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街巷里的故事(半日閒譚)

閬中街巷里的故事(半日閒譚)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夕陽余暉再一次鍍亮閬中古城。

陽春時節的嘉陵江水安詳地環抱古城,明代古塔高聳,閬中古城靜默不語。暮色漸濃如帳,古城緩緩隱進殘存的彩霞中。

此刻我站在閬中錦屏山。

閬中錦屏山,古稱閬山、閬中山。位於閬中市城南的錦屏山是觀閬中全景的勝地。海拔四百八十米,東有狀元山,西有馬家山,北有牛家山,眾山相連形成閬中古城的天然屏障。自古山上便建造樓閣亭榭,現在的錦屏山園林在 1984 年重建,雖是新建築,卻設計宜人,便於休息觀景。

在閬中遊走,看遍古城的古街小巷。閬中古民居,因地處川北蜀地與中原交通要沖,因此融合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建築的特點。這些民居由街巷相連,相得益彰,” 多 ” 字形的寓意多子多福,” 串珠式 ” 的暗喻珠玉滿堂,長方形的體現長命富貴……讓古城散發出渾厚的傳統文化氣息。白天在古城漫步,一個個雅靜的庭院,一窗疏影,低牆迴廊,醞釀別樣生活的恬美。房屋上的吊檐、門楣,大多有雕飾鏤刻。現在這些細節都漸被暮色抹去,越來越濃重的是蓋在古城上的青灰色的屋頂,這些由一片片青色的瓦片鋪就的屋頂,像一個古老寓言密封着古城的故事。

不要小看這些瓦片。這些泥土燒成的瓦片,薄脆弱小,黑不溜秋,但是它們排成一排,互相嵌合,放上屋頂,瓦片下的這方土地就叫家。此刻的古城褪去白天旅遊風景區的商品色調,安靜地棲息在這些青瓦的屋脊下。這些青瓦連成的街市,仿佛是天上遊走的層層雲朵,重重疊疊地聚成這青灰色的世界。青瓦之下的古城,讓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童年,想到了家。

家就是最早的世界,最早這個世界就是由青瓦撐起的天地。那是另一個城市的一座老宅。老宅原來一定很氣派,有天井,天井里有一個大水缸,站在缸邊的石階上,仰頭能望見天。我和天之間就隔一片青瓦。最早的天籟之音是頭上的青瓦留下的,雷聲如鼓鳴,風聲呼呼地拉着長音,急雨如馬蹄,一片片青瓦讓我聽到蒼天的聲音。老城之魅力就在於這青瓦鋪成的世界。區區一片瓦,讓人天共處的理念在老百姓那里落地為安居樂業的一間瓦舍老家。

天色漸晚,雲隙處星子閃爍,這時的古城亮起燈火,瓦檐下的世界一下子紅火起來。細細清點走過的那些名宅大院,猶如回看一部部電視劇的章節:李家大院,始建於五百年前明正德年間,坐北朝南,房屋四十餘間,是一部歷史長劇。清代初年廣東客商起建的馬家大院,後轉手給陝西馬姓人,其建築採取廣東民居建築形式,讓人可以想見一幕近代商賈大戲。書香門第的蒲家大院,據說其祖入蜀經商,舉家遷閬,開館教學,縣志記載其家族先後出現多位讀書奇才,足寫一本詩書傳家的好戲。杜家大院建於清代,木質穿鬥立房,串珠式四合院,房屋四十三間……一宅一故事,一院一出戲。世代聚居,風雲聚會,從這塊寶地上生長起不俗的人文氣象。

走過閬中的這些宅第古屋,也引出童年在老公館大院里的記憶。天井水缸里的金魚,水草把石缸銹綠。漆水脫落的屋檐下的燕子窩,紅條石的石階上白色的燕子留下的斑跡。爬在灰牆上的壁虎,蜘蛛在鏤空的窗花格間織網。這些細節從我的童年記憶里生長出來,正如這座古城是從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沒有細節,也許就講不好故事,沒有故事行嗎?沒有故事就只會留給兒孫一間空空的老宅……

此刻我在閬中,仿佛又回到童年,回到童年的老宅。我記得兒時最開心的一件事情,是放假從寄宿的學校回家。回家扔下書包,走出老宅的大門。對面是臨街的鋪子。前店用一條條木板做門。有一家經營小人書的租書店,用磚頭支起卸下的門板,便成了供孩子坐着看書的長條凳。小書店的牆上掛滿連環畫的封面。扯下封面的連環畫書,粘上牛皮紙包皮,裝滿靠牆的木匣。一分錢看一本。錢交在小店老闆的手上,接過心儀的小人書,坐在門板搭成的長凳上,低頭進入書中的故事。童年的快樂那麼簡單,一分錢,坐門板,手中一本小人書。

我坐在錦屏山亭子里,眼前的閬中古城,讓我回到童年,只是手上少了那本小人書,此刻我正捧着夕照讀閬中……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