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會引發金融危機麼?

策劃人:韓亮

你好,這里是《邵恆頭條》,我是邵恆。

這兩天,很多車主都注意到了一條新聞,那就是:工信部發布消息,明確提出將會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設立燃油汽車禁行區等等試點。假如試點成功,下一步還會統籌制定燃油汽車退出的時間表。有很多人就不禁好奇了:那在未來,燃油車會不會被完全禁售呢?

我注意到,其實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禁售燃油車的意向。在德國、荷蘭、意大利、印度還有美國加州就已經公布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意大利首都羅馬甚至宣布,在2024年就會全面禁售燃油車。

那我們也知道,限制燃油車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各個國家近些年來也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可問題是,現在居然到了要全面禁售燃油車的地步,真的需要邁這麼大的步子嗎?

還真的需要。我最近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講的就是減排現在有多緊迫。你可能想不到,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的金融系統構成了威脅,甚至很有可能引發下一場金融危機。一旦金融系統崩潰了,那可真是一場全球性災難。

今天的《邵恆頭條》,我就來跟你分享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

你可能覺得有點費解,為什麼氣候變化這件事,會跟金融扯上關系呢?還真有關系。你還記不記得颶風桑迪?2012年10月,颶風桑迪呼嘯着掃過了紐約曼哈頓,狂風暴雨帶來大面積停電,結果是:華爾街直接關停。這是國際金融系統第一次親身體驗到極端天氣的威力。

其實,不光是紐約,幾乎所有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極端天氣的面前都非常脆弱。比如說倫敦、新加坡、香港、上海都是從港口城市發展而來的。全球變暖帶來的海平面升高,賦予了風暴更大的破壞力,一旦極端天氣來襲,那麼這些金融中心首當其沖,會受到嚴重的沖擊。

當然了,氣候變化對全球金融系統的沖擊還不僅僅停留在颶風和洪水方面。現任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就總結了氣候變化會引發的三種金融系統風險。

第一種風險,是「保險體系失效」。保險,我們都知道是經濟的減震器。舉個例子來說,在颶風桑迪來襲的時候,有很多的人的房屋和建築都遭到了損壞,也造成了大量人員的傷亡,但是那些上了財產險和意外險的受災人群,最終得到了賠付。那賠付的錢是哪里來的呢?除了他們自己交的保險費,更多的是來自於內陸地區沒有受災的人。保險體系就是用這種方式,分散了沖擊,降低了極端天氣對社會的傷害。

數據統計顯示,全球每年財產險和意外險的保費,加在一起已經超過了1.5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其實就是保險體系的「天花板」。假如極端天氣的頻次和危害在可控范圍內,那麼保險體系還可以覆蓋,還可以吸收掉沖擊。但問題是,如果氣候危害超過了保險體系的承受能力,那怎麼辦呢?

這可真不是杞人憂天,氣候變化已經讓極端天氣的危害大幅度增加了。有統計就發現,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跟氣象災害相關的保險損失上漲了五倍,達到了每年550億美元。那些保險覆蓋不到的損失,更是每年有上千億美元。

你可能聽說過,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AXA,這家公司的前CEO就警告說,「全球氣溫升高2攝氏度的話,保險還能應付;但是如果升高4攝氏度,那將是一個沒法保障的世界。」

你要知道,保險企業如今已經深深紮根在全球金融系統里面了,變成了一個關鍵的節點,因為通過保險聚集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向其他資金市場、銀行、基金,這對全球金融系統的穩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假如保險體系失效了,那麼真的可能會引發全球金融系統的地震。

你看,從保險的角度來看,你也能感受到控制全球變暖的緊迫性吧?那你的第一反應肯定就是,那沒什麼可說的了,咱們就減排吧。可研究人員卻認為,減排當中也蘊含着一些特殊風險,也就是文章提到的第二種風險,叫「資產擱淺風險」。

