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古巴的聖克拉拉市因與「精神領袖」切•格瓦拉有着莫大的淵源,所以這里一直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格瓦拉之城」。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離開古巴北部的度假勝地巴拉德羅之後,我們的汽車一路向東,路上走得特別小心:實際上,在古巴自駕游其實並不是很安全,多數公路上並沒有很清晰的行車標志,一些重要的連接點和拐彎處也沒有清晰的指示;進入城市後單行線和限速標志大多情況下都不是很清晰,但古巴的警察卻不理會這一點,所以很容易你就會被找茬罰款!好在路上有地陪人員的各種提示,我們才順利的來到這座古巴人民心中的「聖地之城」——聖克拉拉!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可以肯定地說,聖克拉拉的一切都比哈瓦那要小很多:遊客少,景點少,餐廳少,旅館也少……這毫不奇怪,因為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本身就少。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了200萬。而聖克拉拉只是古巴第五大城市,也僅有20多萬人口。相對哈瓦那的繁華來說,聖克拉拉給人的感覺則更緩慢,更安靜,它也更能提現哈瓦那以外的其他古巴人的生活。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車子剛剛開進這座城市,那位舉世聞名的拉美革命者的巨幅肖像就映入我們的眼簾,旁邊的註解文字訴說着人們對他的敬仰和緬懷。停好車,站在這樣的巨幅畫像之下,我所感受到的切•格瓦拉,卻只是一位很純粹的旅行者!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認識格瓦拉的人都說,切是一個才華橫溢、充滿理想的人。23歲時,還是醫學院研究生的他和同朋友一起駕駛一輛破舊的摩托車,兩度橫穿拉丁美洲大陸,整個旅行的過程中,他所看到的種種苦難,一下改變了他的世界觀。1956年,在墨西哥城一個朋友的家里,切•格瓦拉結識了卡斯特羅,他們兩人一見如故。在卡斯特羅的盛情相邀下,格瓦拉決定放棄醫生的職業,投身於古巴革命,這讓我想起了魯迅棄醫從文的經歷:同為自由的追求者,只是一個握槍杆,一位握筆杆!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1958年12月28日,以格瓦拉率領的第八縱隊為首的古巴革命軍奇襲了聖克拉拉市,並一舉拿下了這座處於關鍵戰略位置的小城,最終趕走了原古巴的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聖克拉拉一役,被歷史學者視為奠定古巴革命勝利的關鍵因素。戰役結束的三天之後,卡斯特羅在這座城市正式宣布古巴革命勝利,古巴正式成為共產主義國家。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如今,你在從聖克拉拉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可以看到高高聳立的格瓦拉雕像。銅像腳下,是聖克拉拉市修建的切•格瓦拉紀念館。展館里陳列的物品安靜地講述着這位偉大的革命者短暫卻輝煌的一生。在聖克拉拉市區,到處都可以看到切•格瓦拉的「身影」,整座城市到處飄盪着古巴著名音樂家卡洛斯•普埃布拉為格瓦拉所創作的名曲《直到永遠,領袖》!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古巴革命勝利之後,切•格瓦拉覺得安逸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1965年4月,他給卡斯特羅留下一封告別信,悄悄離開了古巴。從此他輾轉於第三世界國家,為實現「解放全世界勞苦大眾」的革命理想,出生入死。不幸的是,1967年10月,在玻利維亞中部的叢林中,切•格瓦拉在同玻利維亞政府雇傭軍的戰鬥中受傷,不幸被俘,第二天便遭槍殺,時年僅僅39歲。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1997年7月,切•格瓦拉的靈柩被運回古巴,熱愛他的古巴人民,將他安葬於聖克拉拉。切•格瓦拉的墓碑前隨時都可能有抹着眼淚前來祭奠的人。他的墓碑樸素而簡潔,內容只有切•格瓦拉的生辰和遇害時間。墓碑前是一朵鮮花和一盞由戰友卡斯特羅親手點燃的長明燈。

永遠的切格瓦拉之城,英雄的長眠之地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福大人愛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