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茶海碧連天

貴州茶海碧連天遵義市湄潭縣茶園。 塗 敏攝

貴州茶海碧連天採茶青。 本報記者 張佳瑩攝

貴州茶海碧連天遵義市鳳岡縣茶園。 塗 敏攝

1980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顆茶籽化石在貴州省晴隆縣沈家箐雲頭大山被發現。如今,貴州省茶園面積連續6年位列全國首位。

茶樹漫山遍野,大地如碧波盪漾。700萬畝茶園連通古今,訴說着茶與人的故事。

茶與林

茶,是大自然賜予貴州的禮物。

八山一水一分田,貴州是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一度讓人們苦不堪言。誰料想,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寡日照,有機質、無公害等自然條件恰恰順了茶葉的意,成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茶聖陸羽《茶經》中寫道:「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茶海之心景區所在地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就在古夷州所轄范圍。富含鋅和硒的珍貴土壤,給了鳳岡鋅硒茶獨特的東西。

大婁山南,烏江北岸。陽春三月,我們駕車駛入山間。本以為連片的茶樹會立刻闖入眼簾,卻發現環顧山巒,盡是叢林疊嶂。當地人卻說,別急,上山頂再看。

乘上長約780米的上山索道,走過垂直高度近100米的玻璃棧道,在觀景亭眺望茶海。好一幅層次分明的水墨畫。遠山如黛,林木蔥郁。樹下的綠色茶林宛若柔美的波濤,在林間躍動。乍一看,會分不清哪里是樹,哪里是茶。定睛觀察,卻是高低有致,這里一片茶,那里又一片,在松林間捉迷藏。森林覆蓋率85%以上,綠色之中還有櫻花、桃花點綴。

這才明白了「上山頂再看」的含義。在貴州,茶園與森林是不分離的。

「松林讓陽光散射,人工除草反補茶園肥了土壤,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大型蜂、瓢蟲等等就會幫助我們控制病蟲害。」位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的苗嶺霧海茶產業種植基地里,總經理趙海邊走邊說,「一個月後,園里的野櫻桃就熟了,一個半月後有野草莓,隨摘隨吃,再往後還有野楊梅,讓你望梅止渴呢。」

早在2015年,貴州省茶辦就率先頒布了《貴州省茶園間作樹木及技術要點》,推廣茶園套種桂花、杉樹、銀杏、櫻花等樹木。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茶林相間,花香茶海。茶本草木,又何必分離?

茶與居

於茶海之心觀茶海,見獨具特色的黔北民居相間其中。

傳統的黔北民居為木質結構,吸收外來文化後,雖骨架仍為木質,四周卻用白色磚牆包圍,小青瓦、坡面屋、穿鬥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牆,婉約漂亮。

走進遵義市湄潭縣金華村大清溝組,對彩色房屋印象深刻。「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2015年4月起步,40天粉刷完成。七彩部落就像掉落在林間的童話世界,出現在6800畝生態茶園中。落成當年就有近80萬人次前來一睹為快,2018年接待遊客近120萬人次。

村民組組長徐學良家開的農家樂,一天就能擺上二三十桌。「2015年去外地打工的有30多個人,現在除了兩個在外面,其他都回來啦。」

至雲貴山沁園春茶莊,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的房屋另有一番韻味。這樣的生態型茶莊里,融加工、購茶、休閒、食宿、茶藝表演為一體,遊客還可以網上下單定製一片屬於自己的茶園。「要使每一個茶葉園區,每一個茶葉農莊成為”生產園、科研園、加工園、文化園、生態園、旅遊園”,景區茶區化,茶區景區化。」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黃昌祥說。

不論外觀如何,屋里屋外的茶香不變。隨意走進一家,泡一杯茶,點一桌辣椒宴,便可盡情感受味蕾的喜悅。「山歌好比春江水……」尋聲而去,李先生已和3位好友走進徐學良的院子找了桌椅坐下,叫上一壺茶,拿出一盒牌。李先生家住遵義市區,早已記不清來了多少次。「只記得這里山好水好茶更好,安逸得很哦。」

茶與人

人於草木間,方為茶。

正值初春,茶海一股股綠色波浪間,採摘明前茶的身影漸漸多起來。走近些,只見茶農兩手並用,上下翻騰,大拇指和食指准確地將茶青捏住,用力一提,手腕一甩,鮮嫩的芽便收入了斜挎背的竹簍里。切不可用指甲掐,否則破壞了細胞結構,茶青是要變黑的。

茶青必須當天賣。下午5點50分,湄潭縣核桃壩茶葉交易市場踩着清脆的鈴聲准時開秤。背着大籮筐的茶農早已在不同收購商的秤前面排起了隊。這天開市價格是一斤36元。有人開始來回踱步,尋思着今天價格還會不會變;有人生怕晚了收購商不要了,上一筐茶青剛過完秤,就從自己簍子里抓起一把放在秤盤上。20分鍾後,市場准時關閉,前一分鍾還熙熙攘攘的廣場突然間變回了靜謐的田園,宣告一天的辛勤告一段落。

茶市上是生活。從2007年開始,每年3月到10月的茶葉採摘季,核桃壩茶葉交易市場從未間斷。採摘初期交易量一天5000斤左右,高峰期上萬斤,最多的時候一天甚至能成交2萬多斤。

千百年的生活,已牢牢將這里的茶與人連在一起。茶壽山下,蘇貴茶旅的游鑫講起有關茶的文化傳統,根本停不下來:「把茶和花生核桃芝麻等等拌在一起做土家油茶,每天早上吃一碗,一天都有干勁,叫”干勁湯”。過去聘禮離不開茶,直到現在問”你家姑娘吃了幾份茶”,還是在問有多少男孩家來提親……」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都勻毛尖所在的都勻市,百師千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茶文化推廣站已經基本覆蓋了城區中小學;每年2—3期、每期50人左右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茶葉園藝培訓也給都勻市周邊農民提供了系統學習種植、管護、加工、銷售、茶藝、茶食品開發、茶旅等等的機會。傳統的魚鈎茶正在更多人手中,炒出本土特有的香氣。

橫成浪,縱成波。看得見的是茶,看不見的,也是茶。

小貼士

貴州茶沖泡獨有特點,講究「高水溫、多投茶、快出湯、茶水分離、不洗茶」。

貴州地區茶飲食文化豐富,擂茶、油茶、甜酒茶、罐罐茶、烏撒烤茶、干勁湯、油炸三脆、茶香混蛋餅、紅燒地龍等茶香特色飲食,都值得品鑒。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