這里所說的資產,指的是傳統的化石能源資產。假如我們要把全球變暖控制住,那目前已知的大部分化石資源都不能再開采了,也就相當於「擱淺」了。那這會怎麼樣呢?這會在未來20年,讓全球的石油、燃氣和煤礦企業收入減少28萬億美元。

而現實是,石化行業在全球金融系統當中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據據測算,跟傳統能源行業相關的股本和固定收益資產,幾乎能占到國際金融市場總資產量的三分之一。擱淺這部分資產帶來的損失,全球金融系統可能承受不起。

這還不算完,文章還提到了第三種風險,叫「責任風險」。這個風險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污染嚴重的石化企業,老百姓會不斷把這些企業告上法院,來索取巨額賠償。在過去的26年里,美國民眾就一直在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提起訴訟,總體來說,這樣的訴訟勝訴幾率很大,企業賠償的幾率也很大。

被告上法庭的甚至不光是污染企業,還有政府。就在不久前,美國27個州和城市組成聯盟向法院提起訴訟,控訴美國的聯邦政府不能夠有效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那你可能覺得,這聽起來也是好事,畢竟普通民眾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他們起碼在推動企業和政府承擔責任呀。不過,文章的作者卻指出來,輿論壓力可能會造成政府反應過激,出台過於激進的政策。

舉個例子來說,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遠在歐洲的德國反應很激烈,有很多老百姓都反對德國發展核電。德國總理默克爾一反常態,宣布要立即關閉運轉時間最長的7座核電站。結果直到今天,德國能源機構也沒從這個政策當中緩過來。

那這正是最令人擔心的情況——有些國家的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能拖就拖,可一旦出了事,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又突然出台應激性的減排措施。這對全球金融系統來說,是最糟糕的局面。

那難道就沒有應對辦法了嗎?還是有的。文章就特別提到了中國,認為中國在減排上最「給力」,比如大力發展太陽能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等等。不過在此基礎之上,文章還建議各國的中央銀行行動起來,採取以下幾種策略,我一一來給你說說——

第一個策略我們都懂,那就是對金融行業密切監管,這我就不多說了。

可光這樣還是治標不治本。治本之法,是讓全世界快速實現碳減排,不讓氣候變化進入最糟糕的局面。

那麼第二個策略,就是發行「綠色債券」,也就是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支持綠色項目產業的債券。在2017年成立了一個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叫做「綠色金融體系網絡」(NGFS),這個網絡的成員包括絕大部分的G20國家的中央銀行。咱們國家的央行也在其中。綠色金融體系網絡大力推廣的,就是綠色債券。

中國可以說是這方面的領頭羊。有數據顯示,截止到7月末,今年中國一共發行了99隻綠色債券,規模突破了1600億元。

但文章認為,單憑綠色債券還是過於溫和。所以作者建議的第三個策略就是:全面徵收碳稅。只有給碳合理地定價,才會對私人投資產生明確的導向效果。

同時,政府和國家級的銀行最好也能對碳減排方面的投資提供長期貸款。而中央銀行則應該在資金方面,為這些長期貸款「兜底」。

好了,總結一下,在今天的《邵恆頭條》,我帶你從金融的視角,來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絕不只存在於氣候層面。它的威脅已經開始動搖金融體系了。應對氣候變化可不僅是生態和環境部門的事,還需要各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也參與其中。

當然,我覺得落到每一個個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要轉換心態。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適應,也許你還能在危機當中能發現機遇。

這周的#邵恆幫你問#,我為你邀請到的駐場導師是我的同事,賈行家老師。賈老師本人是一位作家,已經出版了兩本散文著作。他現在的身份是聽書的專職作者,也是得到上三門課程的主理人,分別是《賈行家說老舍》,《賈行家說聊齋》以及《賈行家說武俠》。

我一直很佩服賈老師,一方面是佩服他的寫作能力,因為他對文字的駕馭能力極強。另一方面,每次聽他聊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總能有新奇的視角。如果你想聽聽他對文化現象、文學或者寫作的見解,那麼歡迎你向他提問。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邵恆頭條》。我是邵恆,我們明天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華人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