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對手機上癮時,硅谷精英早已讓子女「逃離屏幕」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社交網絡、遊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侵蝕我們的注意力、壓榨我們的面對面社交和線下活動的時間。
締造出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科技產品,然而科技界的大佬們卻在限制自己子女接觸科技產品的時間,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大佬的名單包括:喬布斯、比爾·蓋茨、蒂姆·庫克、馬克·庫班……

當你對手機上癮時,硅谷精英早已讓子女「逃離屏幕」

圖片來自於 Max Pixel

喬布斯和他的iPhone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但他禁止自己的孩子在臥室里使用電子產品。他曾對《紐約時報》表示,他不准孩子們玩iPad,在家里會嚴格限制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16歲才可以使用手機的上網功能。在餐桌上,喬布斯會和家人談論書籍、歷史等話題,沒有人對電子設備上癮。

比爾·蓋茨則時常限制子女上床前接觸屏幕的時間,並且禁止子女在14歲之前使用手機。

達拉斯獨行俠隊老闆、億萬富翁馬克·庫班,在管理子女屏幕時間方面做得更加隱秘。他會讓子女上交手機,平時是10點,週末是11點,如果他們有朋友來家里玩可以不用上交,但他會通過技術手段監控子女的手機使用情況。

他甚至給了他兒子150美元,只要他保證在兩個月內不去看關於《我的世界》(Minecraft)的遊戲視頻。如果想要看遊戲視頻,就需要用看數學視頻,或者解決數學問題來交換。

蒂姆·庫克雖然自己沒有孩子,但他曾表示,他不會讓自己的侄子使用社交網絡,他的侄子目前13歲。

《連線》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目前是一家機器人和無人機公司的CEO,他認為,在糖果和可卡因之間,屏幕更接近於可卡因。

他認為打造出這些產品的技術專家和觀察科技革命的作者們都很天真,以為能控制它,但它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控制能力。

他有五個孩子,給他們定了12條與電子設備相關的規則。其中包括:

上高中前的那個暑假才能有手機;

臥室里不能有屏幕;

網絡內容屏蔽;

13歲才能用社交媒體;

絕對禁止使用iPad;

對使用屏幕的時間設下時間表(該時間表由GoogleWiFi執行,他可以從自己的手機上進行控制。孩子不聽話?那就斷網24小時。)

硅谷的共識

一切都表明了硅谷的一種共識,技術過於令人上癮,並且可能對年輕人的大腦有害。

兒童使用電子產品已經越來越頻繁。非營利機構「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的報告顯示,0~8歲的美國兒童,每日使用移動設備的時間,已經從2011年的5分鍾,上升到2017年的48分鍾。

如今的美國孩子擁有第一部手機的平均年齡是10歲。據《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中國未成年人擁有自己的手機的比例率達到73.1%。

實際上,有關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早已有許多機構關注到了。

有研究表明,過多使用電子設備會妨礙孩子的健康。 學術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的一份論文,研究了電子設備對9-12歲兒童的影響,在沒有電子設備的野外營地中度過五天後,這些兒童對非語言的情緒理解能力表現出了提高。過多的屏幕時間可能對孩子產生負面的身體影響,包括肥胖,心理問題等。

美國兒科協會還建議限制使用電子設備的,這可能會讓你更快樂。

蘋果的兩大股東曾寫信敦促蘋果採取措施,使父母得以限制兒童接觸手機。他們同樣希望蘋果公司研究頻繁使用手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公開信就引用了數個研究指出,過度使用這些電子設備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 提倡手,心,腦整體參與的學習的Waldorf教育

富豪們都把孩子送到哪去上學?

「當每個人都擁有科技近用權後,曾經的數字鴻溝便不復存在;當有些人開始迴避對科技的使用後,新型數字鴻溝又將產生。」Chris Anderson,連線雜誌的前任編輯描述的這一現像在美國已經真實地上演了。

美國富豪們都把孩子送到哪去上學?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層和工程師里面,除了開始流行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智能科技產品。他們甚至把孩子們送到傳統的,完全沒有智能和科技產品的Waldorf學校。在教學中,它主張採取身體鍛鍊和動手操作的方法,並且認為電腦會損害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行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注意力。

在Waldorf伊比利亞分校,3/4的家長都有着和高科技相關的背景。負擔起高昂的學費對他們來說也並不是一件難事,而在這個學校的校園里根本就找不到電腦。

附近的Hillview公立中學卻在宣傳它的iPad教育計畫,在這里學習的孩子將人手一台iPad並把它當做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

那些來自中產階級以及更貧窮家庭的孩子可能會在電子設備的陪伴中成長,而那些精英的孩子將會回歸玩木偶和看護人陪伴的生活。

當「屏幕」成為生活常態

一個農村孩子可能會沉溺於手機遊戲無法自拔,但也可能因技術而改變了他的命運。

比如,此前關於「一塊屏幕」的報導:

「200多所中學、7.2萬人看名校直播課程,16年中,有88人考上北大、清華。報導說:「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一些人非常激動,把大城市重點高中的名師講課看作優質教育資源,直播技術縮小了城鄉差距。」

無論背後的爭議如何,技術的進步,直播教學,至少為解決教育資源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給了貧困地區一道希望之光。

比爾·蓋茨也有贊同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作為慈善家,他對個性化教育很感興趣。而科技手段可以為不同的學生打造個性化的課程。

蓋茨認為,電子產品的作用應該是幫助學生成長,而不是娛樂。「個性化教育並非萬能靈藥,」蓋茨在Blog網誌中寫道,「不過,我相信這種方法能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現如今,手機App商店中,各種與兒童編程啟迪教學相關的應用如雨後春筍,連樂高這樣的玩具廠商都不願放過兒童編程教育這塊蛋糕,人工智能時代的網紅編程語言Python課程甚至在一些地區的小學中開始試點。

如何讓娃不在上大學第一天就「下崗」,培養「機器思維」,「與機共舞」,成為人工智能時代食物鏈頂端的人,成為不少父母思考的問題。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作者)

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每一種新技術的誕生都會帶來新的爭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對於普通人,拋棄掉手機、逃避屏幕是不可能的。網絡已經成為了工作、社交的一部分,成為了生活的常態。我們能做的,就是意識並接受這一點、擁抱讓我們受益的部分,抵禦、糾正那些損害我們的部分。

主要參考鏈接:

《A Dark Consensus About Screens and Kids Begins to Emerge in Silicon Valley》,by New York Times

《Tech Used to Be for the Rich. Now They』re Paying to Avoid It.》,by futurism.com

《硅谷技術先驅傑倫·蘭尼爾說,互聯網走上了歧途,你可以幫着拯救它 | TED 2018 現場報導》,by Qdaily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