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 文 約 3031 字

閱 讀 需 要

8min

今年的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北京市市委宣傳部和故宮博物院攜手舉辦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這是故宮博物院94年以來第一次在夜間對外開放。這一消息極大地引燃了廣大民眾的參與熱情,一時間故宮的票務網站竟被熱心購票的網友擠癱瘓。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紫禁城上元之夜」預約界面。當然現在已經沒票了

那麼故宮的上元之夜究竟有何魅力?竟能讓參觀者如此趨之如騖。幾百年前,同一屋檐下的帝子王孫們,又是怎樣歡度這上元佳節的呢?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在中國傳統民俗的語境中,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被叫做「上元節」「元夕」「燈節」。在這一天里,地球上但凡是有中國人聚居的地方,必是燈火璀璨,火樹銀花。至於「燈」為什麼會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節日元素,其解釋大致有以下三種說法: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其一是說,漢武帝每年都會在元宵節這天點火燃燈,祭祀「太一神」,故而給後世留下了在元宵節這天要燃燈的習俗。

其二是說,元宵節燃燈與道德的三官信仰有關,道教的「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每年元宵節這天是「三官」降世之日,其中「三官」中的「水官」好燈,於是為了博得「水官」的好感,便有了在元宵節這天點燈的民俗。

其三是說,佛祖釋迦牟尼去世後被火化,其弟子將佛祖的舍利子置於金座上,繞城十三里,並在這個過程中奏樂點燈,信眾們還紛紛向金座拋灑花瓣,以示尊重敬仰。待到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民間也形成了在元宵節這天晚上點花燈,紀唸佛祖的習俗。

民諺有雲:「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天除了民間的大街小巷要張燈結彩外,在世人眼里頗為神秘的皇宮內廷,同樣也要高掛福燈,隆重慶祝。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下,明清時代的紫禁城是怎麼在元宵節這天「鬧花燈」的。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明代紫禁城的元宵燈火之夜

明朝宮廷對元宵節十分重視。據《明實錄》記載,明成祖、明宣宗曾專門下諭,規定元宵節放假十日,以供「軍民張燈飲酒為樂」,二帝立下的這一規定,後成為明代的制度定例。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明代人在元宵節欣賞花燈的場面

同民間社會一樣,「賞燈」也是明代宮廷慶祝元宵節的重頭戲。在元宵節這天,紫禁城的午門外會安置「鰲山燈」。所謂的「鰲山燈」其實是一種復合重疊式的燈景,即將大量的小綵燈堆疊起來,其狀似一隻巨鰲,故稱之為「鰲山燈」。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明代的「鰲山燈」

為渲染節日氣氛,皇宮內的內臣、後妃等,都要穿燈景補子和蟒衣。為了宣示皇恩,以彰「與眾樂樂」之意,明朝皇帝還會允許臣民前往午門觀賞「鰲山燈」,並給予賞賜。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燈景團紋補子(明代)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明代的「鰲山燈」

當然,由於紫禁城是木結構建築,元宵節華燈璀璨之日,也容易有被火神光顧的風險。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的正月就出現了一起因燈火而引發的火災。

封於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向朝廷進貢了一套「鰲山燈」。這套「鰲山燈」工藝精湛,外觀妙肖,很會玩的工匠們將組成這套「鰲山燈」的小燈變着法兒的組合,一會兒組成龍鳳龜蛇等瑞獸,一會兒又組成亭台軒榭等高樓。

但沒想到,不知哪個環節操作不慎,這套「鰲山燈」竟引發了火災。無法收拾的火勢迅速在宮內蔓延開來,結果將乾清宮和坤寧宮都燒成一片瓦礫。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現代人製作的「鰲山燈」

寧王千里迢迢往京里送燈,本想為天子過元宵節助興。但這場意外而致的火災,卻導致了助興不成反敗興的結局,寧王命運不濟,連送禮都能送出岔子來。

當然,作為富有四海的君主,明代皇帝過元宵節的樂子可不止賞燈這一項。從下面這幅《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可看出,明朝皇帝的元宵活動豐富多彩。這些活動大多富有生活、市井氣息,讓久居宮中的皇家感受真正的人間煙火。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圖中穿龍袍、戴黑帽、留長髯者即明憲宗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的場景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的場景,孩子手中所提的是象形花燈

明代後期,由於國勢衰微,過去的繁庶氣象漸成昨日黃花,人們的心情也不再如以往那樣樂觀,皇家對舉辦大型節日慶典的興趣也逐漸消減。到萬歷時期,「鰲山之設,久已停止」,每年元宵節,午門外的場景早已不復往日熱鬧。

