就是甲骨簡帛比較少,特別是甲骨。這次參與評審的時候對文字查得比較嚴,復評因文字存在問題的最後剩下就沒幾件了。簡帛也一樣,因為對文字糾得比較嚴,最後上的也不多,簡帛比甲骨文多了幾件。這個比重分析可以為作者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三,對簡帛書這類新型的書體要引起足夠重視。簡帛書近幾年來出土和出版傳播比較廣,而且面目豐富,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眼福,也為當下篆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模式或可能,要引起篆書界的重視。特別是楚簡還有秦簡,如果我們能夠親身體驗參與到這一學習取法的過程,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借鑒,很多大篆里解決不了的筆法的問題、結構方面的問題,都能在那里找到答案,許多創新無路的也可能從這里找到出路。這方面我們關注得不夠,國外像日本書法界針對簡帛重視和實踐有成功的經驗,我們不能落下。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戴文

篆字的可識性差,成為篆書創作的「高門檻」,篆書的發展一直受此制約。從漢代以來,篆書的發展始終是滯後於其他書體的。篆書展的舉辦,可以說是對當代篆書創作現狀的摸底。從此次篆書展的入選作品看,筆墨質量較高,書寫性較強,從形式特色到審美訴求,都與前人拉開了距離。通過這次展覽,也能發現許多存在的問題:一是小篆作品數量遠超大篆作品;二是清篆風格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三是對作品形式的重視程度遠大於對這一書體文化內涵的研究;四是作品雷同現象嚴重,培訓班應展集訓痕跡明顯。

問題存在的原因,無外乎下列幾點:大篆文字體系相對復雜,相較於小篆,在文字的規范和識讀上小篆更有優勢;清篆多數都是墨跡,且文字較多,相較秦篆更具筆墨感,易於學習;創作隊伍在校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作品風格的雷同化與「大水漫灌」式的學院教育模式息息相關;很多作者對篆書淺嘗輒止,缺乏長期、深入的研究,只是臨時抱佛腳,希望通過集訓快出成績。

其實,當代的篆書創作有很多的優勢。隨着出土文物的逐漸增多,很多前人見不到的篆書範本逐漸被發現,是非常豐富的創作、借鑒資源。因此,篆書資料的發掘和整理,還有待於系統、規范地進行。再就是要充分利用國展的導向性作用,倡導年輕的篆書作者,多在文字學上下功夫,並借鑒篆刻的審美,結合當代展廳的展示環境,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篆書精品。當然,篆書如何在展廳形式下更好地展示、篆書與篆刻學習的融合方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引導青少年對篆書的學習興趣等等,都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黃惇篆書作品

學習篆書可以說是費力不討好,更需要作者能夠沉得下心來,甘坐冷板凳。當然,對於很多老作者,甚至是評委,更應該以身作則,垂範後學。當下的評委隊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依然是主力,每個人的學書經歷不同,每個人對篆書研究的深入程度也不盡相同,而我們要面對的是全國各個地域、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作品,這就對我們的審美把握提出了高標準、新要求。我們的責任是對年輕人要有一個正確的引領。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蒯憲

我同意大家對三屆篆書展的正面評價,但作品創作中反映出的一些問題,似乎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有些作品書體界線不明確,主要表現在篆隸之間。有一件四言對聯,八個字中間有兩個字明顯是隸書,還有的字部首是隸書的寫法,此類作品列入篆書實屬勉強。

二、取法簡牘類的作品缺乏交融變通。作者往往只關注一時、一地、一種簡牘,致使作品的表現力大打折扣。我以為,書體界線不容模糊,而書體之內不同時代、地域、派系間要更加包容、寬泛。

三、此次篆書展(包括同時舉辦的篆書名家展)中自撰內容較少。即使有少量的自撰內容,其思想性和文學水平還值得推敲。這種現象弱化了書法藝術的文化屬性,導致作者忽視整體素養的提升。

四、雷同現象嚴重,主要表現為風格雷同和表現形式雷同。風格雷同大都是因為地域師傳,可以認為是自然現象;表現形式雷同則是由於追求入選而模仿入選,是作者的主觀所為。雷同自然缺失個性,限製作者的獨立思考,難以創作出表現自我的藝術作品。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劉紹剛篆書作品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王友誼篆書作品

篆書是漢字最初的書寫形式,故而承載着大量的文化價值,提供了無限的創作空間。當前的篆書創作水平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時代高度,值得進一步思考。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劉顏濤

