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本月初,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揚州舉行,很多藝術家都創作了和運河有關的作品,獻禮盛會。在之前的《新聞女生·玩收藏》中,大家已經欣賞過一些和運河有關的書畫作品。本期的運河故事就來認識一位為運河城市「畫印」的老人。

呂政澄:描繪運河兩岸城市的「畫印」人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74歲的呂政澄是一位書畫家、篆刻家,同時他還有一門獨特的技藝——畫印。《運河兩岸明珠》是他耗時幾個月創作的印章作品,一個印章對應一個運河城市。

聊起作品的創作靈感,呂政澄介紹,運河兩岸有35個城市,這35個城市就好像鑲在運河上的明珠,由此燃起了創作的熱情,比如揚州,看起來就像一個水網一樣,它是用白文體現出來的,畫得凹下去了。北京呢因為是首都,所以是一個圓形,也象徵着太陽照耀全國。而滄州的這個州字,特色也是像個水,因為我們都是運河城市,都依水而居。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包括這幅作品在內,呂政澄的很多作品都被個人和藝術機構收藏。近些年,他還為揚州的幾百條街巷設計過專屬印章,其中他自己最中意的是《南河下》。呂老說,南河下歷史悠久,所以他選用了古老的漢印來展現。揚州這個城市雖是小橋流水人家的風貌,但它內在的風骨,卻取了些北方之雄,在這樣的創作理念當中,呂老就把南河下畫得比較大,以此突出。

既古樸又雄奇,這就是呂老作為一名「老揚州」對於南河下的印象。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南河下老街的歷史見證

揚州有四個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古城區南部的南河下只是其中之一,它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也是揚州保存最為完好、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不過,這是大概念的「南河下」,還有一條同名的東西向老街,就叫南河下。

作家曹陽春解釋,這個「南河下」的「河」就是古運河,下就是河堤之下,沿着古運河形成的這些街,就叫河下街。

明清時期,揚州鹽業發達,很多鹽商在河堤之下建造房屋,自鈔關至東關漸漸形成了河下街,分為北、中、南三段,南段就是南河下街。

曹陽春說,南河下在那個時代應該是最為繁華的,因為它靠近碼頭,靠近運河,這里有很多經商的人,從事鹽業貿易的人都聚集在這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揚州的老城區有這麼多保存下來的鹽商住宅,保存得都非常密集,非常豐富,這也是那段歷史的一個見證,一個遺存。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廖宅:清代「富人區」的典型住宅

隨着歷史的變遷、城市的改造,中河下和北河下均已殘缺,只有南河下老街還保留着舊時的風貌。漫步在老街上,「三步一古井、五步一老宅」。

在位於南河下的一戶鹽商住宅里,新聞女生雨薇介紹,這個宅子叫做廖宅,在進來之前經過的是一條火巷,火巷在古代就是用於防火防盜的一種小巷,這里的火巷據說也是全揚州最長的一條火巷,走過來足足花了幾分鍾的時間,也足以看出這座宅子的規模之大。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這座宅子的舊主人,是清代鹽商廖可亭,他曾經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幕僚,後來辭官從事鹽業生意。這座宅子如今遺存各類房屋150多間,建築面積約2600平方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陽春介紹,像廖宅里這樣的活井,在南河下有八十幾口,現在能夠使用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而這口井是正常使用的。廖宅的北邊有個叫味余的房間,聽名字很多人可以會以為是廚房,實際上它是書房,是當年孩子們讀書的地方。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在廖宅轉上一圈,似乎還能感覺到南河下在清代「富人區」的地位,鹽商的富裕生活和不俗品位也躍然紙上。

湖南會館:相傳本是曾國藩的「豪宅」

在南河下老街上,還有一處古建築也和曾國藩頗有淵源,它就是位於南河下68號的湖南會館。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曹陽春說,湖南會館的題字後面沒有落款,很多人都認為這個字是曾國藩寫的,有人也對比了曾國藩其他的筆跡,有一定的相似性。揚州市文聯委員茆衛東說,按照史料記載,曾國藩對揚州情有獨鍾。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晚清時期,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由曾國藩率領的湘軍驍勇善戰,鎮壓了太平軍。相傳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一部分湘軍來到了揚州從事鹽業生意,他們發達後,出資買下南河下的一座豪宅,准備送給曾國藩。但曾國藩覺得自己不住在這里,豪宅就有些浪費,不如提供給大家做一個活動的場所,就作為湖南會館,以後湖南人議事辦事都到這來,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商會。

如今,湖南會館內的老屋基本已經無跡可尋,但它的磚雕大門樓,相當有氣派,是目前揚州保存最完整、最雄偉的會館門樓。

南河下的「煩惱」與自豪

在歷史上,南河下和很多名人息息相關;而對於現在的居民而言,這里是一個非常適宜的居住地,可以盡享「慢生活」。馬愛華家住湖南會館對面,一家四代人在這里已經生活了六十多年。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他們也曾有過煩惱。

馬愛華說,南河下屬於揚州地勢最低的地方,南河下最低的就是湖南會館這一塊,以前每年下雨的時候,這里淹水都比較深。最深的時候,都需要單位派人來送糧送水,幫忙把家人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上世紀90年代,政府部門大力整治了古運河河道,馬愛華家早已不再擔心被水淹了。60歲的李明是揚州航道站的一名工作人員,他也住在南河下,還親身參與過古運河的綜合整治,對於這片區域的現狀,他充滿了自豪和喜悅。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李明說,自己快要退休的時候,每天傍晚在古運河邊上,看到桃紅柳綠的兩岸河堤,新鮮的空氣跟氧吧差不多。河水是哺育我們成長的古運河,自己作為航道人感到很驕傲。

運河岸邊:名人家風新傳承 老街文化新發現

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舒適宜人的運河風光,幾百年來,南河下老街以及整個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孕育出了獨特的家風文化。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一條老街見證鹽商興衰

何園社區黨總支書記、社區主任姚翠紅說,這里的曾國藩家書、何氏家訓、周馥家書,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一些名人家風,社區把這些家風進行傳承,在老百姓當中也挖掘了一些普通家庭的家風,所以說在何園社區,形成了社區家風文化濃厚的氛圍。社區居民有三代從軍的,有一門兩院士的,他們的言傳身教,影響後輩子女和周圍的人。

河堤之下、老街之上,南河下見證過鹽商的繁榮興衰,也親歷了城市的發展變遷。如果說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是座博物館,那麼這些老街小巷就是館藏實物,只要願意走進它們,就一定會有驚喜的發現。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