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互聯網平台紛紛佈局,信用卡代償如何成為民間需求的蜜糖?

銀行、互聯網平台紛紛佈局,信用卡代償如何成為民間需求的蜜糖?

近日,一則「支付寶宣佈自3月26日向用戶收取一定的信用卡還款服務費」的消息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熱議之餘,人們也開始紛紛尋找那些免費還款渠道。而與此同時,一種興起不久的還款形式「信用卡待償」,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信用卡代償市場潛力巨大

近年來,信用卡持卡人數和發卡量都呈現快速上漲的趨勢,根據央行官網數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發卡總量已達6.59億張,環比增長3.36%,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47張。

盡管信用卡用戶數量和使用率在不斷擴大,但伴隨而來的,是不容小覷的逾期以及壞賬問題。上述同一時期,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34%,比2018年二季度末上升0.13個百分點。

當用戶無法按時還款時,不僅要承擔透支利率(信用卡年化利率大概在18%左右),還要支付滯納金(通常為最低還款額未還部分的5%)。而這部分高昂費用的存在,也促使了余額代償業務的應運而生。

所謂信用卡代償,是指當持卡人無力還款時,可以在第三方平台申請貸款,由第三方平台先行墊付用戶信用卡欠款,幫其結清信用卡賬單,隨後再由持卡人分期向第三方機構償還貸款。通俗來講,信用卡代償的本質,是幫助用戶拉長了債務償還期限。

互金通訊社注意到,目前國內從事信用卡代償業務較為成熟的平台有小贏科技(2018年9月紐交所上市)、51信用卡(2018年7月港股上市)、維信金科(2018年6月港股上市)、薩摩耶金服(已向紐交所提交IPO申請)、挖財以及卡牛等等。

需要強調的是,信用卡代償業務的服務對像是銀行已觸達人群,但這並不代表每個持卡人都可以獲得資格的。以薩摩耶金服為例,旗下代償業務「省唄」會嚴格審核申請人的相關資料,且相關信息同步上傳到央行的徵信系統當中。

整體來看,信用卡代償產品的源頭掌握在銀行手中,毫無疑問,銀行在這一領域享有更多主動權,互聯網創業者們也看到個中商機,紛紛推出這一業務,短短2、3年的時間里,代償業務逐漸興起,成為新的創新之地。

可以預見,作為消費鏈條中的一環,代償業務也是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只不過,目前國內針對這一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明確,未來待具體的監管政策出台後,這種滿足市場需求的代償業務,有望成為消費領域的重要類別。

信用卡代償的本土化「改造」

事實上,信用卡代償業務並非是近年來才興起的金融產品,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就出現了這種業務模式。信用卡公司Capital One之所以能從一家不起眼的地區銀行信用卡業務部門,發展成為美國第三大信用卡公司,靠的就是信用卡代償業務。

Capital One當時的做法是,通過郵件或其他信息推送方式,讓他行信用卡用戶將自己手中的賬單余額轉移到Capital One的信用卡上,由Capital One為其提供3-18個月不等的免息期或低息期。

某種角度上,這相當於Capital One給了用戶一筆免息/低息的過橋資金,用戶還清了他行信用卡欠款,轉而欠下Capital One公司並進行分期償還。通過這種方式,Capital One也為後面的崛起奠定了堅持的基礎。

Capital One的業務邏輯是:前面低成本獲客,在用戶免息或低息期結束後,再通過業務黏性留存用戶並獲取利潤。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中,信用卡代償也遠渡重洋進入中國,由於中美兩國國情不同,因地制宜進行「本土化」改造,將成為這種商業模式通行於國內市場的關鍵所在。

在消費金融升溫和利率市場化的共同推動下,信用卡業務的盈利能力持續強勁,各家銀行紛紛加大了開發力度,期望以信用卡為發力點,推動銀行零售轉型。在代償業務方面,各大銀行也在進行着不同嘗試。

以招行為例,招行信用卡中心自去年起便陸續向部分用戶推送出一項新業務——e分期,即對擁有該項業務資格的持卡人,可以通過開通「e分期」業務對自己已出賬單進行分期還款,而這里所謂的開通資格,按照招行的解釋,是基於其後台系統實施評測結果而劃分的持卡人群,可以看出,銀行對於賬單分期業務的適用人群還是有一定資質要求的。

除了銀行佈局之外,一些互聯網創業平台也瞄準了信用卡代償領域。然而從成本回報角度來看,余額代償模式最開始切入市場憑借的更多是價格優勢(低息),利潤空間本身就很薄了,加之平台要考慮資金成本、獲客成本、運營成本、風險成本等一系列投入,這對平台的資金鏈要求甚高,同時盈利問題也是眾多平台需要直面的一大難題。

就這一點而言,或許當用戶沉澱到一定規模之後,平台根據不同用戶信用表現給予不同的授信額度和配套服務,去挖掘後期如智能投顧、資產配置等延伸的用戶價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盈利問題。

世間萬物都是一把雙刃劍,信用卡代償也不例外。我們更期望看到的是,一方面是金融市場的百花齊放;另一方面,在監管與從業機構的共同培育下,讓更多金融消費者變得愈加理性,將金融創新真正得以合理應用,成為民間需求的「蜜糖」。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