在以往綜合性的全國書法展覽中,由於種種原因,評審加大了文字的審讀環節,對篆書的古文字學術要求很高,致使每次篆書入展的數量最少,少則十多件,多則二三十件。很難呈現出整個篆書體系的厚重博大與篆書風格的豐富多彩,讓人感覺篆書就那幾種單調的老面孔。但是,此次篆書展整體上明顯超過前兩屆,從取法到藝術表現手法的多樣化,讓我們全面地領略到古文字書法在當代的藝術魅力。盡管不同程度仍然存在着受時風影響,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但古文字通過當代筆墨詮釋所呈現出的繁榮景象,讓我們知道,古文字的不易識讀並不是阻礙篆書發展的原因和理由。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鄭曉華篆書作品

但具體到古文字書法創作,甲骨文常用字數僅千字左右,能創作出符合格律優美的詩詞,其難度之大隻有道中之人才解其中三昧,所以對甲骨文的文辭之美,應該追求但又不宜苛求。當前以及將來,我認為對篆書的學習與研究,無外乎從拓展和深化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對近百年來新出土的古文字資料的挖掘,求新求變,使篆書藝術體系更加豐富。另一方面,殷商甲骨、商周鍾鼎銘文及秦漢石刻是篆書的主脈,我們不能喜新厭舊、避難就易,仍然需要以新的筆墨語言來深化和激活傳統主脈的甲金篆書藝術。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周斌

對這次篆書展感受很多,大篆金文的作品中,不同書家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或厚重古樸,或爽健自然,或如精金美玉,或作不衫不履,出於鑄金文字而超乎爛銅之外。書法是通過藝術形式表現審美境界的藝術,書法的形式美應是其核心,或者說其形式美就是書法藝術的主要內容。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談談我在篆書創作上的理解:

其一,是在敬畏自然中尋覓藝術本源。從漢字的源頭來看,造字取象,自然為第一層次。書法源於自然,因而,追尋書法藝術的本源,一個根本就是要對自然之法,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透徹的領悟,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篆書創作中尤為重要,如何通過文字和章法的安排而傳達一種古樸而本真的美,達到形和意的統一,體現的正是書家對自然之道的領悟。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谷松章篆書作品

其二,是在深入傳統中吸取精神力量。書法源於傳統,又承載和表現着傳統,書法要弘揚中國文化的內涵,則必須回到傳統中去吸取力量。陸游講「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書法創作如果僅拘泥於碑帖範本,不深入到古文字、傳統文化和歷史典籍中吸取文化力量,是沒有希望的。其三,是在通達現實中彰顯時代氣韻。中國書法通過點畫、結構、章法等形象方法表達觀念和意境,是承載着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特殊載體。任何情況下,藝術家總是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和審美觀念,在作品中對現實進行表現和評價,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道德標準。對當代書家而言,書法通達現實,就是要真正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歷史地、現實地把握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內涵實質,努力創作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彰顯當代書家的「胸中道義」。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張青山

有感於這次篆書展,我談三個一:一個問題、一個方法和一個建議。

一個問題:從本屆篆書展入展的作品看,作者們對圓轉體勢的篆書典範關注較多,對體勢或用筆方整的篆書作品如秦詔版、新莽嘉量銘、《祀三公山》、《嵩山二闕》、《天發神讖碑》等關注度不夠,包括借鑒漢碑額、瓦當、印章進行二度創作的佳作也不多。從入展的小篆作品看,清篆扎堆,缺乏對秦漢小篆特別是對漢《袁安碑》《袁敞碑》的回歸和關注。

一個方法:關於古文字學方面的修養,包括寫篆書的老師們在內,都是比較頭疼的事。於初學篆書的作者來說,李學勤的《談自學古文字》和裘錫圭的《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這兩篇文章可以好好讀讀。兩位專家的文章很有見地和指導意義,當然,真要把兩位專家所提到的專業書弄通弄懂,確實很難,但是按照兩位專家所說的方法去做,至少在學習古文字學方面可少走彎路。

一個建議:迫切需要由篆書專家、古文字學專家和軟件專家共同打造一個網絡篆書速查字典。把《說文解字》《說文解字今釋》《說文解字詁林》《字源》《古漢語字典》《古文字詁林》《金文編》《金文續編》《古文字類編》及其增訂等等有關的專業紙質工具書匯集到一起,做成一部集說文、釋義、考證及各時期、不同篆書書家的篆書於一體的篆書書法字典。做成之後可以讓作者先繳費注冊,再使用。在網絡迅猛發達的當下,免去作者為查閱一個字,需要翻閱大量紙質資料的不便。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傅亞成

