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家走了,享年 86 歲曾撰文破解 ” 曾國之謎 “,震動學界

今晨,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辭世,享年 86 歲。

李學勤,1933 年 3 月生於北京,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 夏商周斷代工程 ” 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等。

據光明日報 2017 年 4 月的一篇報導,談及李學勤先生,熟悉他的人都充滿了敬佩之情。李先生的研究面非常廣博,從上古時代的刻畫符號到 20 世紀的中國學術史,從考古學、古文字學、上古史到古文獻學、美術史、國際漢學,從甲骨、青銅器、簡帛到玉器、璽印、錢幣,等等,他都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學術前沿成果,被人們譽為 ”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

又一大家走了,享年 86 歲曾撰文破解

曾撰文破解 ” 曾國之謎 “

曾國之謎是 20 世紀古史研究的一個熱點。在傳世文獻中記載有一個姒姓的鄫國,分佈在今天的山東一帶。然而,在 1933 年安徽壽縣的楚王墓中出土了一對曾姬壺,顯示出春秋戰國時期還存在一個姬姓的曾國。此後,有關曾國的考古發現越來越多,尤其是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現,更是轟動世界,但古書中卻沒有任何有關這個姬姓曾國的記載,讓人困惑不已。

為此,李學勤專門寫了《曾國之謎》等文,並指出,曾人的活動范圍主要是在湖北北部的漢水以東,以新野為其北限,姬姓曾國並非沒有在《左傳》等傳世文獻中露面,只是以隨國的名稱出現而已,考古發現中的曾國就是古文獻的隨國,曾、隨是一國兩名。

這一觀點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學術界的熱烈討論。此後,不斷發現的曾國文物一再印證了李學勤這一觀點的正確性。進入 21 世紀以來,隨州的葉家山一帶髮現了西周早期的曾國墓地,從而把曾國的分封提前到了西周前期,而在文峰塔發現的曾侯乙編鍾銘文已經清楚說明,曾國的始封者是被列為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適。

又一大家走了,享年 86 歲曾撰文破解

正當學者們為這一重要發現印證了曾、隨為一而欣悅的時候,李學勤又從理論高度分析闡釋了西周初年分封曾國的重要歷史意義,他指出,有關曾國的這些發現使我們對於西周甚至整個周朝歷史上很多重要問題有了新的看法。

另外,據湖北日報 2014 年報導,當年 5 月,李學勤先生前往隨州查看了出土的相關文物後充分肯定了考古成果,認為 ” 曾即隨說 ” 大局已定,” 曾隨之謎 ” 已不再是謎。

認為中國古代文明被貶低

作為歷史學家,李學勤一直強調,歷史學者有責任糾正被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 我提出,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過去因為西方國家的種種偏見,被貶低了。更好地把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說明出來,對那些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加以糾正,這是我們歷史學者的責任。”

他還表示,因為我們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而且在近代以來,在逆境中重新站立起來,走上了崛起的道路。這是了不起的,一定會載入世界史冊的。這樣來說,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和愛國精神的培育是不可分的。

主張學術文章要讓人看懂,要簡短精練

” 我的寫作說不上好,也沒有什麼心得,但近幾年凡是有這樣的機會,我都很願意說這樣幾句話。學術文章要讓人看得懂,要簡短精練。” 李學勤在 2017 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又一大家走了,享年 86 歲曾撰文破解

他強調,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文章越寫越長。我們講國學,事實上中國傳統學問很重視的一點是寫短文章,像《夢溪筆談》《日知錄》,哪一則都不過幾百字最多千字。這要讓今天的人寫,就得寫成一本大厚書了!哪有工夫看那麼多材料,專業的東西根本看不了。這種做法對學術起到很嚴重的阻礙作用。

學術文章應當是簡明易懂的,引用必要的材料,而不是引用長篇大論。不然全都引用全文,一篇篇堆積下去,最後誰也看不了這樣的文章。能把深邃難懂的東西寫得簡明易懂,才是本事。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