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20年花掉超千億美金,一些人開始覺得它「沒什麼用」了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自 2000 年開始有宇航員入駐以來,已經耗費了一千多億美元的修建和維護成本,但是它造福社會了嗎?科學家分成了兩派:一些人認為這是團結的燈塔,而另一些人覺得它只不過是動作片的背景板。

來源 the Guardian

作者 Robin McKie

翻譯 阿金

審校 戚譯引

太空科學家們正籌備慶祝一項非凡的航天成就。再過幾天,就是人類在外太空持續生存的第 20 個年頭。

20 年來,宇航員團隊們不間斷地造訪國際空間站,在我們星球上方 400 千米的高空建造了自己的家園。2000 年 11 月 2 日,第一批宇航員入駐空間站,他們是美國宇航員比爾·謝潑德(Bill Shepherd)和俄羅斯宇航員謝爾蓋·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尤里·吉岑科(Yuri Gidzenko)。自此之後,空間站為定期輪換的宇航員們提供庇護,而宇航員確保始終有人維護它的運行。

空間站重達 420 噸,以 17000 邁(相當於時速 27359 千米)的速度每天繞行地球 16 周,總共有 240 名男女宇航員在里面駐留過。109 米長的空間站包括六個睡眠區域、兩個廁所、一間健身房,而最受歡迎的地方是歐洲建造的一組凸窗,稱作穹頂艙(Cupola),里面提供了 360 度視角,宇航員們能俯瞰地球上的風暴如何聚集,太陽如何升起。

蒂姆·皮克(Tim Peake)是官方記錄中上過國際空間站的唯一一個英國宇航員,也是穹頂艙的忠實粉絲。他說,當他第一次看到我們的星球時,意識到了它多麼脆弱。「你能看到大氣層,只有 16 千米厚。它並不是無窮無盡的。」在 BBC 的采訪中他如此回憶道,「地球所維持的讓我們賴以生存的所有氣體,就是這麼薄薄的一層。突然間你就會意識到,我們排放到大氣層的東西其實非常重要。」

而空間站生活更加平凡的一麵包括宇航員飄浮在空中彈奏吉他小夜曲,意大利宇航員薩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的一段烹飪歷史,她在外太空用零重力馬克杯喝下了第一杯意式濃縮咖啡,以及處理一系列廁所崩裂事故——「空間站的這一部分是我們返回地球後人們最好奇的」,皮克說。而且這些內部細節非常重要,科學家們如此堅持道。「維持國際空間站的運轉告訴我們,雖然外太空環境極為嚴峻,但人類依然能在那里,在遠離自己故鄉星球的地方安家落戶。」愛丁堡大學的天體生物學教授查爾斯·科克爾(Charles Cockell)說,「對我們來說,這一課至關重要。」

國際空間站20年花掉超千億美金,一些人開始覺得它「沒什麼用」了

國際空間站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制定了建造永久軌道空間站的計劃。然而,費用預估表示,計劃成本可能會高得驚人。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才有機會和俄羅斯展開合作。俄羅斯的航天工程師們已經掌握了相當豐富的長期太空任務經驗,他們原來就有一個小型軌道空間站禮炮號(Salyut),還有一個比前者大不少的空間站和平號(Mir)。

「這也是美國高度務實的舉動。」英國國家航天中心主任阿努·奧加(Anu Ojha)教授評價說,「蘇聯解體時,美國想要防止前蘇聯的航天專家流失,所以想方設法讓他們參與聯合航天項目,能夠保證他們待在自己的祖國,同時給他們一定程度的支持。而國際空間站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完美計劃。」

最終,美國和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的建造計劃上達成共識,同時加拿大和日本的航天局也同意加入,還有歐洲航天局(ESA),其中英國更是關鍵成員。空間站的組裝開始於 1998 年,要求美國派遣 30 艘太空飛船,俄羅斯發射 40 多座火箭,將組件和模塊送入空間站,到了 2011 年,空間站正式完工。多年來宇航員們都忙着建造空間站,直到最近幾年,他們才能夠集中展開嚴謹的科學研究,包括和地球上數千名科學家一起合作進行 3000 多項實驗。

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最終費用超過了 100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6700 億元)。每年用於空間站維護和服務性飛行的成本更是飆升至 4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268 億元)。美國支付了其中大部分款項。問題來了:如此巨額的支出,真的值得嗎?

