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能否種菜?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不排除未來在月球科研站人工培植

「月球是否能種菜」這一問題日前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熱搜。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對此回應稱,在月球現有自然環境下種菜、種糧食並不現實,但不排除未來在月球科研站進行人工培植。

吳偉仁解釋道:「據科學家推算,月球南極有可能有水冰存在。月球產生過程中應該是有水的,月球的南、北極都有深邃的月洞,洞里長時間見不到陽光,水很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未來中國將探索月球南極,尋找水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科學目標。月球沒有空氣,目前月球上的自然環境無法種菜,但是不排除未來通過建設月球科研站,利用人工培植種出蔬菜和糧食。

月球探測向來是世界各國探索太空的熱點。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約1731克月球樣品成功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畫上圓滿句號。

民眾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研究進展非常關注。吳偉仁表示,月球樣品主要為月壤,包含微細的礦物顆粒、岩石碎屑和玻璃質微粒等。「月壤到底和地球上的土壤或石頭有什麼區別?現在經過對比、化驗、分析,月球樣品和北京地區的地質結構有一些差異,有些指標差距還比較大,有待科學家做進一步研究。」

吳偉仁指出,採集的月球樣品將包括三類用途。首先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是進行科學研究;其次,一部分樣品將入藏國家博物館,向公眾展示,進行科普教育;第三,依據國際合作公約和雙多邊合作協議,中國將發布月球樣品和數據管理辦法,與有關國家和全球科學家共享。

相關閱讀:

月球「土特產」亮相,哪些研究成果值得期待

來源:澎湃新聞

月球能否種菜?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不排除未來在月球科研站人工培植

展出的月球樣品。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2月27日上午,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在國家博物館與公眾見面。那麼,月壤研究為什麼重要?美國和蘇聯都曾取回過月壤,並研究了幾十年。的月壤研究又期待取得怎樣的結果?

遙感等方法也能獲得月壤信息,月壤樣品的研究有什麼不同?

探月工程的實施,讓我們對月球的了解更加深入。例如,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帶回的數據就讓我們獲得了關於月球背面和表面地質過程的重要信息,對月壤的形成過程有了新認識。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林紅磊和研究員林楊挺等,通過對探測數據的研究認為,月球上的「碎塊」坑可能是被膠結的月壤團塊砸出的小坑,而非隕石撞擊形成的坑。

與這些研究相比,月壤樣品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在內的一些國家和組織對月球開展過幾十次遙感探測,「這些研究也能取得一些結果,有些結果還非常不錯,主要是加深對整個月球的全球性認識和理解,嫦娥五號采樣點也是在前期遙感探測、着陸器無人探測等的基礎上確定的」。但這些研究都沒有取得月壤樣品,因此得到特定地區的詳細信息是有限的,「中國科學家拿到真實的月壤樣品,在實驗室里面進行微區、微束、微量分析,根據即將獲得的精細而全面的分析結果,我相信會得到更豐富、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也可以驗證之前的遙感探測結果,與其他地區採集的月球樣品和月球隕石進行互相對比,這些科學研究工作對認識月球很有幫助,對以後的探月任務也有很強的指導性」。

記者了解到,研究月壤樣品不僅可以認識月球目前的狀態,豐富人類對月球的了解,進一步揭開月球的起源之謎,了解月球演化歷史中的關鍵階段,讓我們對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有新的認識,也將修正和提升我們對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和行星的相關知識。同時,月壤樣品的研究也可以為後續月球科研站建設和人類登月作準備。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0年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移交存儲在國家天文台月球樣品實驗室後,研究人員已完成部分樣品的分類、樣品分樣、部分物性測量和礦物化學分析等。目前,科研人員還在繼續進行相關的分析研究,取得的數據將對外開放共享。據介紹,月壤未來將按相關規定向全國科學家開放研究——經過申請,國內具備研究能力和資質的科研人員可利用各類專用儀器設備,對月壤進行更深入的實驗分析。

這不是人類第一次取得月壤樣品,嫦娥五號的月壤樣品有什麼不同?

此前,美國通過6次載人登月活動,帶回381.7千克月壤和月岩樣品,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分三次共取得約300克月壤樣品。那麼,我們還需要研究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對於月球研究來說,這些樣品的多樣性還不夠。

「美國的月壤和月岩樣品采自6個登月點,蘇聯的樣品采自3個登月點,但月球的面積有38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陸地面積的4倍,僅這幾個點的樣品是無法代表月球全貌的。」鄭永春說,此次嫦娥五號選取的采樣點距離美國「阿波羅」號的采樣點和蘇聯的采樣點非常遠,有不一樣的地質背景。「『阿波羅』號的采樣點在月球赤道兩側中低緯度地區,被稱為阿波羅帶,蘇聯采樣點在月球正面的東側。而嫦娥五號的着陸點在月球正面的西北部,這里是月球最大的月海——風暴洋,此前人類的探測器從未在此着陸過。除了與之前的采樣點相距遙遠之外,嫦娥五號采樣點的火山活動更為年輕,可以研究月球內部能量的衰竭,更加全面地了解月球地質演化歷史。這也意味着,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很可能取得不一樣的結果,有獨特的科研價值。」

在鄭永春看來,月球樣品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科學研究。鄭永春說:「能夠取回月壤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科技能力的最好體現。」當年美國贈送給1克月岩,其中一半用於展覽,科學家們只能用其中0.5克進行研究。現在,我們有近2000克樣品,可用於研究、科普和教育。「此次月球樣品有100克在國博展出,能夠親眼看到這些來自月球的禮物,非常令人振奮,又有誰不會為了中國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而贊嘆呢!」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