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 作《家范》,為百代萬家立典範

司馬光一生著述頗豐,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十六種、四百五十七卷。這些著作中,影響力大的除《資治通鑒》外,還有《家范》。世人大多知道《資治通鑒》,可知道《家范》的人就不多了。個中原因或許與人們忽視了家庭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有關。然而,司馬光卻認為,《家范》比《資治通鑒》更重要。

司馬光雕塑

司馬光《家范》

司馬光認為,「治國在齊其家」。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風直接影響社會風氣;作為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教義也昭示了一條「真理」:士大夫必須把治家看作是治國理政的一場演習。

《家范》全書十卷,共二十篇,通過對於典籍的論述、以典型的事例告誡人們和睦相處,集中表達了「以禮治家」的思想以及如何處理家庭倫理關系,是第一部有着完整治家理念的家訓。這理念與司馬光著《資治通鑒》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歸結到一個字,就是「禮」。因此,《家范》被看作是《資治通鑒》的姊妹篇,司馬光採用了與《資治通鑒》同樣的寫作手法,可以稱之為「齊家通鑒」,以「史」來資於治家,表達了一代名臣的治家理念和風范。

司馬溫公祠鳥瞰圖。司馬溫公祠位於山西夏縣,始建於宋、歷代多次重修。現存的司馬溫公祠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規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額「司馬溫公祠」由已故國學大師啟功先生題寫。

以禮治家

《家范》治家篇中,司馬光提出的第一個核心觀點就是「治家必以禮為先」。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闡明了他以禮治國的政治思想,強調以禮為政。他指出:「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綱紀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禮之為物大矣!用之於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於家,則內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之於鄉,則長幼有倫而俗化美焉;用之於國,則君臣有序而政治成焉;用之於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綱紀正焉。」

司馬光強調身為家長應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否則對子女的教育也沒有說服力。「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司馬光曾任北宋的禮官,研究制定禮樂。他自己也身體力行,為家庭為子女做出了示範。

《家范》中,他把「父慈」放在「子孝」之前。子女固然在父母面前要恭敬,「養父母而不恭敬,何異於養犬馬」;父母對於子女更應當做到慈愛,要慈祥,也要愛護,將「不慈」與「不孝」看做等同的罪惡。「子不孝父不慈,其罪惡均等」。他認為,不能夠教育子女就是仇視子女,這和子女不孝順父母的情況是一樣的。為父之道關鍵在於嚴教;慈母多敗子。

《宋史·司馬光傳》中記載:「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司馬光孝順父母,居喪守禮,友愛兄弟,侍奉兄長如同對嚴父那樣忠誠守信、恭敬、節儉、正直,「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做事有法度,言行合禮節。司馬光因此獲得了世人的尊重,天下的百姓都信賴他,陝西、洛陽一帶的人都以他為榜樣,效法他的品行。

司馬光的品行不僅贏得了國內民眾的愛戴,而且影響至大宋的外交關系,「遼、夏使至,必問光起居,敕其邊吏曰:『中國相司馬矣,毋輕生事,開邊隙。』」

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司馬康品行端正,勤奮好學,態度嚴謹,孝敬父母,為人廉潔,口不言財,受到世人的尊重。路人即使不認識司馬康,見到他也知道是司馬光的孩子。

司馬溫公祠大門

以偏為戒

《家范》中非常獨特的一個核心觀點是「愛不偏私」。司馬光認為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有偏差是導致家庭不和的根源,偏私是怨憤所產生的根源。家長的權威一旦失去了公平性和公正性就會導致猜疑和不信任,在家庭內產生嫌隙,家長的權力、命令大打折扣,對家庭的掌控力也會由此而降低。

不偏不私首先表現在財產上。「怨之所生,生於自私」,要實現家庭的和睦,就要消除怨憤,去除私慾,秉承公理與公義。金錢和利益是產生私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家族之中,財產和利益很容易使得父子兄弟之間產生矛盾、互相爭鬥甚至骨肉相殘。司馬光遍閱歷史,發現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有一個共同之處:平均。因此,司馬光提倡同居共財,在財產分配與繼承問題上強調輕利重義,以消除因財產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兄弟相殘事件的發生。

這種不偏不私還表現在對兒子與女兒的教育問題上一視同仁。《家范卷六·女》中即明確提出「誰說女子不如男」,司馬光講述了西漢文帝時期緹縈上書救父、隋朝王舜三姐妹為父報仇等故事,表示女兒不輸於兒子,可以和兒子做得一樣好,甚至更好。打破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提出女子知禮義、守禮法,不僅可以幫助她在夫家立身,還為她的家族贏得贊譽,可以促進家族之間的親近和睦。司馬光認為女子應讀詩書,以知禮義。「古之賢女無不好學,左圖右史,以自儆戒。」

在夫妻關繫上,司馬光也強調平等。他認為夫婦之間的道義,是天地間很重要的道義,是風俗教化的本原。夫妻之間應當相敬如賓,互相尊重,遵守禮法。夫妻之間以情義為基礎結合在一起,遵守禮法,相敬如賓,要求夫妻雙方都遵守禮儀,按照夫妻之間的禮儀來相互對待。

涑水書院。涑水書院位於司馬溫公祠東側,最早建於宋治平二年(1065年)。當時,司馬光派人給老家送回一筆銀子,捐款辦起書院,讓家鄉子弟學而有所。

以德為富

《家范》始終強調禮樂教子,詩書傳家,因此,對子女的教育上,司馬光把修身養德當作最要緊的事。《家范》發揚了家庭教育中的早教傳統,主張實行胎教,認為教育應從胎兒抓起,他列舉了周文王之母重胎教的例子。「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藝博通矣。」對胎教提出了具體要求。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孩子就像種樹,種下的樹木長歪了需要修整,要在樹還是樹苗的時期進行,等到長成大樹的時候費力又沒有成效。孩子長大了,養成的壞習慣很難改掉。同時教育孩子也不能急功近利,要按照他們的成長規律進行;強調家長「身修而家齊」,家庭成員個人品行的修養是為了家庭的發展。應當明白「溺於小惡,養其成惡」是治家大忌。

《家范》特別提出「遺德不遺財」的家訓理念,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司馬光認為聚斂錢財、生活奢侈不利於個人道德品行的培養,也使得後世子孫容易懶惰,不思進取,導致家庭的衰落。「為兒孫積錢財,不如給後代留功德」「福祿不要全占盡,留下一些給兒孫」,還強調要廣施財物,積德行善,承繼了先秦儒家改過勸善的思想。

傳統社會中往往把子孫入朝為官的多少、官德廉正與否,看作是家族興衰的標志,司馬光在《家范》中也把為官清廉、體恤民情等官德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他又舉出童年、青年和平日里三件自己親身經歷的實例,教育子女節儉修身:其一是自己童年時,就性「不喜華靡」,引導兒子不飾金銀,樸素自然。其二是自己進士及第時,在聞喜宴上「獨不戴花」,引導兒子自謙自讓,不炫不耀。其三是平日里自己「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引導兒子以儉為榮,以儉為樂。他還認為公平處事、正直守節是人性的光輝,是家庭的財富。生活少不了錢財,但錢財不可多求,過多反而成為負擔。「惟清修可勝富貴,雖富貴不可勝清修。」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