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千年水鄉的古韻(古村今貌)

留住千年水鄉的古韻(古村今貌)

黎里古鎮

周 緣攝

站在黎里的石板橋上望去,盈盈綠水穿鎮而過,兩岸是白牆黛瓦的民居,有的屋檐下掛着幾串紅燈籠,為恬淡的小鎮添了幾分明艷。宅院之間留出一條條狹長的巷弄,似乎把江南的舊時光都收藏了起來。

黎里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鎮上115條舊弄堂保存至今,其中90條是有屋頂的暗弄,堪稱江南古鎮之最。

走進胡家弄里,漆黑一片,深不見底。73歲的李海珉步履矯健,皮鞋在石板路上叩出響亮的篤篤聲。作為土生土長的黎里人,他在這些弄堂里走了無數次,每一扇漏窗、每一個燈龕,他都能講出故事。「胡家弄長96米,里面有個直角拐彎。黎里的弄堂都是”步步高”,第一進最低,以後次第升高,既討了口彩,又滿足了排水的需要。」

李海珉介紹,黎里早在唐代就形成村落,南宋時發展為集市,明清時期成為江南商業重鎮,許多名門望族在此定居。市河上12座古橋,駁岸邊254塊供往來舟楫系纜的纜船石,訴說着這里曾經的繁榮。

古鎮的中心坐落着柳亞子紀念館。這座古宅曾是清乾隆時期工部尚書周元理的私邸,後成為南社發起人柳亞子生活起居和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所。紀念館里保存着與柳亞子及南社有關的藏品近千件,通過文物陳列、資料展示、場景復原等方式,再現了愛國詩人柳亞子的傳奇人生。

原是黎里二中語文老師的李海珉,自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有意識地關注黎里古鎮的歷史文化。1994年他調入柳亞子紀念館、黎里鎮文物保護所,全身心投入古鎮保護工作。2012年黎里古鎮保護開發計劃正式啟動,已退休的李海珉又被聘為古鎮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顧問。

炎炎夏日,漫步在臨水而建的廊棚下,只見水波流轉,綠意蔥蘢。連綿的廊棚曾為古人遮陽擋雨,如今成了黎里的一道風景。李海珉說,20世紀七八十年代,黎里曾大力發展工業,為了用卡車運輸材料,市河北岸的廊棚全被拆掉,青石板路變成了水泥路。幾年前為配合古鎮保護開發,又恢復了原貌。「這看似回到了原點,實際上卻是螺旋式的上升。黎里的經濟水平提升了,由此帶來思想觀念和發展方式的更新。」

2012年,凌剛強調任黎里古鎮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我到黎里後第一件事是采購老磚頭、舊瓦片,採用原始材料進行古鎮修復,此外還要盡量保證原工藝、原結構、原式樣、原環境。」端本園是他的第一件「作品」,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園中的雙桂樓和六角亭被復原,曾經填埋的荷花池也重新挖掘出來,吳江名園的風貌重現眼前。

2014年,黎里鎮成功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5年增補進江南古鎮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名錄。近兩年來,黎里古鎮引入了不少現代文化業態,錫器博物館、徐悲鴻藝術館、東聖堂江南民俗博物館陸續落成,形成文化產業集群。古鎮最東邊豎起了「黎里文化創意園」的招牌,園中有座六悅博物館,石雕館、轎子館、匾額館、婚嫁禮盒館等30多個特色鮮明的展館,展示了美籍收藏家杜維明的4萬多件藏品。古窗欞館里,350扇精美的木製花窗掛在藍色和紫色的展牆上,萬字紋、冰裂紋、十字海棠紋等瑰麗紋樣,凸顯出古人的匠心。

李海珉在老街上走着,古董店的老闆、樹蔭下納涼的老人、街上閒逛的居民,都向他招手示意,叫一聲「李老師」。和其它古鎮相比,這里少了遊人的熙熙攘攘,多了幾分生活氣息。「一半原住民都留在了古鎮。只有當他們還住在原來的房子里,這個古鎮才是活的。」凌剛強說,「我們整治了鎮容鎮貌,改善了基礎設施,讓古鎮居民享受到發展的紅利。」

一家掛着「馮記油墩」牌匾的鋪子前排着長隊,掌勺師傅將裹着豆沙或肉餡的糯米團子扔進沸油鍋里,油墩炸得金黃,十分誘人。凌剛強說,古鎮上的餐館、小吃店大多是本地居民開的。「黎里的發展定位首先是宜居,其次是宜業,最後才是宜旅。保護古鎮的首要目的不是發展旅遊業,而是讓居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對於黎里的未來,凌剛強信心滿滿:「黎里位於江浙滬交匯地帶,區位優勢明顯。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下,黎里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