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後的34天溫差最大,對「心血管」來說格外凶險

今日出伏!漫長的三伏天,正式走到盡頭了。難熬的苦夏隨着伏天一起結束。

出伏後,晝夜溫差變大,一天中氣溫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老人們常說,「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

出伏後的34天溫差最大,對「心血管」來說格外凶險

這段時間,也是心血管病的高發期。《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采訪專家,幫你抵禦「多事之秋」。

受訪專家

中國注冊營養師、航天中心醫院營養科營養醫師 馬躍青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陳立娟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皮膚科 袁玲玲

首都保健美食營養學會理事、副秘書長 谷傳玲

溫差最大的34天,血管易生病

從8月21日(出伏)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

晝夜溫差較大,「一冷一熱」人體血管受刺激收縮,血管阻力增大,導致心血管負擔加重。

下面4招可以幫助保護血管:

1

少量多次喝足水

秋天濕度降低,皮膚、嘴唇和咽喉表皮細胞更易丟失水分。喝水是最直接的補水方法。

血液粘稠度也與喝水量有關。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

血液最黏稠的時間段是半夜到清晨。睡前喝半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病風險。

出伏後的34天溫差最大,對「心血管」來說格外凶險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輕體力勞動者女性每天飲水至少1500毫升,男性1700毫升。這是最少量,每天喝2000~3000毫升都可以。

正確的喝水方法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幾次徐徐咽下。

2

及時增衣,防寒保暖

出伏後應關注冷暖變化,做好增減衣服的措施。

如果氣溫已經明顯下降,仍穿着過於單薄,就極易受到寒冷刺激,引發感冒等疾病。

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患者,要適時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3

適度運動解秋乏

民間有句老話,「夏過無病三分虛」。夏秋交接之後,人極易倦怠、乏力。

運動能增強心肺功能,達到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還能把血液中的「壞」物質代謝掉。

出伏後的34天溫差最大,對「心血管」來說格外凶險

散步、慢跑、爬山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

4

每天一把堅果,保護血管

入秋後,建議大家每天吃一把堅果(10~20克)。

《英國醫學雜誌》刊登一項對8.6萬名女性進行的調查發現,每天吃20克堅果的人比每周吃5克以下的人,患心髒病的幾率要低35%。

榛子、核桃、杏仁等堅果類食物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極為豐富,有助於調節血脂,美國心髒學會已經將其列為「護心食物」。

另外,南瓜子、山核桃中的鋅也有助於預防皮膚乾燥。

出伏後,4大飲食要點防秋燥

出伏後,秋燥的困擾隨之而來。

嘴唇容易脫皮、咽喉干、免疫力降低,稍不留神就會感冒、發燒。這時調整飲食也能幫你防秋燥。

1

橙色蔬果緩乾燥

胡蘿卜、彩椒、芒果等橙黃色蔬果還富含β胡蘿卜素,可以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皮膚、嘴唇和咽喉上皮細胞完整性,從而緩解秋燥。

出伏後的34天溫差最大,對「心血管」來說格外凶險

另外,蔬果含有的番茄紅素、花青素、維生素C均有利於皮膚健康。

燕麥、小米、高粱、薏米、紅豆等粗糧的穀皮和糊粉層富含有利於皮膚健康的B族維生素。

因此,建議多吃雜糧飯或粥、雜糧豆漿或磨成全谷粉。

2

白色食物養肺防病

立秋後,呼吸道容易出現不適,引起咳嗽多痰等問題。秋天多吃白色食物可防秋燥。

常見的藕、白蘿卜、冬瓜可以入湯;新鮮蓮子可以直接吃,或拌涼菜;干蓮子可以入粥;秋梨做湯更潤肺;鐵棍山藥可以入粥,普通山藥直接做菜。

還可以多吃一些銀耳、荸薺、百合、山藥。少食辛辣、燒烤、油膩的食物。

3

少吃生冷瓜果

過度食用生冷瓜果、冰凍食物,會加重心髒負擔、損傷消化功能。

應適當食用具有滋養補益食物,如西紅柿,甜酸適中、維生素C含量高,熱炒、涼拌皆宜;黃瓜不僅清熱解暑,還可降血脂。

4

多喝粥湯防秋燥

秋天湯湯水水不能被忽略。前一天晚上把原料淘洗好放入電飯煲,加水,定好時間,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喝到熱乎乎的粥了。

用高壓鍋45分鍾就能做一鍋湯,平時海帶、山藥、藕、冬瓜加排骨燉湯或魚湯都能滋補身體。

重要提示

最後提醒大家,秋天忌情緒波動大,學會減輕壓力、放鬆情緒。盡可能保證夜間睡眠充足,並堅持午睡,做到勞逸結合,切忌過勞。▲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健康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