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只要綠卡,不顧身份?

移民 只要綠卡,不顧身份?

諸多來自美劇和好萊塢電影里的元素,可以幫助國人勾勒出對海外發達國家生活的想象,對於能掏出幾百上千萬移民的富豪們,自不待言,應該能在國外過着神仙伴侶般的日子。對於華人在海外的生活,多年來,公眾也已從許多關於留學生、偷渡者,或一部分技術移民的報導中瞭解到,海外乃至發達國家並非絕對的天堂,華人在那里生存都有自己的艱辛和酸楚。「最好的,都在遠方和想像當中。」這句話是一位曾經移民美國華人談起多年的國外生活,意味深長地說起的。

幾乎現在大齡的移民朋友,因融入不利這些年都回流了。要想融入一個異族人的社會,絕對不是簡單的「努力吧,我一定可以獲得成功」就完了的。如果是為了孩子,孩子們小時候是最好融入的,二十五以上的人,三觀都已經成形了,困難重重。有種觀點,至少三代以後,才能正式融入一個陌生的社會,具體案例看趙小蘭,駱家輝等。

很多人說新西蘭,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沒有種族歧視。那是因為你們還沒有碰到那層天花板,在NORMAL的場合,誰歧視你,到關鍵的點,比如談生意,公司重要職位升職,什麼都出來了。事實上,在整個歐美澳發達國家,亞裔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歧視。

移民 只要綠卡,不顧身份?

如果你一生的志願就是能在國外呼吸到自由新鮮的空氣,有一份花完開支後一個月還能余幾百刀的收入,有一份貸款在小鎮上買一座木板SINGLE HOUSE,在選舉時可以握到公務員們熱情洋溢的手,閒時可以到Outlets搶搶貨,長週末帶着一家開車到一個湖邊支個帳篷,同時孩子還能說一口流利的外語。那麼請沉浸在移民的熱情中吧!如果你的志向不僅於如此,那麼,移民未必是最優選擇。

另外,很多人放棄移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知道身上的血脈,中國人的文化屬性,很難改變。能在國外工作的人,對飲食的適應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永遠吃不到血脈中那麼地域性的滋味。在國內,都有飲食文化的差異,更何況不同的國家?

國內是有很大的問題,但是,並不是不解決。食物可以買有機的,現在很多商家也接從產區定農家貨。空氣,別總是呆在大城市定居,不行就在家裝新風及空氣清新機。至於地溝油, 你上好的餐館去人家真不用給你地溝油。這些成本加起來,真的不比你移民貴,跪舔一時無解,但國外就未必好。一個朋友曾經講過,他作為新移民在外國短登第一天就被刁難的經歷,那真是忘也忘不了,不聽解釋,不借電話。那時他就想,在中國,至少可以塞個紅包吧,呵呵呵……中國有中國的不好,但是,當你們得個不大不小的病嘗試完國外的免費醫療,你們會覺得國內實在是太好了,花十多塊錢就能請個有三十年經驗的教授給你看病。在歐美,同樣的待遇估計是3,000刀,至於在國外得個闌尾炎排期照個片要等一個月這種事,實在是太常見了。

華人移民國外,無論年輕年老,有錢沒錢,孤獨這一關是註定難過的,只是程度高低而已。如果沒有什麼大的經濟壓力的話,年輕移民者的普遍生活就是整天自己做飯,看碟,然後固定和幾個朋友到家里聚聚,玩玩「三國殺」, 打打遊戲機,養養貓狗。看似不錯,但和在國內特別是北上廣這些地方一呼百應,每天「局不斷」、 「新鮮事不停」的生活相比,確實有一種難言的寂寞。

移民 只要綠卡,不顧身份?

國外是沒有強拆,但國外有的是各種明晃晃的槍擊和搶劫。國外是不堵車,但購物不夠爽,EBAY,亞馬遜什麼的,試試國外各種小商品的快遞配送就知道了,這一點上,江浙滬包郵隔天到真是天使。

還有很多人嚮往的國外的「自由」,但是「自由」真是個相對的東西,就網絡上的各種吸睛貼來說,中國傳的誇張事件是不少。但在美國,如果你要敢說要殺總統,一樣也是有人去你家敲門。至於其他自由,你能體會到後院不許晾衣服,自家草坪必需修得整整齊齊的,否則要交高額罰單的自由就能體會到了。

