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56回]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第56回 潼關之戰(上)

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劉備能夠謀得益州,馬超的貢獻很大。如果不是馬超舉兵,曹操的大軍應能就此拿下張魯了。這樣的話,即使劉備還是被請進益州,也很難在前線吃緊的情況下反客為主。而在劉備圍攻成都不下時,又是馬超來投讓劉璋失去了最後的抵抗意志。當然,馬超在關中舉起反曹大旗時,肯定沒想過會觸發這一連鎖反應。

在很多人看來,馬超起兵反曹是有些不可思議的。畢竟他的父親、兩個弟弟三族共百餘口人皆在曹操手中。說起來馬騰其實是替馬超去死的。送子為質是慣例,曹操最初也是以徵召馬超入許為官為名,多次要求馬騰讓人把馬超送過來。馬超是馬騰的長子,更是最有出息的兒子,年少時就以「健勇」而聞名。此前馬騰和韓遂相攻時,韓遂部將閻行曾偷襲馬超,被馬超一把將刺來的矛給折斷。不過閻行也是驍勇,拿著斷矛還繼續去刺馬超的脖子,險些讓馬超殞命當場。

作為全村的希望,馬超不肯去曹操那,馬騰也捨不得送他為質,但曹操那邊又總要有個交待。馬騰認為自己年紀已經大了,遂與曹操那邊達成協議,自己入京為官,並把親族都安置在了鄴城,算是打消了曹操的顧慮。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馬騰並不是還想割據做諸侯。在做父親的人看來馬超桀驁不訓,硬讓他去為質,萬一搞出事來觸怒了曹操,反誤了他的性命。只是馬騰和曹操都沒有想到,馬超最終會置家人性命於不顧。

軍閥各據其地的關中,一直是曹操在北方最大的隱憂。雖有鍾繇左右逢源,但這總歸不是長久之計,一定要騰出手來徹底解決的。從這個角度說,無論赤壁之戰是勝是敗,關中的軍閥們都免不了被清算。和平解決的做法,是大家把軍隊交出來,然後去許都或者鄴城做官;不和平解決的辦法,則是我們看到的這樣,軍閥們聯起手來,再次嘗試把關中打造為自己的獨立小天地。

馬超有反曹的可能性,連幾千里之外的周瑜都看出來了。周瑜病亡前的征蜀計畫,就包括與馬超結盟。周瑜能看出來,曹操又怎麼能看不出來。因此在潼關之戰前,曹操就已有意扶植韓遂。在中間穿針引線的,就是之前差點用斷矛傷了馬超的閻行。建安十四年,韓遂派閻行前往朝拜剛剛新敗於赤壁的曹操。這一舉動,又讓曹操得到了一個願意「棄暗投明」的臥底。

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大多數人是被迫送子去曹操那里做人質的,而閻行則是主動為之。不過他送的是自己的父親。人質之說是潛規則,冠冕堂皇的說法是入朝為官。如果不是想反,而是想在曹操治下謀個好前程,這也是個好選擇。曹操見狀自是高興,一面讓閻行回去勸韓遂也像馬騰這樣入朝「共輔朝政」,一面任命閻行為「犍為太守」。犍為在益州南部,由此可以看出此時曹操已經在打益州的主意。若是張松晚點去見曹操,地圖估計就獻給曹操了。

韓遂聽到閻行傳回來的話還是猶豫,提出觀望幾年再說。閻行則勸他可以先派一個兒子表示誠意。於是韓遂便派了一子與閻行的父母一起去曹操那。此外,韓遂還在次年(建安十五年)主動幫曹操解決了河西危機。河西走廊在李傕主政時已分治為了「雍州」,曹操因為關中和涼州未定,也就維持著現狀,包括當日李傕任命的雍州刺史「邯鄲商」同樣沒有做調整。

曹操沒去做動河西,不代表河西自己就不會生亂。建安十四年,武威太守張猛殺了邯鄲商成為了河西之主。韓遂遂以幫朝廷平叛為名,向曹操表示願意出征河西,並於次年攻滅了張猛。不過這件事情從本質上來說,還真不能算是韓遂在納投名狀。因為韓遂的地盤在河西走廊東面的金城郡,拿下河西等於擴充了自己的地盤。

