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哈佛之路從幼兒園就決定了二代們的父母比你想的更拼

有個段子說現在的學生比程序猿996還累,數學班、鋼琴課、游泳班、圍棋課、編程課…每周平均3.5個興趣班是國內每個孩子的日常;家長們更是不閒着,幼升小、小升初、國際學校、出國留學規劃…每一位家長拼盡全力。

在美國,哈佛之路從幼兒園就決定了二代們的父母比你想的更拼

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的播出就引起熱議,揭露了香港人為了孩子「幼升小」有多瘋狂。

從懷孕開始准備,讓寶寶「贏在子宮里」,爸爸為讓孩子進好幼兒園面試當校工,有孩子五歲拿到北大普通話證書。還有一位媽媽說,學琴八級沒什麼用了,越是沒有見過的樂器越好,最好是表演級,說的是進小學前取得表演級…

在美國,哈佛之路從幼兒園就決定了二代們的父母比你想的更拼

也許他們的做法有些偏執,家長或小朋友不喜歡,但是改變不了這樣的現實。

有人可能說,「拼娃」是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畸形心態,但其實不止國內,英國,美國,全世界的家長都是一樣的。

英國私立學校平均一年學費£17,000英鎊,但還是英國的家長還是會拼盡全力為孩子申到私立學校的位置,就算去不了私立也要附近最好的公立學校。

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倫敦,很多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入學,也會專門請家教,甚至從3歲開始輔導,甚至頂尖的私立學校是從一出生就要注冊登記搶位的。

就連喬治小王子,在Reception Year就學了法語,計算機,音樂,戲劇以及芭蕾舞等課程,到了Year 1 ,又學習數學、英語、法語、科學、歷史、地理、計算機、戲劇、藝術、體操、游泳、擊劍、高爾夫、陶藝、芭蕾等十幾門課。

在美國,哈佛之路從幼兒園就決定了二代們的父母比你想的更拼

耶魯人類學博士Wednesday Martin在與曼哈頓金融家結婚後,搬進了紐約最頂級的上東區,寫出了《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進入上東區的第一步,是買到學位房:下城區適合尚未進入生育期的居民和「外來者」,而緊鄰中央公園的上右區與上左區,被公認為最適合育兒的區域。

紐約曼哈頓的頂尖私立學校被認為是向美國最好的高等學校輸送生源的地方,因此美國紐約的年輕家長們從幼兒園階段就已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就怕自己的孩子沒有上好的幼兒園,就沒有機會進入頂尖的中學;進不了好中學,也就與常春藤高校無緣。

那些被稱為「常春藤幼兒園」(Baby Ivies)的頂級學前機構是最終通向「哈耶普」精英大學的「准備階段」,這些精英幼兒園的學費和錄取率都堪比頂尖大學。據彭博統計,曼哈頓K-12學校Horace Mann、Collegiate和Trinity每年的學費都超過5萬美元,Trinity School本學年的幼兒園錄取率約為10%,與康奈爾大學大致相同。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在所有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令家長們費盡心機。曾有證券分析師暗示,為了讓孩子進入這家托兒所,他用一份有利的股票評級報告做了交換。有的家長爭取到了大使甚至總統的推薦信,希望增加自家孩子被錄取的機會。其他家長則會積極參與慈善晚會,或在各大度假勝地製造與校方董事會成員「偶遇」的機會。

在美國,哈佛之路從幼兒園就決定了二代們的父母比你想的更拼

進入精英幼兒園還只是個開始,有不少父母願意花近500萬美元購買住房,這樣他們的孩子就可以步行去美國頂尖的公立中小學就讀。在大學准備階段,甚至有家長用豪華飛機帶着孩子環游美國、參觀目標大學,費用高達6萬美元。而超級富豪們則可能採用更直接的方式,比如向大學成百上千萬地捐款。

也就是說,為了更好的資源,和中國的年輕父母們一樣,全世界的家長們都在拼盡全力,之所以擠破頭也要讓孩子進入精英幼兒園,也是出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和恐慌。

教育越來越像是一場戰爭,從幼兒園入學到出國留學,到處硝煙彌漫。有各種資源和資金加持的富二代、星二代尚且如此拚命,作為普通家庭的孩子,除了更加努力,似乎別無他法。

國內家長的國際化教育意識也在逐年提高,小齡留學生越來越多,不少家長考慮在學習環境和教育理念上有所改變,但同時有很糾結,什麼年齡出國最合適?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美國留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