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操作醫生給自己做胃腸鏡,到底為什麼?

硬核操作醫生給自己做胃腸鏡,到底為什麼?金城鋒給自己做胃腸鏡在網絡上走紅 圖片為醫院提供

獨坐在手術室里,右手操控着插入喉嚨的胃鏡管子,眼睛緊盯着屏幕,淡定地觀察自己的胃部環境……這些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消化內科醫生金城鋒給自己做胃腸鏡在網絡上走紅,這樣的硬核操作讓不少網友表示「厲害了」。

為什麼要給自己做胃腸鏡?既當醫生又當病人是什麼感受?記者帶着疑問和這位「硬核」醫生聊了聊。

輪到自己頭上也有點心慌

金城鋒告訴記者,這想法並非一時興起。 大約2、3年前,他發現自己的胃腸功能變得不大好,近半年來,胃腸不適的情況加重了,腹痛和腹瀉的頻率變高。

作為一名消化內科專科醫生,他每天都向患者科普胃腸鏡檢查的必要性,但還是遇到太多因忽視檢查耽誤治療的患者,不少還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令其記憶深刻的是,曾有一對姐弟結伴來做腸鏡,姐姐31歲,大便反復出血,弟弟29歲,經常拉肚子。腸鏡下,姐姐腸道內的癌組織清晰可見,弟弟的腸道則佈滿了幾百顆大小不一的腸息肉。

專業的醫學知識和慘痛的臨床病例都提醒着金城鋒,一次全面的胃腸鏡檢查逃不掉了。但當自己成為了病人,他終於理解了他們的遲疑,「雖然給病人開了無數胃腸鏡檢查,但自己真正要去做的時候,我也有點猶豫和顧慮。」

反復思量了小半年,金城鋒最終決定,自己給自己做個胃腸鏡檢查,體驗一把既當醫生又當病人的感受。

「作為病人,我能感受一下胃腸鏡檢查是不是真的那麼難受。作為醫生,我可以趁機改善自己的操作手法,比如做腸鏡時用多大力氣後病人會感到疼痛。這樣以後再給病人做,他們的痛苦就能減輕一些。」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主任和同事,得到一致的支持。同事還仗義地表示,「一旦你『失手』,我們馬上接手幫你完成檢查!」

平時腸鏡十分鍾搞定

這次花了一個多小時

金城鋒今年32週歲,從醫5年多,已經獨立做過上萬次例胃腸鏡檢查,平均每週要做15次腸鏡,30多次胃鏡。

照理說,他已經是胃腸鏡檢查的「老手」。但到了給自己做的時候,卻一下子變成了新手,「給病人做胃腸鏡,每個醫生都有固定的動作、姿勢。而自己給自己做,動作、姿勢完全改變。」

金城鋒說,胃鏡檢查總體來說比較順利。不適感是從胃鏡接觸舌根開始的,人會生理性地嘔吐惡心。他像平時指導病人那樣,「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深呼吸,慢慢呼吸」,重復了5、6次胃鏡才穿過咽喉。胃鏡進入胃部後,一切都正常進行,全程花了約3分鍾,跟平時差不多。

但到了腸鏡檢查,困難就大大升級了。「做腸鏡的時候,右手的作用非常大,要同時控制鏡子的方向和往前推進的力量,相當於兼任『方向盤』和『發動機』。自己給自己做腸鏡,由於手長的限制,右手損失超過一半的作用。因此難度可想而知。」

平時十分鍾就能搞定的腸鏡,他花了整整一個小時,做完後手都麻了,中途一度還真想過讓同事來幫忙。

「總體而言,胃腸鏡檢查會有一定的不適,但只要做好心理准備,認真配合檢查,也沒有流傳的那樣恐怖。」

幾天後,胃腸鏡檢查的結果出來了。胃鏡:慢性胃炎伴糜爛,胃竇黃色瘤;腸鏡未見明顯異常。金城鋒已經開始進一步的治療。

通過這次親身經歷,他更加呼籲公眾重視胃腸鏡檢查,「胃腸鏡檢查是胃腸道疾病診治的金標準。抽血、化驗大便、CT、B超、膠囊胃鏡等檢查手段均有其相應的缺陷,尚不能取代胃腸鏡。一般健康人群建議3~5年檢查1次胃腸鏡。根據年齡、生活習慣、家族病史以及本身胃腸疾病情況,檢查隨訪時間要相應縮短。年輕胃腸腫瘤的發病率相對不高,但不舒服的時候還是要檢查。」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中國新聞網、梨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