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西北正出現變暖變濕新趨勢 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戈壁長草、蔬菜「爬山」、旱地防汛……「另類」情況提示,寒旱的大西北正在起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關注到西北降水增多的變化。他後來提出西北氣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推斷。

專家:西北正出現變暖變濕新趨勢 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30多年來的情況證實了這一推斷。降水增多主要由於氣候變暖,趨勢預計持續到21世紀中葉。」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說。

記者從陝甘寧青等省區的氣象部門了解到,1961年以來西北呈升溫趨勢,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後暖濕化更為顯著。

以甘肅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溫0.29攝氏度,降水東西有異,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肅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攝氏度,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27.7%。

「自然變暖的正周期與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正趨勢疊加,導致這一情況。這是趨勢,而非周期震盪。」丁一匯說。

專家:西北正出現變暖變濕新趨勢 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說,西北地區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更敏感,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更顯著。如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溫0.45攝氏度,明顯高於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

專家認為,這是西北發展和生態改善的大好機會。

蘭州區域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甘肅省植被覆蓋度為近18年來最高,戈壁荒漠面積減少,生態環境顯著恢復。

經濟作物適種區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鎮建立農業合作社的何甲奇說:「現在高海拔地區也能種菜,錯季上市菜價高。」

氣候變化是「雙刃劍」。專家介紹,西北地區出現「旱澇並存並增」新情況,極端天氣增多加大了防災減災壓力。

中科院副研究員李宗省說,氣候變化為西北帶來新機遇,但西北乾旱的本底環境不會改變,應協調好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短缺的關系以應對新挑戰。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