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中飄浮的微塑料:在全球范圍內循環

4月23日消息,一項新的研究稱,地球的大氣層中飄浮著大量的微塑料碎片,隨著空氣流動甚至能穿越整個大陸。研究人員表示,未來這一環境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並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大氣中飄浮的微塑料:在全球范圍內循環

目前學術界對微塑料尚未有準確的定義,但通常認為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薄膜都可以視為微塑料。此前的研究顯示,海洋、瓶裝水甚至我們的糞便中都可以找到微塑料顆粒,但截至目前,科學家對所謂「微塑料循環」的大氣部分仍知之甚少。

這項新研究指出,地球大氣中已經存在數千噸微塑料,其最顯著的來源是道路。計算機模型還揭示了微塑料顆粒如何在全球范圍內遠距離輸送,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免受污染。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再次表明微塑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

「微塑料幾乎會破壞所有生態系統,更不用說人類健康了,」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環境科學家詹尼絲•巴拉尼說:「我們才剛開始了解微塑料污染的范圍,對其所產生的影響還一無所知。」

就重要性而言,微塑料問題可以與氣候變化相當,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與之交織在一起。「因為塑料正是化石燃料的產物,」詹尼絲說。

進入大氣層

為了弄清楚微塑料如何進入和穿過大氣層,詹尼絲及其同事在14個月的時間里,在美國西部的多個地點測量了空氣顆粒沉降物。根據測量結果,他們估計美國西部上空的大氣中大約有1000噸的微塑料

詹尼絲表示,研究小組對他們所發現的微塑料含量感到「非常震驚」。此前研究人員預計城市將是大氣中微塑料污染的最大來源,但對這些沉降物顆粒的分析表明,道路是最大的源頭:大氣中84%的微塑料來自道路。

「考慮到塑料和灰塵一樣,需要通過某種物理作用才能進入大氣,這就說得通了,」詹尼絲說,「道路以及道路上行駛的汽車——這可能更加重要——提供了將微塑料顆粒輸送到大氣中的機械能。」

大氣中微塑料的其他來源還包括海洋(11%)和農業土壤灰塵(5%),二者都與強風的作用有關。然而,研究人員懷疑,這三種來源在世界其他地區所導致的污染水平很可能並不相同。

在全球循環

利用收集到的數據,研究人員建立了計算機模型,試圖弄清楚微塑料如何在全球各地運輸,以及哪些地區可能是微塑料含量最高的熱點地區,如歐洲、東亞、中東、印度和美國等。「大氣是微塑料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詹尼絲說,「大氣可以將微塑料運輸到不同的地方,跨越大洲,去到非常偏遠、一般不會受到人類污染的地方。」

研究人員還發現,微塑料顆粒可以在空氣中的停留時間為1小時到6.5天,這一上限對於跨大陸運輸而言已經足夠了。這也意味著,即使像南極洲這樣沒有直接微塑料來源的偏遠地方,也面臨著污染的風險。「沒有人能免受這種污染源的影響,」詹尼絲說,「我們可以把垃圾運到其他國家,但這些(微塑料)仍然會回來困擾我們。」

此前已有研究指出,海洋已經成為微塑料污染的重災區,從近海到大洋,從兩極到赤道,從海洋表層到海底沉積物,甚至最偏遠的極地冰川都檢出了微塑料。可以說,微塑料已經遍布了整個海洋系統。在我們日常食用的貝類、魚類等食物,以及飲用水當中,也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

接下來的研究

大氣中的微塑料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塑料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分解成我們在大氣中看到的微小碎片,」詹尼絲說,「由於我們缺乏有效的方法來處理塑料垃圾,這一問題會越來越復雜,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微塑料進入環境當中,然後進入大氣。」

詹尼絲指出,了解微塑料的全球移動模式和過程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接下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弄清楚空氣中的微塑料會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吸入任何顆粒物都可能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她說,「但截至目前,我們並不知道微塑料的危害是否會大於其他天然氣溶膠。」

這項研究於4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任天)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