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長征 北川羌鄉兒女和紅軍生死與共

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進入北川後,廣大翻身群眾懷著對紅軍的感激之情,紛紛拿起刀槍上前線殺敵,在後方的男女老少也從各方面大力支援前線,共同保衛革命勝利成果。在短短的103天日子里,北川群眾在各級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掀起了支援紅軍的熱潮。紅軍所到之處,均有人民群眾端茶送水、安排食宿、熱情迎送,更多的是為紅軍籌集、運送軍糧,運送傷病員,給紅軍帶路,站崗放哨,趕製軍需物資。他們為革命戰爭出力,與紅軍團結戰鬥、生死與共。

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黨史研究室的同志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紅軍長征在北川的戰鬥,得到了北川人民無私的支援,北川人民為紅軍北上抗日作出了巨大貢獻。

支援長征 北川羌鄉兒女和紅軍生死與共

位於禹里的紅軍長征紀念館紅軍塑像

紅軍來了 窮苦百姓熱情歡迎

1935年春,紅四方面軍為配合中央紅軍長征,西渡嘉陵江,實施戰略轉移,踏上了長征的艱險征程,於4月中旬挺進北川,解放了北川全境,蘇區面積達2800平方公里。紅軍進入北川境內,受到窮苦百姓的熱情迎接,各地在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紛紛辦起接待站,為紅軍提供後勤服務。

紅軍先遣隊到桂溪、陳家壩、東溪、白坭、治城、片口、漩坪等處,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掛紅放炮,端茶遞水。高寒邊遠羌藏民族雜居的麻窩磨子溝農民葉少茂,串聯7戶窮人,將自己的一頭豬宰了,背上豬肉步行160里到治城迎接紅軍;紅軍占領治城時,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紅軍到達東溪樓房坪,當地農民為紅軍端茶倒水。紅軍走到哪里,都受到了當地窮人的歡迎。

北川各地的窮苦人民在紅軍先遣隊的組織領導下,先後在龍鳳、陳家壩、貫嶺、治城、廟頭壩、壩底堡等8處辦起了接待站,為來往紅軍和打糧運輸的游擊隊備辦食宿。有的接待站在紅軍的直接掌管下,還要負責糧食、鹽巴等物資的保管、分配、轉運工作。紅軍大隊人馬來到北川,得到當地窮苦人民和接待站的熱情接待。

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中國共產黨北川羌族自治縣歷史》記載,龍鳳接待站設立在龍鳳場附近的徐坪壩,是紅軍從江油進入北川的首站。服務人員為過往紅軍燒水、煮飯、安鋪。陳家壩接待站既為紅軍備辦食宿,又承擔從中壩運來的大批糧、鹽、布等物資的保管、分配、轉運。權家院子還設有幾口大鍋,晝夜不停地為紅軍炒油米,兩個多月炒制10多萬公斤,供紅軍攜帶食用。游擊隊為紅軍打糧,婦女為紅軍燒水煮飯、改製衣服,老年人為紅軍打草鞋、編鬥笠,少年兒童為紅軍站崗放哨、探察敵情。治城是中共北川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和紅四方面軍總部所在地,總指揮徐向前等領導同志住在這里,接待站任務最為繁重,僅煮飯的就有10幾處,兩座深坑子的油房,日夜不停地為紅軍加工食油。壩底堡接待站,是紅軍撤離北川的最後站點,接待站晝夜不停炒玉米花、做炒麵,為西進紅軍提供乾糧。

支援長征 北川羌鄉兒女和紅軍生死與共

禹里紅軍碑林

支援前線 打糧運糧熱情高漲

北川屬高山峽谷地帶,人少地瘠糧食缺乏,紅軍入境後,食物供給成為突出問題。各級蘇維埃布置各游擊隊打集(收繳)地主和官倉的糧食以支援紅軍,各游擊隊在北川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打糧高潮。甘溪、桂溪、龍鳳等鄉的游擊隊員把地主埋藏的糧食全部挖了出來,又把他們轉移在深山岩洞的糧食、豬膘等物搜集出來。紅軍收到這些東西,首先把衣服分給游擊隊員,把部分糧食分給缺糧的農民,鼓勵他們繼續打糧的積極性,把剩下的大部分糧食留作自用,把銀元鴉片列成清單上交總部統一管理。

5月,北川糧薯殆盡,紅軍撤出中壩又斷了糧源,前線、後方食糧日趨困難。治城居民王全貞把自己「坐月子」吃的醪糟捐獻了出來。紅軍對群眾捐獻的糧食十分珍惜,每餐只用丁點兒糧粒下鍋,大量靠蔬菜、野菜做飯。紅軍對人民捐獻的糧食牛羊,照價付款。但因民間儲糧有限,不能解決如此龐大的紅軍隊伍的缺糧問題。北川漩坪鄉蘇維埃主席王伯厚應邀參加紅軍慶功會,看見堅守千佛山伏泉山陣地的紅軍指戰員吃鹿耳韭、灰灰菜等野菜,感動得熱淚盈眶,下山後到處宣傳:「紅軍為我們打天下,吃鹿耳韭、灰灰菜過日子,叫我們怎麼過得?」群眾聽後紛紛獻出口糧、干醃菜、豬牛羊,有的還到地里剝豌豆胡豆,打嫩糧送給紅軍。