此展較前兩屆篆書展都有長足進步,整體的導向都以傳統經典為旨歸,拼接作品明顯減少,偶有拼接也與前些年有別而漸趨雅致,展板設計也有亮點,設計頗有藝術氣息,在展廳中有起承轉合之功用,加之裝裱形式新穎,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全部作品觀後頓覺有些審美疲勞,小篆作品面目相同,取法單一,趙之謙風格眾多且都僅停留在模擬層面,能從中化出者寥寥,楚篆、漢篆、甲骨更是鳳毛麟角。這無疑削弱了作品的豐富性,此現象應引起關注!這對今後篆書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眾所周知,中國古文字異彩紛呈,風格多樣,書者從取法上應多元化,萬人過「獨木橋」不足取,參展作品通病是缺少古意。無論從取法到筆法,從結構到形式,都着意過多而失自然天趣。缺少書家獨立思考與藝術審美。

凡此種種都有待日後進一步深化與提升,書家應遵循藝術法則,深挖傳統精髓,累積熟稔的筆墨功夫,再輔以聖哲之學,讓人格得以淨化與純粹,使藝術煥發神采,成為無愧於這個時代的書家。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仇高馳

今天,三屆篆書作品展順利開幕了,從這次篆書展的參展作品會發現,本屆篆書展在藝術水準方面都較往屆有着較大的提升,整體篆書創作呈現出風清氣正的局面,同時,反映出作為「小眾」書體的篆書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書法作者的喜愛。

就取法而言,作者的視野更廣闊,取法也更為寬泛。舉凡殷商甲骨文、戰國簡帛書、兩週金文以及秦漢和清人小篆都在涉獵之中。這就與過去僅僅盯住《散氏盤》和吳讓之篆書等相對單一的創作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這也並不意味着在取法上是非常到位了,恰恰相反,我們依然有着較多的需要學習和開發的空間。例如,對清人篆書,着眼點依然侷限在鄧石如篆書一系,而對鄧石如之外的楊沂孫、吳大澂、黃牧甫等人的篆書卻少有作者問津。再如,對甲骨文的取法,也多集中在殷商晚期以刀代筆的甲骨文,很難體現出書寫性,這都是十分遺憾的。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李有來篆書作品

研習篆書,首先要弄通篆字的源流及其演變規律,掌握「六書」造字的基本原理,對於篆法諳熟於胸,唯其如此,方可漸趨登堂入室。所謂篆法,就是正確書寫篆字的法則。對於篆書作品的創作是要首先解決的問題。能否正確地書寫篆字,也是衡量一個篆書作者的創作態度和有無文字學修養的重要方面。作為一個篆書作者,如不通文字之學,在書寫篆字時不能做到「正字」,則會貽笑大方。自古以來,有些書法家因不通篆法臆造篆字而被譏的現象時有發生。縱觀當代書壇,因浮躁所致,寫錯篆字的書法作品更是屢見不鮮,甚至於在篆書創作中,任錯字橫行而麻木不仁,見怪不怪。從本屆篆書展作品來看,篆法錯誤的現象盡管有所減少,但依然還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因此,我一直思考,綜合文化素養的缺失,是制約着當下篆書進一步提升的關鍵,我們篆書委員會有責任大力呼籲和提倡廣大篆書作者,在訓練技法的同時,一定要加強自身的綜合文化修養的提升,尤其是文字學知識的學習!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鑄公

