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第一杯本地牛奶是TA

寧夏第一杯本地牛奶是TA

口述人:周增仁

1946年出生,浙江省蘭溪市人。15歲時來到銀川平吉堡農場,先後從事平吉堡農場的開荒、奶牛養殖工作,1981年擔任平吉堡農場畜牧公司黨總支書記,2006年退休。

口述時間:2019年3月8日

口述地點:受訪人銀川家中

很多人都說平吉堡奶牛場是「寧夏奶牛的搖籃」,我作為一名平吉堡奶牛場的退休職工,很認同這樣的說法,也很自豪。但我第一次來到平吉堡的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50多年後的平吉堡,會變成現在的模樣;曾經那些簡陋的牛舍,會成為奶牛的「搖籃」……

支援寧夏

1960年,我從浙江來到寧夏銀川支援建設,當時和我一同來的,一共有7500多人,這7500多人分散在寧夏的各個農場,我被分配到了平吉堡農場。後來我看資料得知,從1959年5月開始,浙江省5年內,動員30萬名青年支援寧夏建設;到1959年底,已經有5萬人來到寧夏了。

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家,坐了9天8夜的火車,來到了2000多公里之外的寧夏。下了火車之後,我們就坐着大轎子車去平吉堡農場,一路上大家都很興奮,感覺很新鮮,到了銀巴路的時候,車開始顛簸,起起伏伏,我後來才知道這就是寧夏人口中所說的「搓板路」。

我記得到了平吉堡農場的時候,在當時的老城牆底下,有一群人歡迎我們,車沿着小土路,直接就開到生產隊去了。當時平吉堡農場已經建立了,但其實就是一大片鹽鹼地、荒沙地,光禿禿的沒有樹,光長着芨芨草。不過面積挺大的,說是規劃面積有28萬多畝,北邊到當時的銀川化肥廠,南到黃羊灘,東到包蘭鐵路,西到賀蘭山腳下。別看面積這麼大,真正能種地的土地,基本沒有。我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一大片荒灘改造成良田。

開荒歲月

到農場之後,剛開始住的地方,就是地窩子。地上掏一個坑,上面架一些木棍,用柴草篷好,底下鋪上稻草,就這麼睡。其實從1950年寧夏的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建設開始,基本上每一個農場的開拓,都是從睡地窩子開始的。

我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站在拖拉機後邊,當打犁手犁地。當時的拖拉機是「東方紅」牌的,後邊帶的鐵犁還沒有液壓技術,全靠打犁手站在後邊轉輪,這樣才能保證犁鏵犁地時不深不淺。

這個工作真是辛苦,犁地翻起來的揚土全都撲到我身上,從早到晚,基本上一直就是個「土人」。當時的平吉堡農場里,到處都是「東方紅」拖拉機,24小時不停的干,我們職工三班倒開荒。經過大家的努力,到了1963年,我們開墾出了5萬畝可以耕種的良田。

當時的農場還不叫奶牛場,1963年,為了便於管理,寧夏農墾局決定將平吉堡農場分為平吉堡第一農場和平吉堡第二農場。到了1965年,農場又合並了,劃歸到農建師領導,並且更名為農建十三師一團。直到197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國營平吉堡奶牛場」這個名稱才正式確定。

雖然農場的管理體制經過20年才趨於穩定,但是平吉堡奶牛場的牛奶,卻早在1963年,就已經供給銀川人了。

記者 劉旭卓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銀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