現在移民的主力,都是熱情洋溢的青壯年,大家吃得苦,身體健康,大多數看到的只是絢麗風景線,等你老,等你衰弱,等你病,等你父母需要養老了他們卻拿不到簽證,你成了兩頭飛人,或者他們又不願意出國住。那時你會覺得,中國,還是你離不開的。

繞回來說,身邊大多數移民的人,幾乎都是拿了永居而不是身份回來接着在大陸繼續事業的。因為從長期看,這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未來和現在都面臨着重稅的問題。而孤注一擲想永不回頭的人,真正在彼國過得很好的不多。

還有移民監,這個問題對於夫婦兩人一起移民的,可能感觸比較多,當地華文報紙近來都不做新移民XXX之類的新聞了,因為太多。如果老公還在要國內掙錢,老婆一個人留下來陪孩子熬身份,感情和孤寂是肯定的……當然,熬過了那幾年,或許是好的。

聽朋友說有位韓國機長,移民美國,在日本工作,後來又在中國工作了五年,那真是國際化的標準范兒了,最後一有機會,還是義無反顧地回了韓國工作。問他為什麼, 他說在別的國家,我不可能為總統開專機。在中國,有很好吃的韓餐,但基本上動不動都是烤肉,而在漢城,有很多很多種。

富人的移民日子一定好過嗎?對於老一輩中國富人來說,要適應國外的生活,不僅僅是簡單「語言」而已。最重要的在於,他們和國外有着格格不入的兩種生活理念。中國富人不習慣國外有方方面面,其中一點是,很多富人還是習慣用「人來解決問題」,以往前呼後擁的他們,有什麼問題一般都找自己的下級來處理,秘書、助理以及國內各種慣常以人海戰術解決問題的服務理念,到國外,就都不存在了。什麼都要自己來,是很多中國富豪過不了的一關。買到了大宅,等要裝修了,發現很多東西都要親力親為來弄。國內家里屋頂漏水,水管堵了,一個電話企業或者小區工作人員就上門了。但是在國外,這些人工服務非常昂貴不說,往往還要排期。

固然如果錢足夠多,在國外也可以使用人工服務,但到底感覺和國內還是有點不同,多多少少會打點折扣,不會有那種被親切服務的感覺。沒有被保姆、秘書、保安、下屬簇擁的感覺或許也讓一些富豪覺得挺嚮往,但正如電影《甲方乙方》里那位吃膩了龍蝦、象拔蚌,想過過窮人生活的土豪一樣,這樣的生活多持續幾天,富豪們就很難熬了。

缺乏人工服務還不是最難過的關,最難過的部分是社會關系的喪失。富豪們作為國內的成功人士,處處有關系,也可以享受到關繫帶來的便利。熱門飯店可以一個電話和熟悉的經理訂位,身體不適可以找熟人進好醫院,住好病房,甚至直接結識醫生,出門在外到處有朋友的照顧和接待。總之,形形色色的關系,雖然不是明碼標價可以用錢買的,但都和金錢、權力等資源密切相關。然而在國外,這一切都會無情地消失。發達國家是注重規則的社會,雖然實際上關系依舊在社會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很多富豪即使攜帶重金,依然會發現國外很多東西無法用錢買到。 排隊太久不耐煩了,和子女說,你去商量一下能不能提前。但是在西方環境下長大的年輕人卻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商量」,父母又不懂英語幹著急,許多富裕華人移民家庭為此大吵一架者頗有人在。那些年齡在40、50、60歲的中國風雲人物到了國外,簡單來說,就是武功全廢,變成個痴呆老頭了。

移民 只要綠卡,不顧身份?

我並不是全盤否定移民,只是移民,並不是個人對國內問題的終極解決辦法——受了幼兒園老師的刁難,只能移民了!居住證辦不下,只能移民了!空氣不好,只能移民了!國外,這些問題同樣存在,吾土吾民,不是那麼容易更改的。

我個人認為比較認可的方案,還是住在國內,每年出去住幾個月,兩不耽誤。想換別的地方,還更加隨便些。其實移民一次,對任何一個人來講,都是勞神傷財的, 如果你從來沒有長時間在國外生活過,就想移民,建議還是先持旅遊簽證過去住3個月,在當地租租房子,多多走訪,置辦點鍋碗瓢盆感受一下真正的生活比較好。做遊客和生活真是兩回事的。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