北川是紅軍長征期間戰鬥時間最久的地區,縣內道路崎嶇,紅軍給養物資全靠民工人力背運。陳家壩蘇維埃抽調60名身強力壯的游擊隊員,每人背米3鬥,一趟即背回3000多公斤。背回的糧食一站轉一站,直至送到千佛山、茂縣前線。漩坪、治城、墩上3個鄉蘇維埃,肩負千佛山戰線紅軍食糧的打集和運輸任務。他們除打集本地糧食運送上山外,還負責轉運其他地方送來的糧食。漩坪鄉蘇維埃組織了青壯年六七百名專為紅軍打糧,又組織漩坪婦女將打來和外鄉送來的玉米加工成炒麵送到前線。

向千佛山伏泉山運糧是支前工作中最艱巨的任務。為做好支前工作,墩上鄉支前模範連長苟玉書帶領80名青壯年組成支前隊,向千佛山運送糧食和槍枝彈藥,下山抬回傷病員。墩上到千佛山頂有50里羊腸小路,運輸隊起早貪黑,翻越崇山峻岭,穿過搖搖晃晃的索橋,冒著被川軍、土匪、地方團防襲擊的危險,每天往返百餘里,將一批批糧食和其他物資運到海拔近3000米高的千佛山上,在70多天的千佛山戰役中天天如此。一次,小壩鄉蘇維埃為前線送去300多頭牛羊,由墩上轉送千佛山。因人少畜多,牛羊亂跑,護送人員鑽竹林、穿刺叢、掛傷身體、扯破衣褲,最終把牛羊送到千佛山戰場紅軍手里。藏坪鄉游擊大隊長鄧國鈞帶領300多人的游擊隊,專為駐伏泉山紅軍打糧運糧。一次,運糧路線被川軍火力封鎖,運糧隊被迫繞道經墩墩石、黑瓮塘、大圓包到伏泉山。這條路的途中有一處陡岩,只能單身攀藤而上,不能背糧上去。他們就甩藤子把糧食一背一背地拉上去。本來大半天就能到達的路程,因繞行走了三天兩夜。為了縮短路程、加快運輸,紅軍和群眾在黃皮溝為運糧隊新辟了一條山路。這條路途中有一條寬3丈、深不見底的峭縫,難以逾越。紅軍就砍了一株兩人合抱大的松樹倒於峭縫上搭成木橋。運糧隊經過這里,稍不留意,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險,故稱之為「人命橋」。有不少群眾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支援紅軍 修路架橋積極參軍

川軍在敗逃中,破壞了縣內主要橋樑。紅軍迅速組織泥匠、石匠、木匠、篾匠等開會,動員布置架橋事宜,成立了60人的架橋隊修復橋樑。

在廣大群眾和架橋隊的艱苦努力下,整個北川峽谷內的橋樑道路暢通無阻,為紅軍行軍作戰、開展地方工作提供了交通條件。

最為艱巨的任務,是架修茂縣的鎮西橋。北川縣蘇維埃大力徵集竹子竹篾,將北川60人的架橋隊擴大到200多人,編為兩個架橋連,派北川縣蘇維埃主席陳忠理(石匠)率領,前往茂縣架橋。治城城廂鄉從官竹林砍出的白夾竹就有5萬多斤,漩坪鄉蘇維埃主席王伯厚親自坐鎮,將徵集的竹子竹篾,打成4根各長30多丈的橋綆,派300多人抬往茂縣。在北川去茂縣170里的山路上,扛篾圈子的、抬橋綆的川流不息,人們晝夜兼程,將這批材料陸續運到了茂縣縣城。鎮西橋於6月上旬架修竣工,加速紅四方面軍西進與中央紅軍懋功會師的步伐。

鎮西橋落成後,北川兩個架橋連在紅軍帶領下,帶上剩下的竹篾材料,前往威州繼續架橋……北川人民在修路架橋中,歷盡了千辛萬苦,為紅軍向岷江流域進軍作出了貢獻。

紅軍進入北川以後,北川人民在紅軍的號召下,參加紅軍保衛勝利果實的熱情空前高漲,許多群眾經紅軍在街頭巷尾、田頭院壩一宣傳就跟紅軍走了;一些為紅軍運送物資的群眾把東西送到目的地後,自願加入了紅軍隊伍。北川陳家壩鄉蘇維埃運輸隊50人,有30多人當了紅軍;江油回族阿訇肖福禎、松潘羌族土司安登榜,都是在北川境內投奔紅軍的。1935年4月,紅軍進入北川,土司安登榜便毅然參加了紅軍。1935年7月,安登榜率領游擊隊跟隨紅軍隊伍西進,在藏區開展宣傳和籌糧工作期間,於毛兒蓋索花寨山後壯烈犧牲。

在「擴紅」運動中,父送子、妻送夫、弟兄相送參加紅軍的情景比比皆是,父子、母子、夫妻、弟兄同時參軍的處處可聞。東溪鄉陳正倫帶著兩個兒子,姜世坤和他的母親,陳天順的哥嫂夫妻倆,鄧國樹的兩個哥哥都同時參了軍,全鄉參軍的有76人。人煙稀少的青片鄉參軍的有52人。被川軍嚴密封鎖的蘇寶溝農民,聽到「擴紅」消息後,越過川軍防線,參加紅軍。北川縣龍鳳鄉游擊隊員389人集體參加紅軍,漩坪鄉有200多名游擊隊員集體參加紅軍。

據統計,全縣參加紅軍共1500多人,加上紅軍撤走時為紅軍運送物資、武器輜重和送別親人,未歸的共3000多人。他們許多人為革命光榮獻身,許多人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黃麗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譚鵬

來源:kknews支援長征 北川羌鄉兒女和紅軍生死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