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與詩人情感的審美探討

鄉愁融入詩人內心,看似簡單的一種情感需求,實質是詩人尋求心靈歸宿的一種精神依靠。因為鄉愁在詩人心中駐扎的高尚性,讓越來越多的文化想象空間,有了一種實質的寄託和懷念。加上信息的容易傳播,中國農村的極大發展,很多地方文化元素越來越具有需求性和實現心靈依靠的可能性。久別鄉土,讓人嚮往和懷念,重新踏上歸途,詩歌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滋生,就像春天花開花謝,讓人無限遐思與嚮往。

鄉愁與詩人情感的審美探討



              (一)

臨近春節,微友圈,朋友圈,都充滿着濃濃的詩意,有意無意,總會來幾首《回鄉記》,來幾句鄉愁詩歌,這些現象都說明了,繁多的詩歌群體,多樣化的詩歌體,給現代的人們,加入了更多文化填充空間。比起回到家鄉的極大感慨,詩歌能夠從一種更高的層面上,審視着文化人群體的追求與理想嚮往。特別是愛好詩歌的人群越來越多,開放性的社會形態,更加有益於詩人的言論表達。

很多年來,《博士回鄉記》一度讓整個網絡熱潮翻滾,甚至引發對家鄉的探討,不管炒作目的何在?至少從文化的角度,讓人們激起家鄉情懷重回內心的「歸巢」,在外依然記得家鄉發展的那些點點滴滴,用詩歌的形態,重新拾起愛戀與嚮往。

詩歌媒介化的今天,詩歌更容易接觸受眾人群,讓人們在詩歌的意境中,找到更多鄉愁的慰藉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也是詩人情感的審美下,對於生活與家鄉獨立的思考,找到更多具有內涵的文化期待。同樣,這也是詩歌對於鄉愁的流暢性、空間化、對稱感的唯美特質中,詩人意象的高尚感,詩韻自起,這也是詩人生產詩歌的重要因素,值得在這個時代之中,濃重推介的重要原因。

             (二)

很多評論家,在談到鄉愁和詩歌關系的時候,一定會談到詩人離不開鄉土,不是因為詩人的鄉土氣息,恰恰是鄉愁中能夠激起詩人們對於詩歌的熱愛。「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這是已逝著名詩人餘光中《鄉愁》中詩句。詩人通過時間主線,「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把鄉愁在自己一生之中的所感,所想,所思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讓人讀着此詩,不僅胸懷中激盪着對土地的熱愛,更是對自己胸中的那團懷戀之火,重新燃燒起來。這也是鄉愁對於詩人的共性,在共性中能夠產生出更多的思想,點燃起每個人內心中對於生活的那份熱愛,從而讓美的感覺滋生,最後轉化成一種強大的生存力量。

所以,談論鄉愁,我們也不是侷限在詩人關於家鄉土地的那一份眷戀里,如果僅僅只是這樣,那對於本篇文章的意義不大。而是從詩人這個群體和高度上,真正找到鄉愁和詩歌融合的那份美感,以及文化人對於文化提升的那份熱愛。想必詩歌從出土開始,歷朝歷代過來,至今長盛不衰的一個關鍵,也是能夠讓文化這個主線條,沿着人類的情感一同延伸,甚至還會保存更久。所以說,鄉愁是靈魂之中痛苦與快樂,渴望與堅守的一種深邃的文化積淀,不僅值得詩人思考與嚮往,更值得人類堅守和探析。

         (三)

《詩經.風》有一篇《幽風.七月》的詩歌,它比較真實的記錄鄉村的真實生活,很多曾經在鄉村生活的詩人,當看到此詩的時候,一定會有太多的思想。特別是農村過去的那種背景與場景,有苦有樂,有憂有甜,有思有感,「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七月鳴鵙,八月載績。」等。雖然,整首詩感覺是直接寫景,但其實,里面蘊含的深意以及作者豐富的內心感情,那種農村里時令脈絡,更加真實的表達了詩中作者豐富的情感和內心世界。拋開時代的大背景,這種詩歌的形式,在每個朝代之中,同樣在詩人活動的內心中,那份情愫與和諧自然的美好生活景物,不也是詩人們需要表達的真實世界?