今天上午出席全國第三屆篆書作品展開幕式,和大家一起參觀展覽,展品包含了甲骨文、金文、簡帛書、小篆、漢篆,風格多樣,這屆篆書展覽作品質量較前二屆有了較大的進步,反映了目前全國篆書創作的狀態;同時注意到這次展覽與以往全國展覽的不同:全部作品未裱掛軸或裝鏡框,而是托裱在展板上,與展廳渾為一體,既現代又美觀,具有良好的展覽視覺效果。展覽作品評審中,評委在審讀環節,曾花很大精力對作品篆字中的錯訛進行識別,但亦難淨。觀展中便發現一件用中山王器文字書寫的《蘭亭序》里,存在諸多臆造字。這說明展覽評審環節中的審讀制度有待嚴格完善,同時也對篆書作者提出了中國文字學修養的要求,識篆寫篆不能僅靠字典,還要通臨篆書經典,把握結字規律,且需常讀文字訓詁典籍,熟悉小學「六書」,所篆之字有本,避免用字寫字錯誤,這是篆書篆刻作者長期要做的功課。 上午展覽開幕式,遇到多年未見的老友劉紹剛,他一直在做出土楚簡、秦漢簡牘、帛書的考察整理研究工作。他說漢簡、秦簡、楚簡文字結構有很大的差異,就是同一時期出土地不同的簡牘文字,其結構也有不同,故書寫節奏、用筆自然不同,風格面貌也就不同,不做比較與歸納,也就難以把握不同時期文字識讀和書寫規律。劉紹剛這番經驗之談,可供篆書作者借鑒,如果大家都作這種努力,全國的篆書研究與創作前景將會更加光明。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趙山亭

在當代書法生態中,篆書如何變劣勢為優勢,擴大隊伍繁榮創作。篆書雖是小眾,但氣候、土壤等條件達到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甲骨文至小篆,篆書風格面貌極其豐富,其多樣性居五大書體之首。不同時期、地域、材質、工藝、作者的遺存,都有被發揚光大的可能性。

(一)兩漢至當代,習書者對篆書的取法范圍有限,有時很窄,給大眾的錯覺是篆書就那麼幾種,若取法那幾種之外,便被認為是胡寫或非主流。

(二)各時代的習書者,皆有不少人想寫篆書,但因難識難記,不掌握規律無從下手等原因,敬而遠之。篆書字帖可能都有,只是偶爾看看翻翻,從來不臨,更談不上創作。

(三)近幾年,我們在搞篆書培訓中發現:有些從不寫篆書的人,剛一臨篆書就很快上手,效果明顯好於他們從前所寫其它書體。這證明,無論古今,習書者只要選對了適合的書體和路子,就會事半功倍。全國篆書展已開展三屆,其中相當一部分入展者甚至獲獎者,原來都不寫篆書的,這說明了正確引導的重要性。

以上現狀應引起書壇的重視。在此基礎上,需要思考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吁請中國書協及其團體會員決策層,適時舉辦篆書培訓班。通過培訓在普及中提高,在擴大篆書作者隊伍的同時發現和培養擅長篆書的作者。

(二)吁請中國書協及其團體會員決策層,在各自大規模綜合展的作品評審中保證有擅長每種書體的評委,以保證評審結果的生態平衡。即不同的書體書風要有相應的評委。

(三)適時補充完善篆書正誤標準。如何判定篆書正誤一直是困擾篆書篆刻界的難題,每次評審中及結果公佈後,都會被人找出錯別字。所寫內容中缺的篆字如何辦?如何找一個合適的篆字代替?如何界定通假字?如何通假?古人寫過的篆字是否一概正確?今人借用古人寫錯的篆字算不算對?篆書偏旁部首如何移位才算正確?等等。篆書正誤標準的確立,有益於篆書的繁榮和健康發展。

(四)網絡語言出現後《新華字典》也必須更新。每個時代都廢棄了一些字,也產生了一些後起字。後起字在原來的篆書系統找不到怎麼辦?當代有沒有必要整理出一部分後起字篆字字表?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張索篆書作品

(五)篆書技法上這六個度的問題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對其進行有效探索,有利於篆書的繁榮發展。

一是粗細度:若把近兩千年的篆書線條最粗的當成中度粗的話,以往只在中度粗與最細之間,今後可在中度粗至最粗的空間探索。以往整篇粗細度較勻的多,今後可在一篇之中有粗細變化的探索。可不可以在一幅作品當中有一定比例的粗細變化,產生新的衝突與和諧。

二是弧度:篆書線條有大量的弧度。小篆大篆各有其既定的弧度規律。在此基礎上,其弧度還有很大變化空間,可以探索使其更豐富。

三是筆畫間夾角度。筆畫的穿插如建築家具一樣,各零部件間都有個夾角度。從銳角到鈍角存在無限多的角度,不同角度的再結合,對書體書風變化及對空間的分割,都會產生很大的作用。

