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銨簡史:生存還是毀滅?

8月4日,黎巴嫩的貝魯特港口發生大規模爆炸,遇難人數達158人,逾6000人受傷、21人失蹤。據報道,黎巴嫩高級官員表示,此次大爆炸很有可能是在港口倉庫存放六年之久的2750噸硝酸銨被引燃造成的。5年前的8月12日,國內天津港大爆炸也是由硝化棉自燃起火引發的硝酸銨爆炸。

硝酸銨簡史:生存還是毀滅?

實際上,自20世紀初硝酸銨大規模生產後,其引發的安全問題就一再出現:1921年德國奧堡工廠大爆炸、1947年美國得克薩斯州港口大爆炸、2001年法國圖盧茲化工廠大爆炸……

硝酸銨是一種普通化工產品,但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生存或是毀滅的兩重期待:或製作化肥提高糧食產量,為了人類的生存;或製作成炸藥,用於戰爭,這必將帶來大量的傷亡。

在這樣的期待下,硝酸銨歷經萬千次探索、一波三折終從實驗室邁向中間試驗,並最終走向大規模生產。本文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周程基於科學技術史視角細述的硝酸銨的故事。

肥料和炸藥的刺激

工業革命後,歐洲各國的人口出現快速增長。用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成了擺在歐洲各國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要擴大糧食生產首先必須增加肥料的供給,而當時人畜糞便和堆肥等傳統肥料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生產的需求,歐美等國不得不想方設法開拓新的肥料供應源。秘魯欽查群島上的鳥糞山就是在這個時候引起西方商人關注的。由於開采量太大,19世紀50年代後期,數千年堆積而成的鳥糞山不出20年便被挖得依稀可見地表岩層了。

工業革命還導致炸藥使用量激增。開礦、興建鐵路、開挖運河,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離不開炸藥。1853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更是將炸藥的需求量推向了一個高峰。進入19世紀中期後,英、法、德等國把目光投向了南美阿塔卡馬沙漠太平洋沿岸附近的硝石產地,該地區屬於智利管轄。

在生產炸藥和肥料兩種需求的刺激下,智利硝石的出口量猛增。歐洲人又開始擔憂智利硝石是否會像秘魯鳥糞山一樣很快就被消耗殆盡的問題了。

1898年,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克魯克斯呼籲科學家立即行動起來,着手研製可大量合成的新型肥料,尤其是把空氣中大量存在的氮氣轉換成種植小麥時不可或缺的含氮肥料。

1900年擔任萊比錫大學化學系教授、後來於190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學者奧斯特瓦爾德(Friedrich W。 Ostwald,1853-1932)決定響應克魯克斯的號召,啟動直接用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研究。不過,他最初的動機是為了預防德國的硝石運輸線被英國海軍切斷的不測。

此前,已有很多人從事過合成氨研究,但大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奧斯特瓦爾德是催化研究領域的專家。他認為合成氨的關鍵在於實現溫度、壓強和觸媒之間的平衡。他在實驗中發現,使用鐵絲做觸媒,對氮氣和氫氣進行加熱後可獲得一定量的氨。他試圖將這項技術高價賣給巴斯夫公司。

巴斯夫公司在決定是否購買該項技術時,有關負責人讓進公司還不到一年的卡爾·博施(Carl Bosch,1874-1940)對奧斯特瓦爾德的合成氨實驗進行了追試。博施的追試實驗不盡如人意,並與奧斯特瓦爾德發生爭執,奧斯特瓦爾德一氣之下決定不再從事合成氨研究。

不服輸的哈伯

20世紀初,還有不少德國學者前赴後繼地展開用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能斯特(Walther H。 Nernst,1864-1941)和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

能斯特1904年起擔任柏林大學的物理化學教授,1920年因發現熱力學第三定律而榮獲當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哈伯1898年起擔任卡爾斯魯厄(Karlsruhe)高等工科學校物理化學和電化學副教授,1906年升任教授,1919年因發明用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而榮獲19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哈伯1904年把研究重點轉向合成氨。最初,他主要遇到了兩個難題:一是組成氮氣分子的兩個氮原子結合得非常緊密,很難把它們分離開,除非加熱到1000℃以上;二是氮原子和氫原子結合成氨分子時,會產生大量的熱能,如果不能快速地對氨進行冷卻處理,氨分子很容易吸熱分解。

哈伯在實驗中獲得的氨的數量極少,由於合成氨的產率太低,工業化生產前景不妙,哈伯打算放棄這項研究。1905年,哈伯公開發表了他在研究過程中獲得的部分數據。

能斯特當時也在從事與合成氨相關的研究,他在把自己發現的熱定理運用到氨的平衡研究過程時,計算出了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用氮氣和氫氣合成氨時的產率。

