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棠溪村

詩畫棠溪村

想來,我與武陵溪畔的棠溪村,只隔一個夢境。

那是數年前,我到潭頭鎮釆訪,聽人介紹說,這里有兩條溪流,一條叫長溪,另一條叫武陵溪。當地詩友曾寫詩邀我前往:鯉躍龍門入翠微,武陵景物莫相違,清宵有約君知否,一朝踏勘紫氣飛……可惜我人在長溪,時間所限,來不及去武陵溪。後又記得,有天晚上,自己竟莫名地夢見了武陵溪,隱約之間,感覺自己和詩友泛舟溪面,桂棹蘭槳,裁浪彈波,明月清風,滿心愜意……

想來,那的確是有點離奇的夢寐。

但這一回,我終於有機會去武陵溪了。那天我還在車上想着我與武陵溪的緣分時,就聽有人叫了一聲:棠溪村到了!原來,該村就依傍在武陵溪岸畔。但見峰巒綿延,雲片繚繞,崖石積翠,樹影婆娑;山間似有飛鳥躥起,濺起啼聲一片;溪上廊橋銜接溪岸,凝住碧水如鏡。一處處,榕蔭掩映;一程程,花草如織。斜坡下,溪石縱橫,湍瀨潺湲;棧道上,遊人三兩,尋徑閒步……入冬的暖陽,薰染着一派旖旎風光,頓教人從心底衍生出縱享山水的陶然心境。

這還是夢境嗎?不,這是一幅古典與現代相融的美麗鄉村山水畫。

我記起詩友贈詩中有鯉躍龍門的故事,便問陪同我踏訪的村支部書記老鄭,這里鯉魚多嗎?老鄭說:很多,你看這棠溪大橋下就有紅鯉成群,歷代村民都悉心愛護,寄願子女能鯉魚躍龍門,如今溪中已有紅鯉數千。果然,順着他手指的溪面,只見一隊鯉魚在泅游,墨綠金黃紅黑,錯雜着很是好看。它們成群結隊,或咬住水中浮草,或叼走幾片碎葉,好似頑皮的兒童。

老鄭介紹說,棠溪村是個深藏不露但又景色秀麗的地方,村名原叫棠瀨。若要概括,一個「古」字占盡先機:村中有古榕、古街、古井、古民居、古廊橋等,保護完好,古色古香。而今「古」中出新,村民不但修建了「九榕公園」,挨着古榕建成一千餘米的木棧道,還用溪中的石頭把榕樹圍成一個個大花壇。現在,做完一天農活的村民,三三兩兩,都喜歡在榕樹邊逗留、聊天,感受樹影微風的妙處。

交談中得知,棠溪人遵循古訓:「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多年來自覺保護生態,深得回報。如今溪流兩側,森林蔥郁,一花一草、一蟲一鳥,都富有生命的詩意與韻味。十多年前村里曾有些人心存僥幸,急功近利地在溪灘搞起了水上樂園,才過兩年就被一場特大洪水沖垮。專家總結原因,說是沒有順應自然,缺少防範意識。這使村民頓生許多感慨和體悟,對自然的敬畏越來越多。特別是深化改革這些年,棠溪村人更加細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一草一木。

眼下在棠溪村,最顯眼的無疑是九棵古榕樹。相傳是由鄭、陳、郭、周、吳、王、林、潘、李九大族姓的祖先種下的,至今有數百年。在龍華堂附近,我還看到一棵奇樹,由一棵榕樹與一棵楓樹自然合抱而成,像丈夫深情擁抱妻子一般。許多人把這棵合體樹稱為「龍鳳樹」,有人則用它見證愛情的忠貞。

沿着「龍鳳樹」往前走不遠,驀然發現溪畔還有一間古舊的老油坊。這是村民在鄉村建設中特意為遊人留下的「古董」。進去一看,十多個村民正帶着豐收的茶籽聚在這里榨油,沁人心脾的油香濃濃撲鼻。屋里,石磨、油草、竹圈、油井、鐵鍋等工具,都是如今少見的鄉村實物。我看着榨油師傅的身影在轉動的輪盤邊穿梭走動,木榨敲撞聲,沉悶有力,把我帶回久遠的年代。

棠溪村還有一座保留完整的百年古廊橋——登燭橋,該橋位於村北一公里通往浙南的古官道上。據記載,棠溪村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商賈雲集,是茶葉加工交易的集散地。最有意思的是從古至今,廊橋中每天都有人輪流值守,他們從家挑來備好的茶水,無償供往來行人飲用。這種古樸遺風,令許多人點贊不已。

保護完好的還有棠溪村的鄭、陳兩大祠堂以及「廣福宮」等古民居、古建築。如今,村民大都已搬至新街兩旁的新居,但走在鋪着大小不一的礫石路面,依稀還能想見昔日晨曦初露,人聲喧鬧,茶鮮筍嫩,河鯽撲騰的情景。

說話間,我們來到棠溪村一所百年老校。風雨滄桑,校園依在。校長小林告訴我:老校是村民幾代人的文化搖籃。特別是近數十年,老校培育出許多現代化的建設者。如今,不少孩子進城就學,但老校依舊散發着獨特的芬芳。

從學校出去,轉向一條石板道,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青蔥惹眼的果地了。富饒的棠溪村,不但有李、桃、楊梅、枇杷、柚子、葡萄、青棗等十數種水果,還有茶、油茶等經濟作物。不過說起特產,還得提棠溪的芙蓉李。棠溪種植芙蓉李三萬畝,年產鮮果一萬多噸。果肉深紅,肉質緻密,甜酸適口。我看見,從這里到後半山腰,全是高低不一、相映成趣的芙蓉李樹,碧綠的葉片叢叢簇簇,赫赫地在冬陽下擁翠疊玉。

這時老鄭又對我說,若春節後你再來,那就會置身於芙蓉李花開的海洋之中。老鄭的話,使我十分心動,腦海里也即刻浮現出一幅芙蓉李花開的勝景,我想像那漫山遍野的灼灼李花,在艷陽下盡情怒放,清風柔情繞樹,花朵馨香襲人。也許,還有一支洞簫的音符在花影樹間飄盪着、縈繞着,和前來遊玩的人們疊韻酬答……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