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變社區 村民變市民 ——丹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春見聞

2月14日,農歷正月初十,記者來到丹寨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金鍾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嶄新的樓宇、整潔的路面、完善的設施,到處都充滿着現代化生活小區的氣息。

走進易地扶貧搬遷戶唐平家,大門上貼着「攻堅齊建幸福家,脫困共鋪致富路」的紅對聯,年味十足,更折射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當搬離老家來到縣城居住時,心里還是捨不得。但想到兩個孩子的讀書和老人家看病就醫,還是狠下心了。」唐平回憶起當時場景,「不過現在感到很幸福,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

唐平的老家在雅灰鄉烏棉村,是典型的貧困村。交通十分不便,村民收入來源依靠外出務工和種植田土。得益於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去年8月,唐平一家5口住進了移民小區,新家100平方米,寬敞的大陽台,家里還新購置了沙發、洗衣機等,儼然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多虧了國家扶貧政策,讓我們搬出大山,圓了新房夢!」唐平說起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去年8月31日,搬家那天,正趕上開學時間。一大早,我們就忙碌起來,收拾行李,送女兒唐鑫淼到丹寨縣金鍾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學報名上課,前往新家。」唐平告訴記者。

子女就學有了保障,唐平也不用再到處「漂泊」。夫妻倆在安置點的農貿市場租了個攤位,做起了鹵菜生意,每月收入三四千元。「現在既可以照顧老人小孩,也有了穩定收入和穩定的家。」唐平感慨說。

住上了新樓房,找到了新工作,唐平徹底變成了「新市民」。

唐平身份的轉變,正是丹寨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改變增收渠道,逐步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像唐平一樣努力奔跑和奮力追夢的,在安置點金鍾社區里隨處可見。他們告別「窮根」,也影響着一些尚存疑慮的、居住在大山深處的人們。

興仁鎮隆坡村貧困戶劉啟兵過去和弟弟一直蝸居在父母留下的只有幾十平方米的老宅里,自己家里有6口人,加上弟弟家的人,連廁所都沒有,上廁所都還得跑到鄰居家去。

由於家境貧困、家庭負擔重,劉啟兵常年在外打工。去年,在駐村幫扶幹部的幫助下,他遞交了易地扶貧搬遷申請書,短短的三個月,就領到了新房鑰匙。

2月14日一大早,劉啟兵就早早地出了門,趕上了興仁鎮到縣城的最早一班車,來縣城里看自己的新房子。

年前一直在廣東打工,劉啟兵安置房的鑰匙也是弟弟幫他領的,新房是個什麼樣自己一直沒親眼見過。

來到安置點金鍾社區,劉啟兵邊走邊問,找了十幾分鍾。當他站在11棟2單元3樓新家的門口前,掏出鑰匙將門打開,看到新家寬闊明亮、裝修齊全,劉啟兵站在門口半天沒有回過神來,嘴里嘀咕着不敢相信。

走進屋里,劉啟兵頻頻點頭,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查看了一圈新房後,劉啟兵就指着各個房間向記者說起自己打算:這間給兩個女兒,這間給兩個兒子,這間我和愛人住,廚房這里可以擺張桌子吃飯,陽台可以隔出一半來堆雜物……

向記者介紹完,劉啟兵掏出手機,撥打了幫扶幹部的電話,告訴自己已看到新房,嘴里還不停地說着感謝。

「只需要購買家具,做些簡單裝飾,就可以入住了,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老百姓得了實惠。」劉啟兵說,「下一步,我准備將4個孩子都送到縣城來讀書,和愛人准備在社區里學習點技術然後找個工作,安安心心生活,相信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易地搬遷挪窮窩,開啟幸福新生活。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丹寨縣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工作重心,「十三五」規劃搬遷3021戶,共建有金鍾、揚武、東湖3個安置點,截至目前,除部分2018年搬遷戶正在搬遷入住外,其餘都已搬遷入住,入住率達98.3%。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丹寨縣將脫貧目標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崗定搬、以產定搬,2018年共計開展搬遷移民勞動力培訓1418人,通過縣內茅台企業、萬達小鎮和開發公益性崗位,以及勞務輸出、群眾自主擇業和代種、代養等,共計解決就業5052人,實現了搬遷家庭戶均1人以上穩定就業。(楊峰 康莉)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黔東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