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利則—世界上最大的善堂,富與貧、愛與恨交織的宗教聖地

Amritsar–阿姆利則,印巴邊境的一座小城。聽到這個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阿米莉莎”,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天啊,這完全是個女孩子的名字,會是一個多麼優美的地方?雖然阿姆利則距離印巴衝突區域的克什米爾已經非常接近了,離印巴邊境也僅僅35公里之遙,但是毫不影響她的吸引力。

阿姆利則,位於印度西北邊陲,距離巴基斯坦拉合爾只有僅僅30多公里。它是印度重要的邊境要塞,也是錫克教的聖城。阿姆利則之名來源於梵語,意為”花蜜池塘”。早期阿姆利則只是一個小池塘,後來由錫克教在水池中央建造了一座神廟。錫克教在此地的逐漸壯大,阿姆利則也隨之發展成為一座聖城。

【富】

我對印度兩種男人特別有印象,一種是纏着高帽的大鬍子,另一種就是小熏肉(皮膚黝黑的小鮮肉),而大鬍子就是典型的錫克教徒。

阿姆利則—世界上最大的善堂,富與貧、愛與恨交織的宗教聖地

錫克教徒

阿姆利則金廟是世界上最大的錫克教寺廟,建造寺廟足足花費了750公斤的黃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是金光閃閃。

阿姆利則—世界上最大的善堂,富與貧、愛與恨交織的宗教聖地

金廟

印度只有2%不到的錫克教徒,早期的錫克教徒,在對抗莫臥兒王朝的壓迫中,逐漸演變為一支具有軍事力量的組織,直到現在,絕大多數錫克教徒都從事着軍政商的職業,是印度典型的富人階級,因此,錫克教也是印度富有的代表。

錫克教徒是英勇與善良的化身,教徽上的刀與劍象徵他們英勇善戰,寺廟里也刻着烈士的名單。另一面,大鬍子們在寺廟里也能溫柔唱起歌(好像是某種經文)。錫克教更像是結合了穆斯林和印度教,白色是他們的慣用色彩,進入錫克教寺廟必須先脫鞋纏頭巾,洗手洗腳後方可進入,寺廟室內外的地板每天都會定時清潔。

【貧】

錫克教認為眾生平等,他們反對階級,崇尚善良。阿姆利則被稱為全世界最大的善堂。因為這里包吃包住,24小時不間斷供應免費餐食,平均每天有6~8萬人在此就餐,還有免費的住宿安排,在火車站汽車站都有免費接駁車往返。

也正是因此,大量的窮人來這里免費吃住,隨處可見一些流浪者,困了便席地而睡,餓了便去寺廟就餐。這里沒有乞丐,所有的經費都是靠錫克教富人和其他民眾的捐助,金廟本身不收取任何門票。

阿姆利則—世界上最大的善堂,富與貧、愛與恨交織的宗教聖地

24小時免費的食堂

阿姆利則—世界上最大的善堂,富與貧、愛與恨交織的宗教聖地

席地而睡

【愛】

印巴分治70多年來,在阿姆利則的印巴邊境,每天下午6點都舉行口岸關閉降旗儀式,說是降旗儀式,更像是雙方的鬥舞表演,比誰抬腳更高,比誰的動作更夸張。在這里,印度的愛國情緒達到了高潮,在啦啦隊的帶領下,成千上萬印度民眾喊着口號,高唱國歌,表達自己愛國情懷。

由於印方的人數遠遠大於巴方,因此對面的巴基斯坦不免顯得冷清了幾分。現場的氣氛,儼然是一個演唱會架勢。這樣的降旗儀式,看上去更像是一場彩排好的喜劇秀,給這個貧富交織的城市,帶來了另一種歡樂。

阿姆利則—世界上最大的善堂,富與貧、愛與恨交織的宗教聖地

降旗儀式

阿姆利則—世界上最大的善堂,富與貧、愛與恨交織的宗教聖地

降旗儀式

【恨】

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則二萬多群眾舉行抗議英軍的集會,遭到英軍的大肆屠殺。印度官方宣稱有1000多人死亡,這就是震驚全球的”阿姆利則慘案”。慘案發生之後,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緒高漲。到了1947年,英國統治的英屬印度解體,由於英國的干涉,英屬印度分裂成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兩個國家從獨立開始就一直處於對立狀態。兩國的多年交戰,使得邊境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親人永隔。這種傷痛,直至現在,依然深深刻在兩國人民心中。

阿姆利則,這個處於印度邊緣的城市,充滿了富與貧,愛與恨。無論是世界善堂,還是降旗儀式,已經成為吸引外地遊客的兩大噱頭。而這噱頭之後,卻埋藏着多少人的傷與悲,痛與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尋路者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