所以說,鄉愁與詩人情感,說得嚴重一點,就是一種美的存在。即使鄉愁離開詩人的心中,那份牽掛依然會悄悄流露出來。因為沒有任何人靈魂深處是骯髒和不潔的,除非沒有那樣一種情懷,否則,都會或多或少在字里行間表露出來。

何況這個時代,是完全容忍文字的真實表達,特別是贊美和歌頌美好時代的作品、詩歌,更能激發起這個時代大步向前,給予更多的力量前行。如果詩人沒有看到自己心中的美好世界,詩歌流露出來的重要情感,也就只是在自己狹小的靈魂深處,無法延展和帶來別人美好的嚮往。這樣的詩歌性格,也和詩人的站位高度一樣,找不到更加值得挖掘的真實點。

因此,詩歌只能為詩歌負責,而詩人卻要為時代負責,不僅要擔負起產生好詩歌的使命,更要擔負起引領時代發展的文化使命。

        (四)

應該說,寄託思鄉之情,融入鄉愁情感的詩歌有很多。從古代到現代,從現代延續發展的詩歌里,這類詩歌主題應有盡有。但是真正能夠讓這種情感能夠留存與延續,經典詩歌也不是很多。當然,筆者在這里,僅僅只是就鄉愁詩歌的一些點評而已。但不外乎都是兩種形式,一種就是寄託對親人、鄉土的懷戀和抒寫;一種就是鄉土、親人對自己的熱愛和銘記。這也是詩人為什麼要站在這樣的一種角度寫詩歌,無非就是為了更加讓自己的心靈接近自己需要的那個站點上,目的就是讓自己在生活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存在感。

比如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柳宗元的「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等等名句名篇,就是真實的再現詩人心中的那個大同世界,那片有着很深情感土地的鄉愁嚮往。

近現代的也是一樣,比如海子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艾青的「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後,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後,在你嘗到飯已煮熟了之後,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後,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後,在你把小兒被柴刀砍傷了的手包好之後,在你把夫兒們的襯衣上的虱子一顆顆地掐死之後,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席慕蓉的「故鄉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仿佛霧里的 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等等。

可以看出,很多著名詩人的詩歌里的那個世界,就是一個純潔而干淨的「原野」,在他們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世界的點,這些點可以任由我們自己想象。可以是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情感,但有一點,那就是能夠細膩的感受到,詩人這份情感的鄉土味道,是真真實實的美感呈現出來。

         (五)

以貴州「大扶貧」詩歌為例,貴州省詩人協會近年,組織了省內外的著名詩人們,經常走進鄉村,用詩歌的形式,助力貴州「扶貧」建設,詩人們通過采風、走訪,寫出了無數影響貴州的詩歌,以「鄉愁」和詩歌這個圓滿的結合形式,感受貴州農村變化的大美情懷。然後以文字不同的表現基礎,讓地方的百姓感受到了文化建設對於鄉村變遷的重要意義。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貴州詩歌現象。

近年來,走進貴州的詩歌名家不計其數,其中以白庚勝、吉狄馬加、葉延濱、王久辛、李發模、耿占春、曹宇翔、毛夢溪、劉笑偉、安琪、北塔、周瑟瑟、江非、李子白、雁西、謝建平、宋曉傑、張曉雪、黃玲君、吳少東、胡勇等名家大腕「詩寫脫貧攻堅」,深耕和關心貴州詩歌成長更為顯著。

貴州雖然民族文化豐富,民族情感真摯,但真正在中國詩壇上,很多潛力挖掘還有待提升。特別是2013年6月,貴州省詩人協會成立以來,貴州詩歌的繁榮發展,才從團隊發展中,找到了更多的詩歌方向。以「鄉愁」為中心的詩歌時時出現,建立起了一種鄉村和城市的鏈接紐帶,對於更好的挖掘貴州的文化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脈動」作用。特別是讓詩歌能和土地「振動」,估計在貴州的發展時代中,都不多見。

當然,筆者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國際詩歌大咖,對於詩歌的新時代發展,不宜或者說不敢多提太多的觀念。但從自己的身邊,「鄉愁」與詩人情感的緊緊相連,在今天的詩歌發展歷程之中,確實越來越明顯。應該說,是詩人敢說、敢寫的重要時期。而且每個行業的發展,都不得不冠以「文化」的名義,團結協作精神進一步體現,城市和鄉村聯系更加緊密。

這些好現象的出現,都為詩歌注入了無數發展的活力,開放性的對話形式,讓詩歌的傳播性也越來越有介質,應該說,詩歌繁榮的最佳時期,或者也才剛剛開始。似乎「鄉愁」在詩人的骨子里,就是一種挖掘不盡的潛力。不僅能激發詩人情感最深處的美感體驗,還能感召這個時代的很多動力,而詩人,在不斷創造的過程中,就會在精神生活與文化生活中找到更多愛這個好時代的理由。(作者:郭翰)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高原好聲音