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詩宋詞去旅行

浙東「唐詩之路」貫穿浙江東部,是一條對唐詩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古代文人走廊,其人文與自然之魅吸引眾多遊客前往;圖為浙東大峽谷。來自網絡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千多年前,李白的一首送別詩膾炙人口,流傳至今,許多人也因這首唐詩來到黃鶴樓;每逢春天,當我們走進揚州時,也都會常把這句詩掛在嘴邊。

唐宋時代雖漸行漸遠,但那個時代的文化卻在中華兒女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影響歷久彌深。作為唐宋文化的重要載體,唐詩宋詞一向備受矚目,也在每個人的孩童時代就與我們有了人生的交集。

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如此盪氣回腸的歷史回憶,唐詩宋詞的魅力無可比擬,跟着唐詩宋詞去旅行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出遊選擇。以往,可以手捧一本《唐詩三百首》率性行走,如今,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一張圖串起數百年

這是一張神奇的地圖。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能熟背上那麼幾首唐詩宋詞,但若問起,唐宋一共有多少傳世的詩詞作家,共留下了多少作品,可能很少有人能答得上來,更遑論說出每個作家的人生經歷及其詩詞的寫作地域分布。

但是,有了這張地圖,這不再是一件難事。

打開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網站,映入眼簾的是一張現在的中國地圖,更有趣的是,也可以選擇唐宋不同時期的地圖,回到當時的年代背景中去。

目前,這一地圖收集了上百位唐宋詩詞作家的上千首作品,並且通過地圖這樣一個直觀的形式展現給大眾。我們可以選擇一位詩人,在地圖上查看其生平的旅行足跡,甚至,我們可以精確地看到這個詩人在特定歲月中的人生旅程。如此一來,每個詩詞作家的人生軌跡在我們眼前「活」了起來。

除了以個人經歷查看這張地圖之外,我們還可以以城市為維度,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我們可以選擇北京這一個城市,地圖上便會呈現出唐宋時期的詩詞作家在北京的不同區域所寫的作品,點擊地圖上的一個標記點,便能具體看到哪一年哪位作家在這里寫過什麼詩詞。

這張看起來簡單的地圖,背後其實是一個團隊五年間努力協作的結晶。這便是中南民族大學王兆鵬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他們從2012年開始整理完善唐詩宋詞的相關數據,直到2017年這張地圖正式上線。

「最初創作這張地圖是希望能夠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直觀,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詩詞中所蘊含的豐富信息;當這張地圖在課堂上使用之後,大家的反饋很好,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公開這張文學地圖,所以,我們最後呈現出了唐宋文學編年地圖。」說起這張地圖最初誕生時的經歷,王兆鵬如數家珍。

與新技術同頻共振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上線兩年多以來,吸引了海內外用戶的關注,甚至有國外研究機構專門找到王兆鵬謀求合作,希望能夠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知曉。

盡管如此,王兆鵬及其團隊並沒有止步不前,他告訴記者:「上線以來的時間里,我們也不斷在豐富完善這張地圖背後的數據庫,比如,我們增加了更為具體的時段的劃分,可以讓大家看到更加詳細的信息。」

「讓文學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也是多年來我給自己的研究定下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王兆鵬看來,只有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人們心中才能更好地將其傳承和發揚。

帶着這項任務,王兆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便將定量研究與文學研究相結合,因此,他也一直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作用。為了讓地圖更為准確,更能夠讓大家所接受,他也編寫了很多小程序工具,便於更好地使用唐宋文學的詩詞數據。

事實上,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日常生活更豐富多彩,接觸到的信息遠比古人龐雜,這張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正是利用新技術發揚傳統文化的具體實踐。

「時不時聽到一些傳統文化工作者嗟嘆信息時代給傳統文化帶來巨大的沖擊。在我看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恰恰也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藉助計算機,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知識,可以非常有效地組織起來,變成各種雲端應用,隨時隨地服務於廣大愛好者。這也是我創建搜韻網的動機之一。」這張地圖的技術支持平台——搜韻網的創始人陳逸雲認為,「傳統文化工作者只要懂得利用計算機技術以及網絡傳媒手段,便能爭奪電腦、手機屏幕的方寸之地,讓傳統文化傳播得更深、更遠。」

旅遊中傳承文化

詩詞的創作主要來源於生活。唐詩宋詞中的大量作品,或是與出遊相關,或是抒情感懷,都值得細細品味。

古人筆下的風景和經歷,一經詩筆點染,融入個人情懷,便更加耐人尋味,這是詩詞與旅遊結合的魅力。人有不同,學問水平有差別,但喜怒哀樂的感受,是相通的。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傳統文化中蘊藏着極為豐富的旅遊資源,盛產詩詞的唐宋時期也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陳逸雲看來,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拉近了古人與今人的時空距離。循着地圖上的文化行跡,閱讀着前人的作品、背景信息,神思也隨之穿越回古時空,與作者一起徜徉。

手握這樣一張地圖,不僅可以跟着古人的足跡去旅行,也能夠在歷史的縱橫捭闔間體味古人的多樣情感,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如何能讓詩詞更好地走進遊客的心靈?陳逸雲認為,需要對詩詞進行加工,把蘊含其中的地理、天氣、心情、季節、典故故事、歷史事件、作家背景等信息抽取出來。有這個基礎之後,再結合不同遊客游覽時不同的季節、天氣和心情,推送給遊客,這樣才能撥動心弦,產生共鳴,給遊客留下文化印記。

在王兆鵬的心中,同樣已經有了這張地圖下一步的發展脈絡:「我們准備開發一個移動客戶端,遊客走到一個地方,打開這個手機軟件,便能發現古人在周圍地點所寫下的詩詞內容,如此一來,這將更加豐富遊客的旅行體驗,也讓中國的詩詞文化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熟知。」(本報記者 劉發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8月08日 第11 版)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人民日報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