該計算值遠小於哈伯的實驗數據。能斯特認為哈伯的數據偏大極有可能是因實驗誤差造成的。1906年秋,能斯特把自己研究得出的數據遠小於哈伯測得的數據一事寫信告訴了哈伯。

在1907年德國本生協會會議上,能斯特和哈伯先後公開了自己有關合成氨的最新研究結果。由於雙方的氨的產率數據差異比較大,彼此之間為誰是誰非發生了爭執。哈伯回到學校後便一頭鑽進實驗室,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從事合成氨研究。他發誓一定要洗刷掉能斯特潑在自己身上的髒水。

此後半年多,哈伯通過改進實驗裝置、加大反應壓強對合成氨展開了一系列研究。當把反應壓強加大到遠高於能斯特實驗所加壓強值時,獲得了超出預期的好結果,但該項技術離工業化生產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此後,在巴斯夫的資助下,哈伯添置了一批高壓研究設備。他打算重點研究100~200個大氣壓下的氨的合成情況。實驗結果表明,隨着壓強的不斷提升,氨的產率不斷增大。當壓強加大到200個大氣壓時,溫度即使下降到500~600℃之間,氨的產率也不會明顯減少。這在溫度超過700℃,觸媒活性大都會急劇下降的情況下,意義非同尋常。

在弄清了溫度和壓強的最佳平衡點之後,為了進一步提高氨的生成速度,哈伯集中精力對觸媒進行篩選。他先後對粉狀的鎳、鎂、鉑等進行了測試,但效果均不理想。

之後,他又把稀有物質試料拿出來進行測試,並於1909年3月發現使用鋨做觸媒可以大幅提高氨的生成速度。這意味着氨的工業化生產前景已經變得相當明朗了。

之後,哈伯找到了跟鋨的功效同樣顯著的新觸媒——鈾,並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1909年7月的一次模擬實驗中,使整個系統持續穩定地運轉了5小時之久。

當時,高壓反應室中被轉化成氨的氮氣達6%~8%。是時,哈伯尚不滿40歲。

此後,有關合成氨的研究開始由實驗室研究走向中間試驗研究,研究中心也由哈伯的實驗室轉移到了巴斯夫。

萬千次試錯的博施

合成氨的中間試驗研究是在博施的領導下展開的。當時,博施年僅35歲。

博施1909年夏開始主持合成氨項目中間試驗研究時,面臨的難題數不勝數,其中最大的三個難題是,廉價高效觸媒的開發、高純度原料氣體的大量生產和大型耐高溫高壓合成反應裝置的研製。

新觸媒的開發由米塔斯(Alwin Mittasch,1870-1953)具體負責。盡管哈伯繼鋨之後又發現了鈾具有比較好的催化功能,但鈾和鋨都不能算是理想的觸媒。

米塔斯小組設計出了一種可迅速更換觸媒的小型實驗裝置。實驗時,他們通常會同時啟動20多台裝置對不同的觸媒進行測試。

在此過程中,一種瑞典產的磁鐵礦催化效果不錯。於是,他們在純鐵中按照不同的比例一次摻入一種元素進行測試,之後又按不同的比例同時摻入兩種元素,甚至是三種元素進行測試。

結果顯示,用純鐵做觸媒幾乎沒有任何效果。但是,摻入某些物質後,仿佛是給鐵施加了魔法似的,其催化效果陡增。

1910年1月初,米塔斯小組發現,在鐵中添加氧化鋁後,其催化效果幾乎與鋨相同。再添加少量氧化鉀,其催化效果更佳。米塔斯小組又對有可能成為觸媒的物質進行了成千上萬次的試錯實驗。

遺憾的是他們後來一直未能發現比鐵、氧化鋁、氧化鉀三者的混合物催化效果更好的合成氨觸媒。

由於新研製的觸媒很容易被原料氣體中的有害雜質毒化而失效,因此合成反應對原料氣體的純度要求很高。博施他們只得嘗試着用電解鹽水法製取氫氣,後因反應速度太慢、用電量太大而作罷。

之後,他們決定改用水蒸氣與灼熱的焦炭反應來製取氫氣。問題是,生成氣體中含有不少一氧化碳。為了清除氫氣中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博施專門組建了一個攻關小組。該小組經過多方努力,終於開發出可大量製造高純度氫氣的工藝。