不管怎麼說,馬騰、韓遂都把自己或者兒子,交到了曹操手上。曹操要是不試圖動他們的軍隊,大機率還是可以相安無事,騰出手來對付劉備和孫權的。本來曹操亦是這樣想,結果卻傳來了孫權同意把南郡借給劉備的消息。曹操當日聽到這個消息時,之所以驚得把筆都掉在地上,是因為這意味著短時期內沒有辦法利用兩個對手的矛盾,拿下荊州。

曹操從來不怕對手聯盟,尤其是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聯盟,這種結構意味著對手內部必定有矛盾可以利用,但孫、劉兩家通過協商,讓彼此的地緣政治關係趨於合理,迫使曹操必須暫時轉變下戰略方向了。長江中、下游不好拿,曹操這邊又沒有水軍優勢,戰略上最好的選擇就是複製秦國滅楚的路線,先拿下蜀地再東進。試圖調劉璋入朝為官,以及任命閻行做犍為太守,都是做這個準備。

儘管劉璋把入朝之事推脫掉了,但在劉璋一直表示站隊朝廷的情況下,直接起兵伐蜀是說不過去的。不過討伐張魯這個異端就沒問題了,還能被說成是幫劉璋解決問題(雖然劉璋不相信)。建安十五年三月(公元211年),曹操以鍾繇為帥,同時命令剛在太原平叛結束的夏侯淵、徐晃等將南下河東,再西入關中與鍾繇合兵。這就是劉璋請劉備入蜀的事件背景,也是馬超反曹的導火索。

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那麼馬超為什麼要反呢?這事換任何一個軍閥都有可能反。假途伐虢的故事人盡皆知,關中名義上是司隸校尉鍾繇在治理,這些年也在苦心經營地方,但馬超等涼州軍閥仍然各據其地,視潼關以西為自己的地盤。曹操這樣做很容易讓人懷疑打張魯是假,滅關中諸將是真。當時曹操的屬下高柔,就進言這樣做不妥。高柔的意見是,如果這樣進兵,肯定要逼反馬超、韓遂,應該先集中力量安定三輔,只要關中一定,張魯這邊根本不用打,就可傳檄而定。然而曹操並沒有聽從這個意見,仍然按原計畫執行。

陳留人高柔還有個身份是高幹的堂弟,當日還曾率族人依附過高幹,所以曹操一開始對他不是很信任他,甚至一度想找個理由殺了他。不過提此建議時,高柔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人品,獲得了曹操的重用,所以並不是因為這層關係而不聽他的勸告。

此外,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曾派河東人衛覬,經關中前往益州,說服劉璋出兵牽扯劉表。由於張魯封閉蜀道,衛覬不得以滯留關中。藉此機會觀察關中民情、政情,向曹操提出恢復食鹽專賣,削弱軍閥勢力,作強地方政府的良策,並在這些措施都穩定實施後,再回到許都。可以說衛覬是非常熟悉關中情況的,亦深得曹操信任。他的意見也是認為這樣做,會逼反關中諸將。

然而衛覬的諫言同樣沒有被採納。曹操有曹操的顧慮。這次軍事行動的最終目的不是張魯,而是劉璋。孫權和劉備都盯著益州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兩家完全控制著長江中下游,單從交通交通來說,從水路入蜀可比走蜀道容易的多。曹操擔心時間拖得長了,益州有變。關中這些軍頭雖然還是軍隊在手,但馬騰早幾年就自己入朝了,韓遂也剛剛把兒子送了過來。自己又不是真的假途伐虢,應該不會生變。

然而曹操還是低估了關中軍閥對中央軍入關的敏感性,接受鍾繇的治理沒問題,鍾繇治下的地方官員,在郡縣里有些地方軍也沒問題,但曹家主力中央軍進來,那感覺就不一樣了。關中大小軍閥,普遍的意思都是想拼一下。曹操沒有想到軍閥們的反應會那麼敏感,更沒有想到此舉反而給了益州帶路黨們一個絕好的理由,主動把劉備給請了進去。