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tiy of London)的行星科學專家伊恩·克勞福德(Ian Crawford)教授認為值得:「空間站是一個高水平國際合作的典範,誕生於全世界急切需要能夠凝聚人類和國家的活動之際。並且,學會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工作讓我們處於有利形勢,因為我們准備重返月球,可能還會送人類上火星。」

國際空間站20年花掉超千億美金,一些人開始覺得它「沒什麼用」了

2013 年,加拿大宇航員克里斯·哈德菲爾德(Chris Hadfield)表演了大衛·鮑伊(David Bowie)《太空怪談》(Space Oddity)的太空版。圖片來源:Nasa/EPA

然而,其他科學家的觀點則不盡相同。「你沒法證明,花費巨額數目用來建造國際空間站合情合理。」英國皇家學會天文學家馬丁·里斯爵士(Sir Martin Rees)說,「首先,它的科學回報目前看來微不足道。我們對於長時間生活在太空中身體會有何種反應有了一些了解,我們在零重力條件下生長了一些晶體,但這絕不能和給空間站投入的上百億美元相提並論。事實上,空間站只會製造花邊新聞,比如廁所堵了,或者宇航員飄在空中彈着吉他唱歌。」

里斯補充說,NASA 的資金最好能用來啟動送去其他行星的機器人任務,或者建造軌道天文觀測器等等。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的物理學家史蒂夫·溫伯格(Steve Weinber)的支持。「空間站內唯一做過的有趣科學實驗是通過阿爾法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研究宇宙射線,但在其操作過程中,宇航員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他告訴《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可以通過無人任務把儀器放置在軌道上運行,成本要低得多。」

奧加補充說,一開始他非常質疑國際空間站的科學合理性,但現在確信這是一大成功。「我們在人類太空飛行經驗、航天工程方面取得了成績,而且科學產出也是巨大的。我們已學會如何在太空中組裝巨型結構,在太空中長期生活,同時處理各種發生的意外狀況。至關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浪費這些經驗。」

而研究空間站宇航員給我們上的重要一課,就是長期生活在零重力環境下對人類身體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肌肉損失,骨密度降低,視覺和味覺損傷。科學家還發現,宇航員在執行完四到五個月的太空任務之後,需要花費數年時間來恢復自己的骨密度。另一方面,通過使用跑步機和重量機械,宇航員們能夠避免肌肉損失帶來的最嚴重後果。

NASA 正計劃在接下來的四年或五年內繼續投入資金支持國際空間站,並表示希望私人企業未來能接管空間站進行商業運營。而官方經費將用於更加前沿的太空任務,例如探索以及定居月球,可能有朝一日還會送人類上火星。這些項目將包括建造比國際空間站小一點的月球空間站「門戶」(Gateway),它將繞月球軌道飛行,成為人類探索月球表面的中轉停留站。

但是,私人企業有興趣接管國際空間站嗎?最初,有幾家公司表示了自己的興趣,說他們想要在那里工作。總部位於美國得克薩斯的私人公司 Axiom Space 已經與 NASA 簽署了一份協議,會建造一個模塊組件,將在上面展開新材料研究,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導演道格·里曼(Doug Liman)計劃明年乘坐載人龍飛船上空間站,在那里拍攝動作冒險電影的幾個場景。而計劃於 2023 年播出的真人秀節目《太空英雄》(Space Hero)也已宣布,要將冠軍送往國際空間站。

像這樣的活動是否足以讓人們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來運營空間站,還有待觀察。另一個方案則是解體空間站,讓它以螺旋下降方式落入地球,希望這些部件能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

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可怕的浪費,科克爾說。「大家經歷千辛萬苦才達成一致意見,並建造成空間站。如果失去了它,未來短期內是不太可能再造另一個的了,所以,我們需要鼓勵企業去運營空間站,至少讓它再撐上十年。」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