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一項將細菌置於國際空間站(ISS)外部的新實驗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數年,甚至數十年。這項研究為生命可以在行星之間旅行的想法提供了依據。細菌是頑強的小生物。它們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從極地冰層深處到最乾燥的沙漠,從地下數英里到大氣層深處。但這些微生物能否在太空中生存,對地球上的生命以及其他星球的生命有着重要的影響。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現在,一項新研究已經對這一點進行了檢驗。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一種名為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細菌的乾燥顆粒放在國際空間站外部的面板上,將它們暴露在冰冷、高輻射的太空真空中。這些顆粒含有 “聚合體”–厚度不同的大菌落,沒有保護性屏蔽。

在暴露一年、兩年和三年後,研究人員對這些聚集物進行了分析。到最後,所有厚度超過0.5毫米的顆粒至少顯示出部分存活。仔細觀察後,研究人員發現,菌落之所以能夠存活,是因為外面的個別細菌因暴露而死亡,為其他細菌形成了一個保護殼。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利用每年收集的數據,該小組能夠推斷出不同厚度的菌落在太空可能持續的時間。那些厚度超過0.5毫米的菌落可能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了15年到45年,而在太空中鬆散漂浮的1毫米厚的菌落有可能存活8年之久。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該團隊表示,這一發現支持了有生源說(panspermia)的假說,即生命在行星之間「跳躍」。被認為最可信的有生源說類型是lithopanspermia–微生物搭上小行星或彗星的「順風車」,受到岩石「盾牌」的保護。但新研究表明,沒有屏蔽的細菌菌落也有可能存活下來,這是一種被稱為massapanspermia現象的新形式。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Akihiko Yamagishi說:「結果表明,抗輻射的Deinococcus可能在從地球到火星的旅行期間存活下來,反之亦然,這在最短的軌道上是幾個月或幾年。」

幾年前的一項研究也有類似結果。一個俄羅斯團隊將一系列細菌、真菌和其他生物體放置在暴露在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膠囊中,發現許多生物體都能存活下來,這為火星上的微生物生命帶來了希望。

國際空間站實驗顯示:細菌可在太空中存活多年

雖然這確實為支持有生源說假說增加了證據,但該團隊表示,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來評估細菌是否能夠在從行星上彈射出來或在新的行星上墜落的強烈壓力和高溫下生存。

這項研究發表在《微生物學前沿》雜誌上。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