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漢字的「正確」讀音?你開心就好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註:衰在詩中本讀cuī,斜在詩中本讀xiá,騎在詩中本讀jì。由於讀錯的人較多,現已更改拼音。現在新版教科書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騎(qí)。

什麼才是漢字的「正確」讀音?你開心就好

近日,有網友注意到,在部分新版教科書里,許多原先被認作錯讀的讀音,反倒因為錯讀人數過多而翻身做主,變成了「正確讀音」。這下許多人就犯了迷糊,到底誰對誰錯?

什麼才是漢字的「正確」讀音?你開心就好
唐宋三十六字母表

其實對於語言學家來說,在編撰字典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只對現實的語言生態做准確的記錄、描寫,而不是做規范、引導。漢語的「正音」,往往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就比如唐宋時期的三十六聲母為:「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精清從心邪 照穿牀審禪 影曉匣喻 來日」,但到了明朝的《洪武正韻》中又有了部分變化,而到了今日,讀音更是與唐宋時期大相庭徑。

有網友說讀音的將錯就錯,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不尊重,會破壞古詩詞中的押韻,但最早的押韻其實從詩經時代就開始了。以《蒹葭》為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溯洄從之,道阻且。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分為三節,其中第一節哪怕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依舊朗朗上口,然而從第二句開始,「湄」字與其他三字便明顯壓不上了,這是因為當時的人不押韻麼?顯然是因為伴隨着時代的變遷,我們的發音產生了變遷。然而語言學家認為從吳語中眉毛的仍舊為「mi」可以推斷,在該詩創作的年代,「湄」的韻母與晞、躋、坻一樣同為i。

但這些讀音的變遷會阻礙今人理解《蒹葭》麼?顯然不會,在這個時代,它依然是偉大的藝術瑰寶。而所謂的遵守古音,是要遵守上古、中古、還是近古?是整句話整首詩都遵守當時的讀音,還是明明其他的都已經用現代漢語的讀音,卻要對某些個特定的字採用古音?

什麼才是漢字的「正確」讀音?你開心就好

什麼才是漢字的「正確」讀音?你開心就好

其實許多讀音所謂的「正」,也多是前幾輩的約定俗成,歷史中讀音始終在發生變化,甚至有部分讀音原本便是孤例。就如「遠上寒山石徑斜」,其中的斜與漢語中其他的用法相同,卻只在文中做「xia」音,反而成了「葉音」(以改讀字音的方式來讀古詩文),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cui」也是如此,更正為「xie」、「shuai」是合情合理的。而像是更老一輩人學習的確鑿、呆板在1985年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便被統讀了。

當下的漢語中,確實有很多字根據使用場合與方言地域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讀音。哪怕是如今所說的「規范讀音」,其實也無礙普通人的生活,更多的是為了在書面與考試中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

而在昨日(19日),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改編後審音表(2016年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尚未正式公佈,對於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准。包括上述詩詞中生僻音在內的一些古漢語生僻音確實有調整,調整原則是古漢語生僻音在現代是存在的且有其相對應語意的就保留,但如果只有生僻音而與其現代音所對應的字所對應語意相同則使用現代讀音,這也是考慮到推廣使用的方便,而且考慮到了大多數人的意見。

該部門同時強調這一讀音改變還未正式成為國家標準,還需要經過審音委、標準委的審議才能公佈,目前還應以原生僻讀音為准。至於新版教材和字典使用調整後的讀音,其認為可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瞭解的早,率先改革了,因為這一標準預計很快就會公佈。

爭論還將繼續,但理不辨不明,合理的爭論有利於我們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文化。在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並沒有迫切需求的今天,更改發音,一定要慎之又慎,令人信服。不能為了審音而審音,完全不考慮負面影響。公信力會下降,特別是對正在學習知識的小孩子來說,如果形成了「我可以胡亂讀,反正亂讀的人多了,字典就會跟着我們改」的思維模式,那將是更可悲的事。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華人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