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望明月,那隻是一塊石頭?

自古以來,月亮都為人津津樂道,它是感情的寄託,是天上的宮殿,甚至是庇佑我們的神明。我們每每在夜晚抬頭看向那一輪明月時,都不禁產生遐想,想它的光彩,想它的浪漫,想它究竟從何而來。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和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誕生至今已有44億年。然而關於月球是如何誕生的,至今仍然沒有定論。

舉頭望明月,那隻是一塊石頭?

廣寒宮是由天宮里的能工巧匠為嫦娥搭建的房產的說法顯然只是傳說,不過直到人類文明走過千年,天文學家才揭示出真理,他們指着天上的月亮宣告:「那隻是一塊巨大的石頭。」

關於月球形成的假說則如雨後的春筍般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天馬行空的想象。

目前,月球誕生的問題在科學界主要有3種主流假說:

巨大撞擊假說 共同形成假說 捕獲假說

每種假說都在邏輯上解釋了一部分目前的發現,也都有漏洞等待新的證據來填補。

科學界對月球可沒有古人的浪漫情懷,更多的是基於理性和已有證據的推斷和猜測,其中撞擊假說聽起來甚至有點暴力。

該假說最早是由普林斯頓科學家愛德華·貝魯諾和里查德·戈特提出。

他們認為,月球應該是由一個天體撞擊到地球後形成的。這一假說獲得了不少人的認可。

早期的太陽系就像一個角鬥場,彌漫的塵埃和四散的氣體雲一邊圍繞太陽旋轉,一邊互相碰撞吸引,逐漸形成各個星球。那些最終沒能成為行星的敗者則成為漂浮在太空中的屍體,景象十分慘烈。

其中,一顆火星般大小的行星「忒伊亞」在形成不久後與同樣形成不久的地球相撞。

這場44億年前的驚天撞擊揚起的恐怖塵埃和碎石被重力束縛在一起,逐漸形成一個相對地球而言不那麼巨大的衛星,也就是我們的月球。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說法,當我們的地球和「忒伊亞」相撞時,所釋放的能量比彗星撞擊地球滅絕恐龍時大了將近1億倍。

這個假說基於我們早期對月球的一個探測結果,那就是月球的密度相對地球更小。而眾多天體模型也證明了這個假說有可能成立。

然而對撞擊假說的挑戰時刻存在……

大多數根據撞擊假說建立的模型表明,超過60%的月亮應該由「忒伊亞」成分組成。

這一推論和「阿波羅」採集回來的岩石樣本相悖。以色列天體物理學者馬斯特羅布諾諾巴蒂斯蒂指出,地球和月球的組成成分就像一對雙胞胎,它們之間相差最多隻有百萬分之幾。這種矛盾為巨大撞擊假說投下了長長的陰影。

巨大撞擊假說之後,第二位選手——同時形成假說登場。

或許因為有些熱愛和平的天體物理學者不喜歡太陽系太過暴力,於是地球和月球並非碰撞,而是同時形成的假說誕生了。

根據這個假說,是重力使早期太陽系或者說原始太陽星雲內的氣體和塵埃凝聚到一起,形成了各個行星,包括地球和月亮。

而在星雲內的不同區域,化學元素因為與太陽星核的距離不同而不同。這樣就解釋了為什麼月球和地球的成分相同,還能解釋月球在圍繞地球旋轉時恰好與地球黃道線重合。

然而這個猜想的漏洞更多……

建立撞擊假說的基礎之一——月球密度就是一個。盡管成分類似,月球的密度卻遠低於地球,如果兩個星球是雙胞胎,為什麼一輕一重呢?顯然,「同時形成」這樣的解釋無法令人滿意。

關於距離相近所以元素相似的說法也不符合太陽星雲的凝聚過程。

眾所周知,太陽星雲作為旋轉的星雲,巨大的對流、輻射壓力和沖擊波都使得「穩定的區域」難以存在。所以因為相鄰而同生和相似的說法就不怎麼站得住腳了。

此外,經過測算,月球的實際誕生時間比地球晚了將近1億年。這對於宇宙來說或許只是一瞬,但對於月球和地球來說就不算短了,而對於人類來說更是近乎永恆。所以要說「同時形成」,真的是非常牽強了。

第三個假說最為有趣,甚至開始為科學添加浪漫的色彩。

當你的目光望向夜空時可曾想過,在44億年前的某個機緣巧合之下,地球的引力緊緊抓住了一個經過的天體,而這個天體也從此決定作為衛星留下來陪伴地球?

這種推論並非完全的空想,而是源自我們對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觀測。火星的火衛一和火衛二就是火星由太空中捕獲的隕石形成。既然火星可以做到,那麼地球同樣有可能。

然而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其中最嚴重的是地球和月球組成成分的相似性。地球與月球具有相同的氧同位素測定值,這意味着它們的組成成分來自同一種材料。宇宙中遙遠彼方形成的天體居然和地球的組成成分幾乎相同,這個巧合的可能性相當於連續中10次六合彩。

此外,通過模型推演發現,被捕獲形成的衛星行進路線無法對齊母行星的黃道線,這也與現實不符。

盡管這個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失寵,但這個假說依然是如此迷人,以至於如今仍有大量的學者在力圖證明它的可能性。比如最近就有人提出,也許月亮是地球從金星「竊取」來的。

時間來到2019年,一項新的發現振奮了巨大撞擊假說支持者的心。

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差異可能比我們以前想象的要大得多——這一發現正在為月球的形成假說洗牌。

在這項新研究中,科研人員對一系列月球樣品中的氧同位素水平進行了新的高精度測量,依靠新的高精度測量儀器重新拓展了以前的工作,結果出人意料。

該發現的主要提出者,新墨西哥大學的埃里克·卡諾博士表示:「我們驚訝地找到了不同月球岩石樣本之間的區別,通過對一系列月球樣品中氧同位素水平的高精度測量,發現不同的樣品種類,其成分差異具有規律性差別,這個發現解釋了為何早期的同位素平均測量方式認為地球和月亮的成分非常相似。」

先前的工作將月球同位素數據平均在一起而忽略了月球不同岩石類型的差異,因此無法准確描述地球與月球的組成成分差異。

所以原始地球與「忒伊亞」很可能只是看起來非常相似而已,其實相互之間的成分有着巨大的差異。

可惜的是,月球的岩石樣本有限,埃里克博士無法做更多的檢測。但新的發現讓人們重拾對巨大沖撞假說的信心。

科學家甚至開始推測,在相撞發生後的1千年中,撞擊留下的碎片中的氣化岩石很可能導致熔岩不斷降落在月球表面,熔岩雨與新生衛星表面產生的化學作用可能導致月球最表面岩石中的氧同位素組成更類似地球。

隨之而來的,是想象力的大門被一扇扇打開。

科學總被認為是浪漫主義者的「死敵」,它扼殺神話,摒棄幻想,一個個新發現將我們的美好想象粉碎得十分徹底。

然而科學同時代表了另一種浪漫,它體現了人類的雄心與好奇心,代表了我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一位天體物理學家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天文學家,另一種是航天員,前者滿足於觀察,後者則一定要親自前往目的地,去觸及他心中的理想。」月球的形成之謎恐怕要仰賴後者的努力。

在疑團被徹底解開之前,讓我們保持浪漫。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