清代元宵節的皇家氣象

到了清代,紫禁城的元宵活動雖隆重,但慶祝時間要比明代短。按照清宮的規矩,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日,宮里就要安掛燈籠,直到次年的二月初三撤下。這期間被稱為「燈節」,屆時皇家要大辦宴席,並放花賞燈。

依據清宮的禮制,「燈節」期間的宮內的布燈方式如下:在乾清宮的丹陛上各安放左右兩座燈,是為「萬壽燈」,在丹陛下也要安放左右兩座燈,是為「天燈」;乾清宮檐前要安掛九盞大燈,乾清門要安掛五盞燈,日精門、月華門各安掛一盞燈。乾清宮兩廊的廊檐上安掛120盞燈,另外還要安置欄桿燈194盞。

在乾清宮內安掛燈籠,是一項很講禮節章法的活動,負責這項工作的太監,必須嚴格按照程序去操作。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清代的木貼金嵌玉花鳥紋宮燈

首先,要由一名宮殿監副侍引導掌儀司的負責音樂事務的太監,來到丹陛上分兩邊排好。然後,營造司的首領太監要朝丹陛行一跪一叩之禮,名曰贊「上燈」,一名敬事房首領太監和一名乾清門太監要在乾清門的門檐下點好標燈,這時先前在丹陛兩邊排好的太監們要奏響名為「火樹星橋」的樂章。伴隨着充滿着皇家氣派的樂聲,太監們將「萬壽燈」「天燈」以及廊檐燈、欄桿燈等分別安掛就位。待各處的燈掛號好,音樂停止,太監們依序退出,整個儀式宣告結束。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按照清代宮燈樣式復原的紫禁城宮燈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燈具燈飾外,清朝統治者還將「冰燈」從關外帶進了紫禁城。於是,在清代紫禁城慶祝元宵節的活動中,「冰燈」便成了「燈火家族」的新成員。乾隆皇帝曾贊美冰燈道:「片片鮫冰,吐清輝而交璧月;行行龍燭,騰寶焰而燦珠杓」。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現代冰燈內部雖然裝的是電燈,且製作更為精良,但在本質上來講,其製作原理與清代的冰燈是一樣的

清代紫禁城也沿襲明代的習俗,在「燈節」期間安設「鰲山燈」。在康熙年間,由於皇帝本人喜歡鳴蟲,清宮每年安設「鰲山燈」時都要提前將鳴蟲放在燈中。此事在《金鰲退食筆記》一書中有載:「秋時收養蟋蟀,至燈節則置之鰲山燈內,奏樂既罷,忽聞蛩聲自鰲山中出」。

這樣,清代人為前朝留下來的「鰲山燈」賦予了大自然的新穎美感,使人們在感受燈火帶來的流光溢彩時,又能感受到生命脈動的節律。

乾隆朝之前,清帝都是於元宵節當日,在乾清宮大擺宴席,慶祝元夕。到了乾隆年間,這一規矩變為,皇帝在元宵節前一天在乾清宮擺宴,並觀賞燈火,在元宵節當天,皇帝則會率領宮內親眷移駕圓明園,進行新的慶祝活動。

沒搶到票沒關系,國歷君帶你看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之夜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

為了防止火災,雍正皇帝也曾下達過「紫禁城內每年冬令禁飭火燭」的命令,但禁令並未能夠束縛住此後清廷皇室貴胄歡度元宵節的熱情,畢竟對於清代皇帝而言,元宵佳節是一個難得的放鬆機會。

參考文獻

1.韓浩月:《故宮元宵燈會:一點燈更有紫禁城的味道》,新京報,2019年2月17日

2.文澤爾:《紫禁城里元宵節怎麼過?明朝玩燈最盛,清宮禁辦燈會》,澎湃新聞,2016年02月23日

3.張旭紅:《古代上元燈節》,紫禁城,2004年第1期

4.王彥:《紫禁城里的上元燈節》,紫禁城,2007年第3期

5.萬伊:《元宵將至從〈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看古人過元宵》,光明日報,2018年2月

6.仲敏:《壯觀的明代鰲山燈見證「南都」繁華》,南京晨報,2017年2月20日

7.袁偉:《四川造116盞清代宮燈「點亮」紫禁城》,成都商報,2019年1月8日

8.張宏周安慶:《明代金陵「上元燈綵圖」風俗畫卷的文化解讀》,江蘇地方志,2010年第1期

9. 倪方六:《元宵節為什麼又叫「燈節」》,老年世界,2018年第2期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