「蛇無頭而不行,鳥無翅而不飛」,雖然大家對曹操此舉普生不滿,群龍無首總得有個挑頭的。從實力來說,馬超是最應該做這個組織者,但從他全家在鄴城的角度來說,又最沒有這個可能性。結果馬超還是把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換句話說,他準備犧牲全家的性命,保住自己的一方天地。接下來要做就是韓遂的工作,馬超告訴韓遂,鍾繇曾希望自己取代你(我知道是想挑拔我們),關東人是不能再相信了。「今超棄父,以將軍為父,將軍亦當棄子,以超為子」。

馬超都把話說到這份上了,韓遂也就只能不管兒子,跟他一起起兵了。兩個有親人在曹操那的大軍閥都做了決斷,其他還沒資格送子為質的小軍閥,更是樂得一起造勢。這些小軍閥包括:張橫、梁興、楊秋、程銀、馬玩、成宜、李堪、侯選等八人。而個別不願意一起舉大事者,也被馬超擊破。

演義中為了簡化人物關係,將之歸納為韓遂的部下,並稱為「韓遂八部將」(早期版本則說是馬超部將)。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人不全是董卓的舊部,比如後面三個是在李傕、郭汜主政關中時,乘亂擁兵數千的河東人。應該是和同樣出身河東的楊奉一樣被舊涼州軍閥招入關中的。上述八部加上馬、韓兩部,並稱為「關中十部」或「關中十部」。

韓遂的部將閻行是不贊成這樣做的(自己父母還在曹操那呢),韓遂對他說的原話是「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 。認定大家心底都是這麼想的,那就是天意了。「不謀而合」這句成語,便是從這齣來的。不過曹操當時還是留了一手,沒有在關中起兵時就殺了手上這些人質。在他看來,這些軍閥各有山頭,一定會有分化瓦解的機會。到時候手上這些人質就會是籌碼。

十部聯軍總計有兵馬十萬,雖然馬超是牽頭人,但韓遂資歷、輩份、實力擺在那,所以被推為都督。不管原始出身如何,關中聯軍的目標現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讓曹操主力進關中。想做到這點,位於華陰境內的潼關是關鍵。華陰原本是段煨的地盤,這個董卓的老部下幾次選擇都挺明智的,還幫曹操攻殺了李傕。只是如此重要的據點,曹操還是不放心交給外人的。段煨後來被調入朝中為官,建安十四年時已經離世,算是在這個亂世得了個善終。

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潼關原本是曹操為防範關中軍閥東出中原而修築的,在關中諸將兵反後,此前被曹操派入關中的諸將,則以曹仁為首屯駐於潼關阻止馬超東進。聯軍勢大,曹操要求諸將不要主動出擊,等他親率大軍前來救援。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親領大軍西進,八月抵達潼關,與關中聯軍隔關對峙。同時命令徐晃駐於汾水口的汾陰城,護衛河東安全。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潼關的關城在誰手中,而在於它的位置。潼關修築於華山與黃河之間,扼守著關中進入崤函通道的入口。這樣一個狹窄入口,無論從哪個方向防禦,進攻方都很難攻破。見曹操在潼關受阻,身在河東的徐晃遂主動請命由河東渡河進入關中。曹操同意了這個方案,以徐晃主將、朱靈為副將,領軍四千由蒲津渡(又名「蒲阪」)渡過黃河,打通一條繞過潼關進入關中平原的通道。

這里要說一下黃河兩岸在這一帶的地理結構。潼關的位置之所以險要,根本原因在於原本南北向流淌的黃河西河段,在華山腳下做了個90度的轉折,東流入華北平原,方使得潼關能據於山水之間。除了由潼關及崤函通道進入關中以外,還有一個選擇是由潼關之北的河東郡,西渡黃河進入渭水之北。

由河東渡河進入關中,可以有三個渡河供選擇。一個是最北端位於晉峽大峽谷口的禹門渡,即上次鍾繇渡河之處;一個是對接兩岸平原腹地的「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浦州鎮);還有一個是位於二者之間,汾河口的夏陽渡。由於當年韓信曾在此以陶罐(古時叫罌)結筏渡河,又名「木罌古渡」,而徐晃的駐地其實正在夏陽渡。

