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那些事之三十五——軍師孫時泰

為兒子楊可棟千里追魂而返後,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此時的心情不是悲憤二字形容得了的,此時的他跌入人生的低谷:

祖輩打下七百年的基業此時失去了一半,兒子為人質不明不白死於重慶,本人被罷官削爵,還被割地罰銀……而重慶,仍在不停地催討剩下的贖金,憤怒的楊應龍大聲喊道:「吾子活,銀即至也!」

如果說從前的楊應龍罪有應得,此時的他多少有點逼上樑山的味道,遭遇實在令人同情。史家一般認為,從這時起,楊應龍才真有了一點造反之心,但他的主要目的,還是想保住祖宗留下的疆土。這時要提一提軍師孫時泰。

土司那些事之三十五——軍師孫時泰

孫時泰是浙江餘姚人,那是個盛產師爺的地方,只有足智多謀的人才能當得起這個大任。孫時泰與他們不同,他學的是帝王之術,也就是「霸道」,幫助他人成就一番霸業。據說孫時泰在京城時夜觀星象,見西南「客星犯紫微」,認為有改朝換代的變故,於是遍訪明主,終於找到了西南的楊應龍。

土司那些事之三十五——軍師孫時泰

與楊應龍只想恢復祖業自保播州不同,孫時泰的目標很明確:問鼎中原改朝換代。他提出了厚結撫苗、重修海龍屯、招兵買馬、整頓內務、出動出擊、以攻為守等建議——孫時泰實實在在想造反。

一方面喪子之痛難平,一方面深知不交贖金貴州四川兩地都不會放過自己。楊應龍終於決定採取行動,奪地養苗就是其中之一。

苗族同胞彪悍好鬥,善使刀劍、強弓毒弩、投射,總之是一支作戰鬥力極強的山地部隊。這樣一支部隊對付五司同姓及貴州部隊還是綽綽有餘的,楊應龍的「奪地養苗」方針就是把五司七姓的地再次奪過來,分給苗胞們種。

同時被搶奪的,還有五司七姓的妻女,一時之間播州又成為人間地獄。

孫時泰深知「遠交近攻」的道理,建議緩和同朝廷關系。1596年楊應龍與其長子楊朝棟各進貢大木20根,供京城大工程之用。

土司那些事之三十五——軍師孫時泰

上文講到,在松坎聽勘之後,播州所轄的黃平、草塘、白泥、余慶、重安五個長官司地劃給貴州。此時在楊應龍強大的武力威懾下,孫時泰開出好條件,鼓勵五司七姓重新回歸故土(有點像今天的企業挖牆腳),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動機,這時五司七姓部分倒戈播州。

這是貴州不願看到的,而四川卻覺得「關我屁事」,不管不問。

土司那些事之三十五——軍師孫時泰

萬歷27年(1599年),貴州巡按江東之命都司楊國柱、指揮李廷棟率兵三千收復五司失地,進剿楊應龍。楊應龍派遣其子楊朝棟、弟楊兆龍迎戰於黃平飛練堡。

飛練堡在今天的甕安縣境內,一瀑飛掛,名飛練泉,此處樹木蔥蘢,地勢顯要,楊應龍事先在此地設下埋伏。

伏擊戰都是一個套路,《三國演義》有着詳盡的描訴,無非是先給你點甜頭,誘你步步逼進,最後落入圈套。史書記載:播州軍接戰後佯敗至天邦囤,將官軍引誘到重兵埋伏的戰場全殲,三千官軍無一生還,包括楊國柱、李廷棟。

又一次無人生還,還照樣是三千官兵,小編都有點懷疑正史的可信度了。

貴州官兵草率出兵,導致全軍覆沒,都不好意思向朝廷交待,但這麼大的事瞞又瞞不住,咋整呢?當年十二月,貴州巡按使應朝卿只得向朝廷大事輕報,說楊應龍「稔惡不悛,殺害官軍」。

事件的來龍去脈還原後,萬歷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貴州巡撫江東之等人全被罷官為民,以郭子章代任巡撫。而楊應龍幾次三番惹事生非,萬歷帝覺得忍無可忍,平播之心漸起,隨着朝鮮戰爭的即將結束,平播之事很快將被提上議事日程。

(吳霞)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行進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