此時,如何設計製造能耐高溫高壓的大型合成反應裝置便成了當務之急。

合成反應容器的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其內部壓強通常是蒸汽鍋爐的20倍,溫度高得可以把鐵燒紅。博施他們不僅對當時最先進的蒸汽機車、汽油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等進行了研究,而且還走訪了克虜伯等大型鋼鐵企業的負責人,並請他們介紹了大炮製造技術的最新發展情況。

在博施的率領下,全體人員連續奮戰多月,終於設計製造出了兩台高達2米4的圓柱形合成反應容器,並將其置於用強化混凝土製成的防護罩內。但這兩台中試用合成反應容器只運行了三天就爆炸了。

爆炸是因圓柱形合成反應容器內壁多處出現龜裂引起的。研究人員走過一段彎路後最終發現,爆炸是因粒徑很小的氫原子在高壓下鑽進了受熱膨脹後的碳素鋼內部,並與其中的碳元素發生反應引發的。

由於合成反應條件很難改變,故擺在博施面前的選擇只剩下兩個,要麼改用其他金屬製作反應容器,要麼給碳素鋼反應容器內壁加一道保護層。

當時能夠用來製造耐高溫高壓反應容器的只有鉑等少數貴金屬,成本太高。因此只能給碳素鋼反應容器內壁加保護層了。博施在對加保護層方案進行分析總結時,想出了給高強度碳素鋼圓筒加內襯的方案。

使用內襯的主要目的是阻擋氫原子向其外側的碳素鋼圓筒內壁滲透。如果內襯使用久了發生脆化,可以進行更換。只要內襯能把滲透到其外側的氫原子的數量大幅度降下來,那麼內襯外側的碳素鋼承壓圓筒就不大會發生內壁脆化現象。

至於內襯所使用的材料可以是強度不高、含碳量很低的熟鐵。

加熟鐵內襯之後,如何將滲透到內襯外側的少量氣體及時地排放出去?博施再度陷入長思,並於1911年2月偶然意識到:此前,他們一直在努力防止反應容器內的氫氣外泄,生怕泄漏出來的氫氣遇氧後發生爆炸。

其實,氫氣泄漏出來後,只要在空氣中的濃度未達到發生爆炸的程度,人們就可以不用管它。這意味着在碳素鋼圓筒上鑽一些小孔,直接把滲透到內襯外側的少量氫氣排放出來並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危險。

1911年3月,博施把上述想法付諸實施之後,發現防爆效果非常明顯。1911年底,日產氨量高達數噸的中試裝置終於實現了穩定運行。這意味着大規模興建合成氨工廠的技術可行性已基本具備。

一戰的「催化」

1913年9月,巴斯夫的第一座合成氨工廠在奧堡建成投產。巴斯夫合成氨工廠建成投產前,由於氨的產量低且價格昂貴,氨多被用做冷卻劑,很少被用做化肥的。

合成氨工廠建成投產後,氨的產量急速攀升,於是就有必要開拓農村市場,直面與智利硝石的競爭問題了。對巴斯夫來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氨轉化成硫酸銨。

但是,德國農民用慣了硝酸鹽類肥料,不怎麼喜歡用硫酸銨。這樣一來,博施需要考慮如何將氨轉化成硝酸,然後再進一步轉化成硝酸銨之類肥料。

但沒過多久就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智利硝石多被軍方拿去生產炸藥了,德國的肥料供應出現了短缺。隨着硫酸銨銷量的增加,巴斯夫必須進一步提高氨的產能。

實際上,除非對生產裝置中的關鍵設備——合成反應容器進行徹底改造,否則合成氨的產能很難再上一個台階。而軍方的炸藥需求對巴斯夫合成氨工廠的改建與擴建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一戰前,德軍以為很快就可結束戰事,只准備了半年的彈藥。當軍方意識到戰爭有可能會僵持一段時間之後,便開始思考軍火的穩定供應問題。

戰前,在銀行界的大力支持下,石灰氮法固氮技術在德國也獲得了比較快的發展。由於石灰氮很容易轉化成生產炸藥所需的硝酸,在一些人士的游說下,德國政府決定資助相關企業大規模擴建石灰氮工廠。

這顯然刺痛了哈伯和博施。哈伯和博施不能坐視石灰氮法固氮技術的崛起。經過一番艱苦探索之後,巴斯夫發現,雖然將氨直接轉化成硝酸比較麻煩,但可以比較方便地將其轉化成和智利硝石主要成分相同的物質——硝酸鈉。

這意味着只要政府肯投資,巴斯夫即可在短期內大量生產可用於製造炸藥的「智利硝石」。

為此,博施游說德國政府,強調硝酸鈉可以很方便地用來生產炸藥(硝酸鈉和硫酸可以反應生成硝酸),更重要的是用硝酸鈉生產炸藥的費用遠比用石灰氮生產炸藥便宜。最終博施和德國政府簽訂了一項協議,承諾半年內完成奧堡合成氨工廠的改造,自1915年5月起每月生產5000噸硝酸鈉。