徐晃已經提前探查好了,關中反賊們並沒有在分隔河東、關中的西河一線設防。對手只防潼關而不在西河渡口設防的做法,還被徐晃笑話是「無謀」。換句話說,徐晃本來是可以直接在夏陽渡渡河的。之所以捨近求遠,南下差不多六十公里渡河,是因為他的任務是建立橋頭堡,最終的目標是練到潼關的背後。在位置最南的蒲津渡強渡,並建立橋頭堡,可以縮短南下的路程。

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

收到徐晃渡河的消息,關中聯軍方急忙派出梁興率五千兵馬前往攻擊。只是等他到的時候,徐晃已經全軍渡河,梁興攻之不勝只能敗回渭南。徐晃則在黃河西岸紮下營寨,等待曹操的下一步指示。曹操的計畫並不是讓徐晃做一支偏師策應潼關戰場。潼關戰場的地形過於狹窄,部隊沒有辦法展開,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由河東渡河就不一樣的,大軍只要能渡河,關中聯軍所能依託的天然防線,就只能是渭水。即便一時無法渡過渭水,亦可沿渭水北岸西進,收取半個關中,再尋機南渡。

這一計畫又顯出了曹操當日修築潼關戰略意義。崤函通道的節點,原本是秦人修築於中點的秦函谷關。漢武帝為防洛陽為謀逆者所據威脅長安,遂將關口移至東端變身為「漢函谷關」。潼關則選址在崤函通道的最西端,要是曹操不預先把關隘西行移,並把控制崤函通道的弘農郡控制在手中,那麼也就沒有辦法利用這些黃河渡口直接進入河東。戰略選擇的主動權,會更多偏向於馬超一邊。

即已決定改變主攻方向,曹操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主力轉移到河東了。由潼關前線北渡黃河,可以利用著名的「風陵渡」。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渡口和渡船,而在於如何防止渡河之時被馬超偷襲。全軍渡河進入河東,不被對手發現是不可能的。

每每遇到主動撤軍時,曹操都是親自領精銳斷後,這次亦不例外。許褚和他所率領的百餘虎賁之士,負責護衛曹操的安全。曹操雖然像孫堅、孫策那樣親自臨陣,但保防措施從來都是做得很好的,這也使得他每一次歷險都是有驚無險。見曹軍開始渡河,馬超並沒有立即發起攻擊,而是等到大部分軍隊都已渡過黃河,南岸只留下曹操和他的衛隊以及部分輜重時,再發動率步騎萬人發動強攻。

馬超有此舉,應該是已經對曹操的作戰習慣有所瞭解,更何況曹操的中軍帳和親軍是很顯眼的,登高瞭望便可掌握動態。曹操身邊的這一百多衛士雖然精銳,但再精銳也不能以一當百。而且馬超用的是騎射戰術,騎兵一邊快馬疾進一邊放箭,步兵隨後壓上。曹操的身邊那一百多人,一下子就被雨點般落下的箭給射蒙了。許褚和同樣留在南岸的張郃,只能把還坐在帳中的曹操拖出來往船上跑。

危急之中,許褚手邊甚至連盾牌都沒有,抓了個馬鞍來幫曹操擋箭。不幸的是,劃船的船工沒有保護,被追到岸邊的涼州軍當場射死,許褚只能一手拿馬鞍擋箭,一手撐桿劃船。關鍵時候,有個在曹操舉義兵時就跟著他的老鄉丁斐,急中生智把還沒渡河的牛馬都給趕了出來。很多追兵見此情景紛紛去搶戰利品,算是分散了敵軍的注意力,許褚方乘機把船劃到了對岸。順便說下,丁斐這個人有點貪財,後來多次被人舉報,因為此功曹操都免了他的罪。

此前先行渡河的曹軍,見曹操在南岸被馬超追殺,很多人都大驚失色,甚至放聲痛哭。見曹操安全渡河,軍心方才穩定。曹操倒是一如既往的表現,越是這個時候越要保持鎮定,大笑道:「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上次出現類似的險境,還是諸侯討董,曹操首戰於汴水時,那次單身護著曹操渡河逃出生天的是曹洪。想不到事隔二十年,都已經大半個天下到手了,還會如此身陷險境。這也再次證明曹操的成功還真是自己拼出來的。雖然驚險,但演義中說曹操被追到「割須斷袍」事卻是沒有的。

– END –

來源:kknews地緣解析曹操「潼關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