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重在「搬心」

搬家難,難在放不下心中那一絲「鄉愁」。只要心中還把自己當「山里人」,那就算搬進了亮堂堂的新房子,那也是「身在異鄉為異客」,總是一個「外鄉人」。

也難怪。從山中的老屋搬遷到單元樓,看起來只是一場「搬家」,實際上是一次生活方式的巨變,會給內心帶來極大的沖擊。一旦不能適應新生活、新身份、新社區,那「穩得住」「能致富」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對搬遷群眾的幫助,既要講基礎設施、就業技能等方面的「硬件」,更需要講文化建設方面的「軟件」。只有文化認同,方能讓搬遷群眾安下心來,讓移民社區真正融入當地,成為一個有活力、有功能的「細胞」。

易地扶貧搬遷重在「搬心」獨具民族特色的民居,承載着搬遷群眾的鄉愁

易地扶貧搬遷,必須把文化建設當做搬遷群眾後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用文化的魔力提振精氣神,激發脫貧主體內生動力。

搞文化建設,首先要「勵志」,通過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讓搬遷群眾把眼光從「過去」移向「未來」,一心一意留下來、奔前程;其次要樹文明,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普法教育,來一場移風易俗,在移民心中種下「市民意識」的種子;第三要推動文化惠民,用更多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讓移民社區總能「嗨起來」;第四不能忘了我們的「多彩民族風」,把民族文化符號融入到社區建設中,阿妹戚托、鬥彈達吟……搬了家,民族文化不能丟。把民族手藝代代傳承,在不忘鄉愁的同時,還能解決就業、創造財富,何樂而不為?

易地扶貧搬遷重在「搬心」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阿妹戚托小鎮此心安處是吾鄉。

搬家,更要「搬心」。不僅不讓貧困代際相傳,也不讓封閉、愚昧、保守代際相傳。對過去落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徹底說再見,才能真正成為「新市民」,成為新生活的主人翁。(執筆:吳迪)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多彩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