四是長短度:在一個單字中,最長筆畫與最短筆畫間,還有很多變化可以探索,新搭配可以產生新視覺。

五是方圓度:同一單字或同一篇中,方筆及圓筆中鋒各占多大比例,也還有很大探索空間。

六是運筆速度。以往關注空間結構的多,關注運筆速度的少。運筆速度從最慢到最快的變化,在一字和一幅作品當中如何變化?不同筆畫適合快則快,適合慢則慢。快的筆畫使筆與紙產生磨擦力,從而體現時間概念。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倪和軍

參加了三屆篆書展評審和開幕式,觀看了展覽後,現在就「篆書因其難以識讀,使篆書成為一種小眾藝術。在當代藝術生態里如何化劣勢為優勢,提高篆書地位,繁榮篆書的創作」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篆書雖然退出了實用舞台,但是歷代印章作品大都以篆書為主,存世碑額、墓誌銘蓋也用篆書書寫以示莊重,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中,篆書都擁有崇高地位,並非小眾藝術。關於如何繁榮篆書創作,我的觀點是:首先中國書協及各省市書協對篆書多開設一些課程和篆書書體展覽,自上而下提高篆書學習熱情,以我所在的山東書協為例,開設研修班、高研班、提高班、導師班等多個專項學習班,分書體教學,集合師資和學習資源,為愛好篆書的同道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並且要在教學中轉變教授模式。我在教學中便給學員灌輸這種思想,劃分年齡,區分喜好,學生年齡層里比較年輕的,有精力時間從古文字學起,對於年齡稍長些的作者便建議從小篆開始學習,先培養學習興趣,達到一定的基礎之後,再逐漸深入轉向大篆學習更加水到渠成。本屆篆書展,我感覺就是一個勢頭,小篆占據半壁江山,改變了以往大篆為主的情況,這與許多作者對古文字的畏懼、欠缺密不可分,在這方面我們有必要積極引導。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王軍領

隨着出土文物的逐漸增多,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篆書面貌更加豐富,甲骨文、金文、簡帛書,秦篆、漢篆以及明清以來隨着篆刻的興盛而注重書寫性的清篆等等。但無論哪種篆書,大家所追求的審美氣象都在高古、雄渾、質朴、蒼茫等與金石氣相關的范疇之內。以此來觀照,當代篆書創作可謂趨於精緻化而失之於原本意象,此與展廳文化對作品的視覺要求和評審慣性不無關系。

篆書作為小眾書體在綜合展覽中歷來不占優勢,與篆書創作人群少、書體難於識別、不易做形式等等諸多因素有關。而作為專項展的篆書展對挖掘篆書創作潛力毋庸置疑有極大推動作用。綜觀當下篆書創作,以入展作品為例可窺豹一斑,有以下特點:一是緊隨當下展覽流行樣式,在製作形式上條屏、拼接、染色,甚至是顏料書寫等把「形式感」放在首位;二是基於樣式限定開展的創作,必然囿於形式,以「雕琢」精神打造的作品,不可能很好地表現出篆書應有的蒼茫和金石氣;三是種類繁多的篆書面貌在筆墨追求上的趨同性,把大篆、甲骨文、簡帛書等等,都以清篆的筆墨勻稱和線條干淨進行書寫,可謂前無古人。

形式豐富、筆墨精緻、線條穩健都是評審中關注的要點,但對篆書的評審也是對整件作品的綜合考量,就像大寫意的國畫很難入選全國美展一樣,功力、功夫、數量以及形式的考究也是篆書作者考慮的重點之一,畢竟展賽的目標非常清晰,思路定位和創作前的准備都是必備環節。如在金文的創作中以老先生的方法純粹注重筆墨書寫,以「惟筆軟則奇怪生焉」追求線條的毛澀和蒼茫高古,但不做外在形式的「大寫意」作品同樣很難進入現代的展廳。各類篆書的書寫在形式的要求下使整體趨於精緻化是當代篆書創作的典型特徵。

當代篆書創作大家談

沈樂平篆書作品

綜上,當代對篆書創作的進一步挖掘不可能脫離展廳文化的大環境。而對眾多篆書范疇各書體的面貌展現完全不必囿於展廳對形式要求的時風,無論是甲骨文、金文或清篆,都應該在尺寸、作品形式上結合書體本身而做回歸其本體的探索。一味的同質化和千人一面必然泯滅篆書原本的個性。當代書家在逐步追求文字本源和開拓書寫新領域的進程中,篆書作為古老的書體,大有可為。

原載於《書法》雜誌2019年2期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書法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