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文/素白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有時間的時候可以去觀察一下你的周圍,你或許就能夠發現:讀與不讀的人,彼此之間給人的感覺,都會是大不相同的區別。人們日常所說的底蘊,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非復吳下阿蒙」,這是魯肅對呂蒙的評價,也是從側面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以及帶來的改變。或許一日兩日並不會產生過多的區別,但十年之後,便會是天差地別。

讀書帶來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就像是每天攝入的營養一樣,無聲無息地融入身體,滋養靈魂。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01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最公平、最好走的路

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註定了自己人生的起點,父母親那輩的得到,我們能夠享受便已經的一種幸福,餘下的路則是需要靠自己。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從古至今都是人人皆知的一個道理。

讀書這條路,能夠讓人從一個環境跳躍到另一個環境。不看重出身,不看重天賦,只看重你的努力和付出。與社會的得到與失去不一樣,只要你願意,得到的收穫也能夠變成正比。

若是沒有輕鬆獲取的背景,那就老老實實讀書靠自己。在自身實力還達不到足夠強大的時候,耐下心去為以後的得到努力、鋪墊才是正道。

讀書,是貧苦人家向上走的一個敲門磚。要想在以後能夠保護自己愛的人,首先就好好地去沉澱,如果不讀書,可能連門都找不到。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在什麼樣的年齡就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因為外界的誘惑而猶豫不決。否則等到你走向社會之後才發現,再怎麼後悔也只會是你人生的遺憾。

若是學生,就在該讀書的年紀用盡全力去讀書,不留遺憾也是為了你自己;若是成年人,在閒暇時候多去學習,你所讀過的書會為你的以後鋪墊,有些機會都是在一瞬之間。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02 讀書,苦一陣子;不讀,苦一輩子

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總是不願意吃苦,期待能夠早日脫離讀書的苦海中。卻總是在以後的日子里去懷念讀書時期的那一份回憶,曾經的苦,反而變成記憶中的美好。

人生總是要有始有終的堅持,你才能夠得到努力後的那一份果實。在不因為外界影響時,主動放棄讀書的人多是因為怕吃苦,所以選擇放棄。這樣的行為其實也就是一種逃避,對生活的逃避、也是對自己人生的逃避。

殊不知,逃避的次數一旦多了,人就會逐漸變得無比脆弱。強大的人往往都會堅韌不拔的毅力,面對困難比起逃避,更多的是想方設法的解決。

讀書,要能夠做到不怕辛苦,這樣你才真正會是有所收穫。

比起死記硬背的方式,更多的是需要內心真正地去接納。用心去理解,沉浸其中,反覆玩味推敲,讀書自然也就會變得輕鬆愉悅。

人生的苦與甜都是早早就已經註定好的了,不同的只會是順序的改變。既然如此,何不在年輕的時候多吃點苦?那麼未來的日子便能夠甜一些。

不要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否則,生活會讓你在以後的日子中加倍吃苦。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03 讀過的書,就是你的格局

曾國藩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這句話說得其實也就是:面由心生。一個人的外表是父母所給予的,但是由內而外的氣質則是可以用知識去培養的。多讀點書,從書中的人生過程領悟到生活中的道理。時間久了,自然而然也就能夠塑造出有內涵,與眾人不同的你。

讀書,可以改變自身的氣質,也能夠提升格局。

氣質與學歷雖然沒有必然聯繫,但是對於大部分而言,學歷高的人所閱讀的書籍要比學歷低的人要更多。而且大學的生活能夠讓你先去適應社會,有機會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到不同的優點,對你個人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有益而無害。

若是當下的你已經錯過了接受教育的時間,那就用書籍去領悟不一樣的世界。不要執著於學歷,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條條大路通羅馬。

有人說:「從你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中能夠看到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甚至是你的教育。」或許你並不能夠一字不漏地記住所有文字,但你讀過的書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

總認為讀書苦,難道不讀書就不苦了嗎?人生的苦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存在,更不是一種絕對的單項選擇。

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地讓自己變得強大,未來的路在你腳下,改變從來都是在於心,只要你願意,從來都不會晚。

-END-

來源:kknews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