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過人之處

曹操所走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路要走得通,除了靠方向明確以外,還必須有披荊斬棘的本事。曹操是有本事的人,他奮鬥了三十多年,不論鬥智鬥力,吃過他的虧的人非常多。他占據的地盤是正朔所在的中原,名分上又高人一等,別人鬥他不過,只有用辱罵來壯膽泄憤。最通常的是罵他奸詐,罵他殘酷。後代的歷史家,也就用這些材料來否定他。但是事實是否定不了的。別說千秋萬世之後有人替他翻案,替他恢復名譽,就是在當時,他的對手為了要戰勝他,也不能不對他作一些正確的估量。

曹操的過人之處

魏武帝曹操

曹、袁的十勝十敗,或者四勝四敗,是曹操部屬的評論,有面諛的嫌疑,姑且不談。孫權評曹操,應當不會有溢美之詞。《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載孫權的話說:「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及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至於御將,自古少有,比之於操,萬不及也。」比,指曹丕,萬不及曹操的人豈止曹丕?劉備比曹操,自嘆不如。陳壽評劉備,也說他「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拿帶兵御將來說,青州兵剛到曹操手上時,不願意為他死戰,濮陽之役臨陣奔逃,弄得曹操差點兒被燒死。可是就是這一支兵,後來成了曹操南征北戰的主力,不曾背離。為什麼呢?因為曹操善於掌握他們,他們也願意為曹操出死力。而曹操一死,他們不願受別人的統馭,又立即散夥了。

曹操不但能用將士的死力,而且還善於採擇他們的智謀,傾聽他們的意見。荀彧、荀攸在官渡之戰前後的幾次諫議,最足以說明這一點。
建安五年秋,官渡接戰,曹軍不利,曹操想要退守許下,先保老巢。曹操的想法,看起來好像不是全無理由。他同荀彧商量。荀彧用楚、漢滎陽之戰作比,說明「先退者勢屈」的道理,勸阻了退兵之計。其實,那時曹軍形勢,比劉邦在滎陽時要糟得多。首先,劉邦有一個比較安全的後方,而曹操卻沒有。要是曹軍一退,豫州郡縣交攻於內,袁紹、劉表夾擊於外,將士膽顫心驚,離心離德,這豈不是全盤瓦解嗎?

曹操的過人之處

曹操打贏了官渡一仗後,袁紹勢力並沒有立即被消滅,曹操內部的困難也還沒有解決多少。建安六年,曹操覺得打袁紹沒有把握,想先南征劉表,討點便宜。荀彧又諫止了。兩年以後,袁譚、袁尚爭奪冀州,袁譚向曹操求援。曹操又想乘這個時候丟下北方,討伐劉表。這次出面諫阻的是荀攸。荀攸說:劉表沒有大志,先放著不打沒有關係。袁氏兄弟仍舊地廣兵強,他們一旦和睦相處,力量匯合,問題就嚴重了。所以應當抓住機會,用計擊破袁氏兄弟。機會難得,千萬不要錯過。曹操經過思考,又一次聽從了勸告,幫助袁譚打敗了袁尚,接著又打敗了袁譚,平定了冀州。

曹操的過人之處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曹操如果丟下河北不管,去打劉表,恐怕是敗多勝少。因為他在統一了北方以後,還不能打贏赤壁之戰,那麼在河北敵人還強大的時候,自然更難有獲勝的希望。打敗了,南北來個夾擊,後果不用說了。就算打勝了,孫權、劉備這些人還不把他拖在江漢的泥淖中,叫他進退兩難嗎?如果這樣,他自然也談不上集中力量平定河北,統一北方了。北方不統一,混戰再打十年二十年,會是個什麼局面呢?說到這里,能夠不佩服荀彧、荀攸的眼光和曹操從善如流的度量嗎?
這幾次事情,不能說是曹操一時的失算。曹操在這七八年中,對袁氏作戰老是徘徊猶豫,缺乏信心。我們不應當迷信曹操的武略,要求他一輩子不作錯誤的判斷。問題在於他能夠在謀臣的幫助下糾正錯誤,這一點是別人不容易辦到的。袁紹並不是沒有謀士。沮授、田豐都是很不錯的人物。可是袁紹「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以至於落得一敗塗地。劉備虛懷納諫,很有名氣,可是猇亭戰時卻一意孤行,弄得全軍覆沒。拿這些人來比較,曹操了不起的地方更可以看出來了。

曹操事後看清了那幾年戰略上的道理。他對漢獻帝褒獎荀彧說:「向使臣退於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若後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為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這里又可以看出曹操不掠美、不奪功的品德。
曹操周圍的武將、謀臣和文士都非常多,他們對於曹操的文治武功都作過貢獻。曹操也善於利用他們的所長,給了他們發揮才能的機會,所以早年逃到南方去的士人,都成批地回到了北方。

至於曹操「知人善察」,「惟才是舉」,那更是他政治思想中人所共知的優秀的東西,這里無須論述。


魏武讀史,論從史出。不是為了成為大師,只是為了成為大師的追隨者。歡迎大家關注留言。

來源:kknews曹操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