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

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寄生蟹子

字數:2510,閱讀時間:約12分鐘

編者按:《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相信很多讀者都看過,劇中施琅收復台灣的那一段劇情,還是很讓人有所爭論的。劇情里有個細節,當施琅已經獲得了征台大權的時候,非要等待「風信」到來才出戰,即使知道皇帝很著急,再不出戰恐受雷霆之怒時,也堅持等待「風信」。那麼風信是什麼,施琅為什麼非要等到風信來了才能出戰呢,本文我們就結合清鄭澎湖海戰的實際和澎湖列島海洋地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水師是怎麼選擇作戰時機的。

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

▲候永生老師飾演的施琅

古代中國水師作戰,無非是航海和戰鬥,而航海則是一切的基礎。像施琅這樣久居海上的水師宿將,對於這個更是爛熟於心。風帆時代航海,對於海洋氣象條件的依賴要遠遠大於現代動力船隻時代。在這些自然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風,也就是電視劇中施琅老是提到的「風信」。

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

▲中國古代對颱風形成原因的認識,其實這個認識已經很接近真實情況了
風信,是沿海民眾對風的總稱。風信之「信」,與潮信之「信」含義一致,即守信。清代《澎湖紀略》雲「風之有信,豈非天道之常哉?」
言風守信,是指風在一年四季的變化有規律,包括風向、風力、冷暖、乾濕等的變化。當然了除了這些基本的之外,還有一些沒有規律的東西,比如颱風或者風暴等。颱風和風暴的威力大家都清楚,因此對於這些惡劣天氣的防範很重要。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對於颱風到來的預兆是有些了解的。而想要避開或者減小颱風的襲擊,主要有三種辦法,一是選擇正確的航行時間,儘量不在容易形成颱風的時候出海;二是加固船隻,讓其能夠承受更大的海浪衝擊。這第三就是設置避風澳。所謂避風澳就是海上的小島,有一些天然的或者人工設置的港灣,在惡劣天氣的時候讓船停泊避風。

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

▲福建沿海的東癢島,里面有葫蘆澳、南江澳和南模澳等避風澳,至今仍使用

其實施琅在決戰日期的選擇上,有點違背常理。正常情況下,台灣海峽中秋冬刮北風,夏天刮南風。冬季風的強度遠大於夏季風,而且冬季風風向穩定,變化不大,相反,夏季風則時有時無,所以海上行船,多有不便。而且夏天風暴比較多,氣象也比較惡劣。再者船隻在夏天航行,澎湖附近島嶼都在劉國軒之手,一遇風暴,想找個避風澳都很難。施琅恰恰選擇在7月分(農曆6月)出擊。但是這就是施琅的高明之處。秋冬季節從廈門出發進攻台澎是最常見的思路,鄭成功就是這麼幹的。康熙四年的時候,施琅率領船隊在5月分出海,也是走的鄭成功的路,但是這一次卻遇到了風暴,船隊被吹的七零八落,而且秋冬北風凜冽,持續不斷,想要重新集合船隻進行編隊根本就不可能。自此,施琅明白了一個道理,他和鄭成功所處的環境不一樣。

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

▲鄭成功的出擊路線,康熙四年施琅這麼去過一回,差點就回不來了

鄭成功出擊的時候,澎湖已在掌握之中,而且澎湖離台灣島很近,即使遇到風暴也可回航澎湖。但是他不一樣,澎湖並不在自己掌握之中,而且大陸距離澎湖可比台灣島距離澎湖要遠的多,而且找個避風澳很難,因為小島嶼都在彭湖附近,一旦遇上風暴亦或是戰局不利,在持續不斷地北風吹動之下,清軍船隊難以後撤或者重新編隊,也就完了。因此施琅反其道而行之。相比之下,夏天雖然風力不大,而且不太穩定,但是船隊可以不用避風澳,直接錨泊在海中,而且風力不大便於編隊,唯一的風險是颱風問題,但是畢竟颱風要是出現總還是有個預兆,再說,戰爭哪有不冒險的。正如施琅所云:「北風日夜猛,今攻澎湖,未能一戰克,風起舟散,將何以戰?夏至前後二十餘日,風微,夜尤靜,可聚泊大洋,觀釁而功,不過七日,舉之必矣」。不過這次老天可能真的給了施琅這個機會,他在航渡過程中沒有遇到颱風。

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

▲劉國軒軍中裝備很多紅衣大炮,但是主要還是防守彭湖以北

為了執行這個計劃,施琅沒有選擇北邊的廈門作為出發地,而是選擇了南邊的漳州,從銅山島(現在是東山島,歸東山縣管)出發,到達澎湖大體是個向東偏北方向航行,這樣正好可以利用夏天的南風。同時施琅船隊的第一個目標是八罩島。施琅選擇這個位置也很刁。八罩島又稱為望安,據說是鄭成功征台經過此地,天氣良好,人舟平安,因此起名「望安」。劉國軒也知此地,但是只是在八罩島北邊的西嶼和北大山等地派駐了士兵和火炮,因為他覺得這個地區是一個虎口形海灣,守住兩端就難以突入,而且秋冬來犯,八罩島南部的島嶼均不能作為大型船隊的避風澳。

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

▲台灣出版的澎湖旅遊地圖,比較有意思的是,在馬公島以南的那些綠色島嶼,大部分是當年戰爭爆發時劉國軒沒有設防的島嶼

但是施琅選擇在夏天出擊,因此只要占據八罩島南部的虎井、桶盤、花嶼、貓嶼等小島作為依託,艦隊錨泊在海中是沒有問題的。相比澎湖北邊多個島嶼的交叉火力,從南面突破相對比較容易的。而且還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那就是由於選擇在7月份出擊,導致劉國軒偏執的等待颱風出現,因為台灣海峽中8月份為颱風最高發時期,7月份其次,劉國軒幻想藉助颱風之勢不戰而屈人之兵,手下將領多次建議其趁清軍立足未穩加以攻擊,至少不能讓清軍占據八罩島以南的幾個島嶼,然而劉國軒不聽。海戰的過程和結果已經有很多文章進行了敘述,再此就不再贅述。由此可以知道,其實作戰決策就是將顯示條件和作戰任務進行比對,選擇一個相對容易取得勝利的方案,很多表面上感覺不合常理的作戰安排,恰恰顯示出的是戰爭的藝術。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來源:kknews康熙急沒用!施琅非選夏天颱風季打台灣,中國古代水戰知識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