但巴斯夫開始批量生產「智利硝石」的當月,就遭遇法國空軍的大規模轟炸。1915年9月,德國政府建議巴斯夫在法國飛機炸不到的德國中部地區建一座比現在的合成氨工廠還要大一倍的第二合成氨工廠。

1917年4月底,讓洛伊納工廠的大型合成反應塔實現了點火。該廠建成當年產量就沖到3.6萬噸,戰爭結束時的年產量急速攀升至16萬噸。

「空氣變成麵包」的代價

一戰後,巴斯夫針對農業生產的需要進行了產品結構調整。比起硫酸銨,德國農民更喜歡使用硝酸鹽類化肥料,加上用硝酸銨製作肥料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優勢,故巴斯夫很快就實現了硝酸銨的大規模生產。

為了便於儲存和運輸,工廠一般都會對硝酸銨溶液進行濃縮、結晶和造粒處理。問題是,硝酸銨顆粒很容易受潮結塊,而且對高溫的耐受力較差。硝酸銨受熱分解後會產生大量的氧氣、氮氧化物和水蒸氣,這些氣體在急劇釋放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引起爆炸。

由於巴斯夫對硝酸銨的這一危險性缺乏足夠的了解,所以曾在一次粗暴的操作中,引發了一場駭人聽聞的大爆炸。

1921年9月21日上午7時32分,巴斯夫公司奧堡工廠一處存放有4500噸硝酸銨與硫酸銨復合肥料的巨型庫房發生猛烈爆炸,爆炸中心形成了一個直徑125米、深19米的大坑。這次的大爆炸造成奧堡工廠附近的1000多戶房屋中的70%被摧毀。

方圓數十公里內的路德維希港、奧格斯海姆、弗蘭肯塔爾等地的建築物也受到破壞。這場災難造成509人喪生、160人失蹤、1952人受傷、7500人無家可歸,是德國化學工業史上最大的一次事故。

因爆炸中心無人生還,直到1925年,奧堡大爆炸的官方調查結果才對外公布。德國電視一台稱,當時工廠將生產出來的硝酸銨和硫酸銨大量囤積於庫房內,准備等市場旺銷時上市。由於庫房里堆積的4500噸硝酸銨和硫酸銨已經固化,於是工人們引爆少量炸藥來將其松動,因為「此前類似操作從沒有發生過事故」。

調查還發現,在奧堡大爆炸發生前兩個月,德國就發生過運送硝酸銨的貨車爆炸事故,但那場事故並沒有引起巴斯夫的警惕。

不過,奧堡大爆炸發生三個月後,奧堡工廠的生產就恢復了,因為太多人食不果腹,急需使用化肥增產糧食,因此人們沒有過分苛求成功「將空氣變成麵包」的巴斯夫公司。然而,正是這種寬容,造成了此後的一次又一次的硝酸銨大爆炸,包括這次的貝魯特港口的硝酸銨大爆炸。

後記

化學工業是非常特殊的工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試錯,對於安全生產的要求極高。因此,維持強大的化學工業需要大量的基礎人才支撐。巴斯夫公司工業化生產硝酸銨的過程一波三折,最終能夠成功離不開充沛的化工基礎人才供給。

德國在洪堡教育改革後形成了高質量的科學—工程教育體系,這使得德國在化學、機械等工業領域有了世界頂級的人力資源,最終使得德國在化工等領域領先世界。即使如此,安全生產依然是化學工業繞不開的達摩克利斯劍,要維持安全生產更需要大量基礎人才不斷改進維護。

本次貝魯特大爆炸,很大程度上源於黎巴嫩海關工作人員缺乏硝酸銨這類危險品的存儲知識。從去年10月起,黎巴嫩各地即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活動,要求政府下台,組建新的專家政府。

黎巴嫩是教育水平極高的國家,有諸多高水平大學,培養了大批高水平人才。

但由於政局長期動盪的復雜原因,其政府人員的平均教育水平反倒較低,專家型人才在國內難以發展,這是其國人民一直詬病的痼疾。培養、使用和拔擢專家型人才是有為政府的應有之義。

當今時代,社交網絡下沉情況嚴重,全世界反智主義和利己主義浪潮興起,基礎人才的培養和就業在諸多國家都出現了問題。今年7月,美國兩艘准航母缺乏專業人才維護失火的事件殷鑒不遠。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次大爆炸,希望能喚醒黎巴嫩和當今世界。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