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快遞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快遞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快遞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上圖 順豐速運採用雙層自動分揀系統,大大提高電子單識別效率。

左圖 四川外國語大學綜合物流服務中心內,工作人員精準記錄着快遞末端的流通信息。

下圖 重慶市渝北區百世快遞重慶運轉中心內,工作人員在初步核驗快遞電子單。

吉蕾蕾攝

根據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實時監測,2018年12月28日,一件從陝西武功寄往北京的快遞包裹,成為2018年第500億件快件——這意味着快遞年業務量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而其背後被稱為行業「千里眼、順風耳、護身符」的安全監管信息系統,漸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收快遞、發快遞……如今,快遞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快遞業正以每年100億件的增幅高速增長,快遞年業務量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

在這背後,確保快遞行業安全高效運行的系統保障必不可少。那麼,被稱為快遞行業「千里眼、順風耳、護身符」的安全監管信息系統是如何運行的?它是如何實現對每一票快件進行全生命週期監測的?有了這個系統是否就不會出現快遞丟件問題?帶着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第500億件包裹如何確認

據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監測,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52.9億件。「進入12月份後,我們每天通過信息系統對實時接入的數據進行密切監測,經過實時計算,我們抓取了今年的第500億件快件的產生,是一箱由中通快遞承運的獼猴桃,由陝西武功縣工業園區寄往北京化工大學。」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中心信息處副處長許良鋒介紹,通過後台的大數據路由分析來看,這個包裹是從陝西武功縣當地網點抵達武功縣分撥中心,然後經過分揀直送北京順義的分撥中心,分揀後又到達北京昌平的投遞網點,最後由快遞小哥投送到客戶手中,「根據我們監測的時效來看,所耗費的時間大概在24小時左右」。

近年來,快遞業發展迅猛,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每天的工作量也在水漲船高。據悉,該系統接入了24家全國性企業的運行數據,每天實時匯聚全行業近95%的生產運行數據,涵蓋了快件攬收、運輸、投遞、投訴和申訴等各環節動態數據,實現了每一票快件的全生命週期生產數據監管。

為什麼要建立安全監管信息系統?許良鋒表示,近年來,與行業迅猛發展態勢相比,行業安全管理基礎還很薄弱,寄遞渠道禁毒、反恐、掃黃打非、信息安全、質量管控和消費者權益維護等監管與服務任務十分繁重。如何更好地利用數據驅動快遞業智慧發展、提升事中事後監管的效率與水平、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是擺在各級郵政管理部門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2009年起,國家郵政局着手建設「郵政業安全監管與公共服務平台」,經過近10年努力,系統已初步建成並順利運轉。目前,系統每天實時處理1.74億件快件、數十億條數據信息,基本實現了全網運行實時監測、預研預判安全隱患、有效處置復雜問題以及為用戶提供精準數據服務的功能。同時,該系統還實現了與有關安全部門數據的實時共享,極大提升了數據導偵、綜合研判和協同共治的監管能力。

「護身符」能否確保萬無一失

網點癱瘓、快遞丟失……這幾年,隨着快遞業配套設施的完善,這些字眼在行業中逐漸減少。據國家郵政局監測信息顯示,2018年的快遞業務量峰值出現在11月11日,當天處理量達到4.16億件,比上年增長25.68%,是日常處理量的3.2倍,再次刷新了快遞最高日處理量的紀錄。同時,在精準預測和效率提升的基礎上,1億件包裹從商家發貨到消費者簽收的處理時間從2013年的9天減至2.6天,壓縮71.1%。

「在業務量迅速增長的情況下,全網運行平穩順暢,輕松實現全網『不癱瘓不爆倉』的目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千里眼、順風耳、護身符』的支撐保障作用。」許良鋒說,在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建設運行的10年間,快遞行業發展迅猛,快遞數據信息量迅速增長,技術創新應用也不斷更新迭代。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及時採用最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對系統開展升級改造和優化完善。

記者瞭解到,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完全採用大數據架構,通過應用分佈式存儲計算、流式處理計算、高性能消息隊列等一系列大數據最新技術,實現了快遞海量數據的實時存儲和計算整合。換言之,如今已實現了每一單快遞從下單到產生面單,以及攬收、分揀、發送、運輸、到達、分揀派送、簽收、投訴、申訴等全生命週期數據的整合計算。「可以說,每產生一條快遞數據信息,安全監管信息系統都能及時收集處理,保證了快遞數據信息的實時性、完整性、全面性和准確性,以及完全可追溯性。」許良鋒說。

那麼,全生命週期監測、完全可追溯性是不是意味着每一件快遞都能萬無一失,不會丟失呢?對此,許良鋒給出了客觀解釋。「盡管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可實現對每一單快遞流轉信息的實時掌控,也不能確保每一件快遞都能萬無一失。」許良鋒分析說,目前,每天數億件的包裹經過全國數十萬網點,以及數萬條寄遞郵路運送到千家萬戶。這期間,車輛、網點、快遞員等多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差錯,「但通過安全監管信息系統的高效運行,可以倒逼市場主體不斷提升管控力度。目前,丟件等影響行業服務質量的現象越來越少,一旦出現丟件等問題,也能夠第一時間追溯到網點、車、人」。

「千里眼」也在與時俱進

近年來,郵政業尤其是快遞業快速發展,在服務商品流通、促進消費升級、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國家郵政局新聞發言人、市場監管司司長馮力虎介紹,2018年,快遞年支撐網絡零售額已近6.9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超過19%,成為新經濟的代表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

然而,隨着行業快速發展,寄遞服務在方便人們生產生活的同時,也不斷面臨新的安全風險和挑戰。比如,寄遞服務具有點多面廣、方便快捷、人貨分離等特點,為不法分子採取匿名、夾帶、隱藏等手法逃避檢查和打擊提供了可乘之機。為此,各級郵政部門積極推動實名收寄信息化推廣工作,旨在從源頭上起到防範和震懾作用,有效維護寄遞渠道安全暢通。

「安全監管信息系統是實名制寄遞信息化落地和監管的重要依託平台。」許良鋒介紹,為落實企業安全寄遞主體責任,國家郵政局聯合各企業制定了快遞實名制寄遞信息化相關規范。同時,結合安全監管信息系統與各企業數據交互情況,快速實現了實名制數據信息的監管和管控。此外,結合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原有豐富數據類型以及計算存儲能力,也實現了每件快遞逐單實名收寄落實情況的監管,極大提升了快遞實名監管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遞寄遞過程中,實名數據涉及客戶詳細身份信息,數據更為敏感隱私,這對信息數據安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有效保證數據的安全性,我們協同企業端對安全措施開展全面升級,嚴格內部管控,要求涉及實名制信息的系統必須通過三級評估。同時,我們採用硬件加密方式傳輸數據,確保傳輸數據的安全。」許良鋒告訴記者,國家特別重視寄遞安全管理,「十三五」時期還將「綠盾」工程列為重點項目,旨在通過大數據分析、雲計算等先進技術,進一步延伸行業安全監管觸角,全面提升郵政行業安全監管規范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實現郵件快件寄遞「動態可跟蹤、隱患可發現、事件可預警、風險可管控、責任可追溯」。

馮力虎表示,截至目前,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初步實現了行業運行監測、安全預警、快件查詢和重點快件監控等功能,在強化企業監管、維護公共安全和加強應急保障等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